APP下载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图景

2009-01-17卫如斯

决策与信息 2009年1期
关键词:经济

卫如斯

刚刚成为过去时的2008年,无疑是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的重要一年。南方雪灾、四川震灾使中国人民更加团结奋进;北京奥运、太空行走让中国人民格外意气风发。一件件难忘的大事或悲或喜,它们组成了中国的2008,也成就着我们不乏曲折但一路向前的历史。而令人印象更为深刻的,则是跌宕起伏至今的经济大势。

审时度势 力保改革开放成果

相机而动 宏观调控科学定调

中国的宏观经济是带着“双防”目标进入2008年的。2007年,在流动性过剩、投资过度、贸易顺差过大这“三过”的压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泡沫泛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攀升,通胀压力骤然加大,宏观经济存在由高位稳定转向趋热的势头。有鉴于此,2007年岁末中央为2008年经济工作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具体实施的则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

经过一系列宏观措施的协力,物价调控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效。5月份起CPI进入了下降空间,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稳定提供了可靠前提。同时,2008年上半年的GDP增幅同比下降了1.8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经济增长过热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

正当中国经济按照部署稳步降温的时候,美国次贷危机“飓风”的风力却在不断增强。它造成的负面影响开始席卷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如今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在GDP中所占比重)已近70%。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外来的不利因素都会成为直接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受美国经济衰退、美元持续贬值、能源价格上涨、世界粮食危机、全球性通胀压力增加等因素综合影响,2008年上半年我国累计贸易顺差比上年同期净减少135亿美元,下降了12%。出口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工业制造业景气的回落。而首当其冲地感受到外来压力的是沿海外向型企业,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其中纺织行业中小企业倒闭超过了1万家。

对于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央始终保持着高度警觉。去年3月底国务院印发的《2008年工作要点》中已经提出“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如今很多人对去年7月上旬中央决策层密集外出调研的举动仍记忆犹新,正是在那之后,宏观调控的目标有了明确调整。7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自此,“双防”目标转变为“一保一控”。

与“一保一控”目标相配合,财政部等部门迅即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纺织出口企业的困难,稳定了出口,保障了就业。中国人民银行则于8月初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用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随后,央行又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在“双防”和“一保一控”方针的交替引导下,2008年我国前三个季度的GDP同比增长9.9%,9月份CPI进一步回落到4.6%,粮食生产取得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连续五年增产,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分别增长了7.5%和11%,就业方面也提前完成了全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的预期目标。在多次遭遇重大自然灾害和世界经济步入衰退的双重阻碍面前,取得这些成绩无疑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进入第四季度后,美国次贷危机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金融危机。由于对资本项目和金融创新管制严格,我国在金融领域受到的冲击较为有限。但缘于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后民众消费能力剧减,我国的外贸出口遭受了进一步打击。2008年前10个月,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4.6个百分点。出口疲软直接影响到生产领域,10月份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下降到94.7,成为2002年10月以来最低的一个月,其中工业生产指数进入了偏冷区,财政收入则进入了过冷区。

有鉴于此,中央再次及时做出了提振经济的明确部署。2008年10月17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快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外贸等政策措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次会议一周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自11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三个月内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支持企业扩大出口、稳定就业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也明确体现了中央“保增长”的政策精神。同一天,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宣布对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作出调整,降低住房交易税费;而央行也在这一天宣布自10月27日起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在此之前,央行已于10月9日宣布再次降息0.27个百分点,这距离上次降息还不到一个月。正当人们为这一条条宏观新政感到欣喜的时候,新政密集出台的高峰其实尚未到来。

不出大家所料,2008年11月份的经济统计数据令人担忧。其中,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同期回落了11.9个百分点,增速创2002年3月以来新低;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出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正当外贸和生产双双遇阻的时候,中央的宏观调控大动作出手了。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组合正式亮相。会议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并公布了今后两年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明确要求“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三天后,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

11月26日,央行宣布自次日起降息1.08個百分点,调整幅度创下11年之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央行自10月30日降息0.27个百分点以来,罕见地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连续第四次降息,也是央行近几年来首次下调再贴现利率。与此同时,此次央行还将并不经常变动的活期存款利率、再贷款利率、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等逐一作了下调,其出拳之密集出乎所有人的预料。12月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9项政策措施。

