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一种高贵
2009-01-17张华
张 华
[文题]
刘烨园的《孤独是一种高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空。”生活中,也许你时常感叹自己太孤独,没有谈笑风生的朋友,也许你时常抱怨自己太孤独,缺少知音。读了上面这段文字后,你对“孤独”是否有了新的看法,“孤独”会让你想起哪些经历,产生怎样的感想呢?请以“孤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素材超市]
1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日]三木清)
2印度心理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在《爱与寂寞》中写道:只有当心灵不再以任何方式逃避,直接与孤独寂寞交流时,才会有感情,才会有爱。
3孤独是美丽的。孤独是人生漫漫旅途中的心灵驿站,是缤纷世界中独特的风景,是一朵独自芬芳的小花。孤独是美丽的,它平和、自然,散发着淡淡的馨香。有的人,也许会因为孤独而被更多的不良情绪所笼罩,而有的人则会因为孤独而能更好地领悟人生的真谛。
420世纪文坛和戏剧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贝克特是一位现代隐士,在巴黎圣雅各大道的七楼寓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他确实喜欢沉默、孤独和宁静。1936年,在旅居德国期间,他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句话:“独处的感觉真是妙极了。”他常常踽踽独行于柏林宽阔的蒂尔加腾公园,久久不肯离去。他知道,沉默和独处对他的写作至关重要。
5阅读是一种孤独。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共享,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的窃窃私语。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同样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它在为你而歌唱。(《阅读是一种孤独》毕淑敏)
构思角度一
从孤独的概念入手,分析孤独与孤单的异同。孤单是人独处的一种形式,精神活动大抵停留在思念的层面上;孤独也具有孤单的含义,但具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不是轻易能够获取的,不是人人都有的,它远离并超越了现实;孤独者的精神不断向上,永远向前,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一种高贵的象征。从这个角度写,需要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驾驭材料的能力,可以写出深度但不太容易把握。
[精彩示例]
孤独是一种高贵
刘烨园
诸多文章常常误把孤单倾吐成孤独,然而它不是。似乎只有长久体验过孤单与孤独的人,才能深悟二者的真谛。孤单是个人独处的一种“生态”形式,就人而言,它是物质的——即身体的,它的最高的精神活动,大抵止于思念。游子在外,远离故土,离别家人,其状态便是典型的孤单,犹如离群的孤雁。想想当年告别都市,独在异乡的插队生涯,几乎每一个知青,都会有孤单之感。原有的市井生活被隔断了,原来熟悉的一切消失了,身份改变了,环境陌生,生活习俗陌生,人也陌生,连自己也成了乡间的陌生的“异类”。理想在哪儿,抱负在哪儿,情调在哪儿,书籍在哪儿?于是孤单所固有的茫然感、无着落感、漂浮感、凄凉感、寂寞感,唐诗宋词里的落魄感、恐惧感、渺小感、虚无感便一起涌来,犹如置身于黑夜中。这是人远离同类、远离人群、无所依托的被抛弃被疏离被伤害的寒冷,而当我们说尼采孤独、鲁迅孤独、梭罗孤独时,就已经不是孤单了。它们不同质。
孤单有时是和孤独连在一起的。孤独在物质——身体上,也许呈现出孤单一人的生存形态,就像梭罗在瓦尔登湖独自搭起木屋,靠砍柴、钓鱼自食其力一样。但更多的时候,孤独却是在熟悉的人群里,习惯了的故土上,家人环绕的天伦之乐中。孤独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之态,它远离了现实,超越了现实,是精神永远向上,已经走得很远了的必然。它已经难以得到世俗的理解和认同了。起初也许“高处不胜寒”,但绝无恐惧,绝无寂寞,也绝无虚无、渺小等等低层次的人性之气。人的思绪和本质将渐渐征服“高处”的“独自”而豪迈和坦然。这时灵魂特别丰富,往事和历史特别亲切,尊严和信念特别坚定,情感和美特别纯粹;这时人心特别容易和人类永恒的真理及创造了这一切的大师和他们的书籍沟通,特别能够蔑视和可怜现实的卑琐无聊——和人类、时空、精神、生命相比,现实委实太渺小太短暂了。这时人的心中会充满着过另一种生活的冲动和自信,像白云在远处、深处漫游;这时生活中的那个为生计为琐事而奔忙而恼怒的自己不存在了,人间烟火被忘记了,思路清晰,领悟力大增,灵感奇异,情欲难忘,判断深刻,周围环境悄然而去,你完全是你自己了,世界仿佛只有你自己……然而你又不是你自己,是所有血肉的化身,是一缕精神的量子。