到12月初,第四季度新增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大体落实到项目。据有关专家预计,这笔投资可以将第四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提高3个百分点。考虑到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投资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可将第四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提升10个百分点,从而可望使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

直面危机积极财政政策出手

情况有别此番扩张旧瓶新酒

金融危机、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这些名词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正是通过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战胜了困难。当时各级政府投资兴建的各项基础设施不但为随后的经济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同时也带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然而时过境迁,此番无论是危机的背景、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还是扩大内需的途径都与上次有了明显不同。

从危机的背景看,1998年的金融危机基本局限在亚洲地区,当时很多遭遇危机的亚洲国家出口受阻,而我国反而赢得了来自美欧更多的订单,并借此抵消了因为对亚洲国家出口减少造成的外需下降。而本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是美国,受影响最大的是美欧发达国家,这使得我国无法再通过开辟新的出口渠道的方式稳定经济。据中金公司的有关专家预计,2009年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可能为0,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也将为0。

从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来看,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从1998~2002年,国家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600亿元,集中建设了包括铁路、公路、机场在内的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并形成了一大批优质资产。如今我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已大为改善,这一领域投资的回报率也大不如前。从资金的使用绩效角度考虑,本次积极财政政策的着力点更应该向广大人民群众迫切盼望得到改善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倾斜。

从扩大内需的途径看,在外贸、投资、消费这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一直是内需的主导,但过分倚重投资往往会造成盲目投资、信贷畸高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供大于求的局面一旦扩大,经济运行必将出现巨大波动。而且,消费这驾马车长期跑在后面,也有悖于当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方针。因此,此次扩大内需,除了坚决有力地贯彻中央制定的各项投资任务之外,还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树立广大消费者的信心,增强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通过扩大消费来刺激内需的增长。12月11日,成都市民政局率先宣布将向全市困难群体每人发放100元消费券,总额达到3700余万元。此后不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欧元之父”蒙代尔也建议中国政府应发行1万亿元人民币的购物券来刺激内需。显然,用刺激消费的办法来扩大内需已成为各方共识。

确保增长投资消费双轮齐转

结构优化短期长期不可偏废

在去年3月18日召开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曾经表示:“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因而决策困难。”而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蔓延,今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仍然非常不容乐观。好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的基调给大家开出了一剂定心丸。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是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改善民生是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集中概括,其中,“保增长”是目标,“扩内需”是途径,“调结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从“保增长”的角度分析,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是:虽然外需难以指望,但中央及时出台的两年4万亿投资以及将要带动地方的18万亿投资将有效地拉动GDP每年增长2到3个百分点。由此,诸多研究机构对今年中国GDP增长的预测都在7.5%以上,大多数预测更是维持在8%以上,而这个增长水平已经基本可以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受全球经济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下降的影响,人民群众关心的物价在今年将有一个良好表现。据多家机构预测,今年全年的CPI涨幅可能为1~2%,食品价格涨幅也不会超过4%。CPI走低可以为央行进一步降息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提供空间。由此判断,中金公司认为,到今年年底之前,央行还将累计降息216个基点,存款准备金率将累计降低350~550个基点,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则将显著放缓,全年升值幅度约为2~3%。此外据有关专家透露,今年我国的新增城镇就业目标为900万人,预计城镇登记失业率目标为4.6%,高于去年的4.5%。

从“扩内需”的角度分析,4万亿政府资金确保了投资需求增长的稳定,但经济低迷的时期同时也是居民收入增速减缓的时期,这无疑不利于消费需求的扩大。不过,这一不利局面可望通过两个渠道得到弥补。一方面,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近期中央在提高居民收入、改善民生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建立国企工资增长制度、把医疗教育补贴扩大至低收入家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在全国范围推广“家电下乡”工作等等,都是今年能够直接增加百姓收入的政策;另一方面,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措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从今年元旦起全面实施,这项改革将在短期内为企业减轻税负约1200亿元。此外,继续执行提高个税免征额标准、暂免征收利息税、降低印花税税率并单边征收、降低住房交易税费、提高出口退税率等项政策还将为企业和居民减轻税负约2300亿元。总计约3500亿元的减税额度对于促进企业投资、增加职工收入、刺激居民消费无疑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调结构”的角度分析,在此次齐心协力渡危机的过程中,有两个不同层次的结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个层次是应当注意把握好4万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和18万亿元各级政府投资的使用方向和绩效。一方面,这笔数额巨大的投资的使用应当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中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为投资而投资。上世纪90年代,日本政府曾试图通过扩大财政投资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但由于缺乏科学评估,相当比例的财政资金被用在了使用率极低的公共设施上,从而造成了的巨大浪费。为了杜绝类似情况,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安排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的时候即已明确指出,要严格防止新增中央投资用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铺张浪费;另一方面,中央的4万亿元投资所发挥的“乘数作用”将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而这些社会资金的来源,除了自有资金以外,大部分将来自银行融资。只有融资项目的投资收益好,银行贷款才能够顺利回收。如果投资盲目,效益低下,企业的亏损最终将转化为银行的不良贷款。如此一来,短期内投资确实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但从长期来看,这种增长不但缺乏质量,并且将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埋下危机的种子。

第二个层次的结构问题是应当及时化危机为机遇,适时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多年来,我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中一直充当着生产者和储蓄者的角色,经济增长的很大一个比重来自生产和出口低附加值的产品,换回的外汇的相当一部分最终又转化为美国国债沉淀下去。而以美国为主要代表的发达国家,则充当着消费者和融资者的角色,他们向我们借钱来消费我们生产的产品。长久以来,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这种惯性一直难以打破,致使我国人民难以更加充分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世界金融危机为打破这种局面提供了难得的契机。有分析认为,美国的这一轮经济衰退至少将持续2~5年,而且遭受此番打击之后,美国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模式也会发生改变,从而使既有的中美互相依存的经济模式发生质的改变。未来很可能发生的这些改变意味着,我们以外贸为主的经济增长将变得不可持续。唯一的解决之道就是把眼光转向国内,让生产的主体同时成为消费的主体,这种自力更生将使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获得长久保证。要让生产的主体成为消费的主体,重中之重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推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城镇化。要实现这两化,根本途径在于要对农村的生产方式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实现农业的集约化大生产。农业大生产的实现,需要以土地经营的集约化为前提。从这个角度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任务不但英明且非常及时,它将成为未来中国增长的潜在保障。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除了在短期內增加投资、增加消费者收入之外,更为有效的刺激内需的举措是加速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免除人民群众在生老病死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强群众的消费信心,让他们在日常领域敢于消费,愿意消费。当然,这是一项中长期任务,需要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入来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喜的是,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已明确提出,除了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以外,还要研究和推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并积极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切实保障农村贫困家庭、城镇困难家庭、离退休职工、在校贫困大学生基本生活水平不下降。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迎来这一伟大时刻,无形中使得这个重要庆典具有了更加鲜明且独特的意义。除了庆祝以外,人们需要做好的一个思想准备是,今年我国面对的经济形势仍可能不是最糟的。由于短期内我国的外贸依存度难有大的改观,因此我国经济的全面复苏仍有赖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至于这一时刻何时到来目前未能确切可知,但至少不是今年。而且,我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规律也表明,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之后,一般至少需要三年时间才能再次回到上升空间。因此,坚定信心、共度时艰不但是今年的经济主题,也将是未来一两年内的大势。

任何时候,前路总是希望与困难并存。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眼下遇到的困难,但也不必过分忧虑。因为从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率和国际收支状况等几大经济学指标来看,我国经济的基本面仍然非常健康。经过60年的奋斗耕耘和30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各级政府的财力与日俱增,外汇储备充足有余,人民群众手中的储蓄也逐年攀升,这些也都成为此次中国一定能够安度难关的重要前提保证。正如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做出的判断,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不会因为这场金融危机而发生逆转。只要我们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扎实工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解决突出问题,完全有条件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作者单位:财政部)

猜你喜欢

经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数读中国经济
经济日历
图读龙江经济
中国经济
Out of time
经济
经济年度人物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