不管以后的日子将怎样,不管你还会做些什么,不管生活如何依旧,你已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这是很丰富也很有力量的瞬间,似乎没有什么是你不可征服的,也似乎没有什么能再征服你。你倏地长大了,长壮了。你是自己又是“人”。你和人类在一起,和精神在一起,和纯粹和彻底在一起;你得到的体验、滋润、养育、信念、人格、强力、美好、深刻都是现实不能给予的,也是生活无法相抵的。你也许痛苦,但苦得美,苦得有价值有滋味,充实,是以后坚定的日子再生的前奏。你不再是那只装满了各个码头各条街道各种世俗灰尘的旅行包,你抖落了它们——这时的孤独,一种高贵的质在熠熠闪亮。
不可弄混了涵义,不要贴错了标签,不能玷污了孤独——它可不是人人都能有的。那些把“孤独”诉说得那么无力那么苍白那么愁思如海的人不妨认真读读尼采、鲁迅、梭罗和罗丹、贝多芬、茨威格、克尔凯郭尔、帕斯捷尔纳克等等一切真正孤独的人的著作,他们并不孤单,永远和横亘在历史、现实、未来的血脉息息相连,源远流长。
孤单离孤独远着呢!也许一生也到不了。孤单令人同情,使人理解,但很可怕,难以忍受;孤独给人底蕴,激人向往,充满希望和无限风光。这个世界,缺少的不是孤单,是孤独。它是优秀的标志和家园,犹如被污染的都市稀有的一角晴空。
[品评]
文章紧紧抓住“孤单”与“孤独”的不同,先谈“孤单”,再论“孤独”,最后两相对照,在条理清晰的论述中让人们明白了两者的差别,充分领略了孤独高贵的特质。
构思角度二
从孤独的主体入手,可以写人的孤独,也可以抒发物的孤独,人可以是自己熟悉的朋友,也可以是古今中外的名人。这个角度可发挥的空间较大。
[精彩示例]
重回可可西里
东海高级中学高二李凯
当惨淡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可可西里冰封的大地上时,你——我亲爱的爷爷,是否感到孤独?
——题记
秋日阳光漫天挥洒,灿烂夺目;门前的梧桐绒絮飘飞,温馨怡人。天空高远而湛蓝,恰似一潭碧水;秋风萧索而清爽,宛若薄荷的清香。
窗外,梧桐的黄叶在风中摇落。妹妹趴在窗前,两只胖胖的小手托着下巴,呆呆地望着窗外。“哥哥,爷爷一个人在那里不孤独吗?”妹妹两眼望着天空喃喃地说。“不孤独,一定不会孤独的。”我轻轻地回答,却像是在回答自己。
流年似水,时间回到四年前秋天的一个下午。
同样是柔媚的天气,秋高气爽,万里无云。爷爷坐在阳台的藤椅上,举目注视着那棵落叶飘飞的梧桐树,眼神充满了无限忧伤。“爷爷,照片上的人是谁啊?”妹妹用稚嫩而好奇的声音问。“啊,那是爷爷最最亲密的战友,不,是最最亲密的朋友。”爷爷平静地回答,语气中充满了自责和哀怨。“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的时候,全国掀起知青下乡的热潮,我们俩被分配到地处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那是个凄凉而唯美的地方,到处是连绵的高山和广阔的峡谷,然而却终年寒冷。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那里生活着一种可爱的动物——藏羚羊。在高山融水的溪边,时常可以看到它们成群结对活蹦乱跳的身影,非常美丽。然而,虽然我们不停地巡视,还是经常看到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于是,我动摇了,我对他说:‘我们这样值得吗?这样白白地付出青春,在这里孤独地生活,值得吗?他严肃地说:‘值!为了这些美丽的生灵,值!于是,我离开了那里,在这里过着殷实的生活。”爷爷停了停,“这注定了我一生的遗憾和孤独。”
“但我时常想着他,想着他一个人孤独地生活在那间木头屋里的情景,想着他孤独地冒着风雪背着枪巡视的背影,想着他生病时孤独无依的样子,我的心就隐隐地痛。后来,后来,我听说他牺牲了,他是在和偷猎者火拼的时候牺牲的,死时手指还扣着扳机,保持着开枪的姿势。要是我在他身边,可能他就不会死了。我于是重回可可西里,将他葬在木屋旁。因为我知道,在那片悲凉但充满爱的土地上,他永远也不会孤独。”爷爷停住了,原来,他一直生活在自责中。
“爷爷,您还要去那里吗?”我轻声问。爷爷默默地点点头。
隆冬腊月,我和爷爷冒着大雪来到这片神奇而贫瘠的土地上,那座土墓就在木屋旁,爷爷深情地抚摸着墓碑,泣不成声。
我独自坐在回家的列车上,回想着离别时的对话:“回去吧,爷爷,你会感到孤独的。”“不,我不回去,这里有我一生的回忆和荣耀,还有他,我最最亲密的战友和朋友,他静静地躺在我身边,我不孤独。孩子,你记住,有爱,有责任,就不会孤独。”
是的爷爷,孙儿记住了。
当温暖的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洒在可可西里冰封的大地上时,你——我亲爱的爷爷,一定不会孤独。
[点评]
写记叙文要牢记两句话:写感动了别人的自己的事,或写感动了自己的别人的事。本文记叙了让人感动的关于爷爷的故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己对孤独的理解。文章人物形象鲜明,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