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别让孩子为兴趣班所累
2009-01-16姜文玲
姜文玲
现今,各地幼儿园和少年宫都开设了丰富多彩的各类兴趣班,如钢琴班、书画班、围棋班、舞蹈班、电脑班等。随着各种项目的不断增设,家长为幼儿报名参加各种兴趣班的项目也随之增多了。仅对一个班幼儿的报名项目做一次简单的统计,就发现有2/3的幼儿参加的兴趣班有3项以上,无一幼儿没有参加兴趣班。这种不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教育无疑给幼儿带来沉重的压力。然而,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不正常的教育行为呢?
参加兴趣班,父母误区多
误区之一:只重结果,忽视过程
学琴的家长只注重孩子学会了哪支曲子;学画的家长只注重孩子是否画了一幅完整的画;学珠心算的家长只注重孩子算得是否快……
只看重结果,就会使家长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耐性、毅力、战胜困难等品质,忽视了孩子基本功的提高。
误区之二:周末上兴趣班如同赶场,没了亲子时间
有些家长在周末给孩子报了一个又一个兴趣班,孩子忙,家长也跟着一起忙。本来上一星期幼儿园就没多少时间陪孩子,而周末又全用来上兴趣班了。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误区之三:把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
有些家长小时候条件不好,没有条件实现理想,而有了孩子后,就把理想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比如一位家长,英语顶呱呱一直是他的梦想,他就让孩子从小上英语班学习英语,而成绩稍有不好就一通批评。
误区之四:认为坐在教室里才是真正的学习,忽视生活中的教育
有些家长忽视自己的能力,认为只有带着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让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听老师讲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对生活中的知识反而视而不见。
误区之五:对孩子的要求过低或过高
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低、无所谓的态度会使孩子形成许多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而要求过高,让孩子要学成最好的,很容易把孩子本来的兴趣扼杀掉。
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家长可能会落入各种各样的误区;不让参加,又怕耽误孩子的发展。家长应该如何对待孩子上兴趣班的问题呢?
正确对待孩子上兴趣班问题
首先,上兴趣班没有绝对的“对”或绝对的“不对”。
孩子上兴趣班,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情绪、情感也要获得良好地发展,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学会了这些知识、技能的同时是开心的、愉快的,那么送他去上兴趣班是对的。如果孩子每次回来的情绪是消极的。建议家长不要再送孩子上该兴趣班。
其次,上兴趣班要“以儿童为本”。
6岁以前的小孩子,是处于人生初始阶段的孩子,他们有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独特的学习方式,如果家长不考虑他们的这些特点,一味地以成人的想法、成人的要求去强加于他,那么不仅不能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可能会有极大的消极作用。即你一边在送他去学习,一边在培养他厌学、怕学的情绪。这种心理体验可能使孩子害怕去上小学,对学习活动产生抵触。甚至有的孩子会做出非常激烈的举动。所以,家长的眼光一要放长远,要有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利于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具体地讲。家长需要考虑三个问题,经常用以下三个问题反问自己。
第一,某兴趣班的内容是我孩子感兴趣的吗?
第二,孩子上完兴趣班后高兴吗?
第三,孩子有休息和游戏时间吗?
如果三个问题家长都可以作出肯定地回答,那么孩子上兴趣班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反之,家长应该反思一下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做出改进。
如何选择兴趣班
掌握一两门的特长没什么不好,现在社会竞争那么激烈,有特长就会多一次机会。兴趣班可以参加,关键是家长要选择适合孩子的兴趣班和做出正确的引导。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遵循孩子自身的年龄特征、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理智地选择学习时间。比如学习小提琴的年纪为5~6岁较适当。如果太早,对孩子来说过于勉强;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学古典舞蹈的适龄期是4~5岁,此时智能已发展、运动神经及感受性也开始运作,会自动自发努力。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直接体验不论是什么样的兴趣班,不论是报名时孩子的兴趣多么浓厚,要知道孩子的自控能力还是比较弱的,他也没有考虑到有时候是要面对困难的。建议你先报一个试学课程,通常孩子会在5~8节课之间产生退缩念头,这个时候请跟孩子沟通,让他尽量能上完,如果上完了,他确实一点兴趣没有,那就可以不上了。如果你能跟孩子一起参加兴趣班,或者当他的学生更好,你的支持和信任是孩子前进的动力。
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波动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情绪波动,当孩子有波动时家长如何处理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许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没有坚持性。建议这时候,家长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的意志努力怎么样。如果孩子兴趣消失,坚决拒绝学习,家长不可强迫孩子。毕竟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重视孩子的教育,无疑是最值得的投资,但不能一味地投资却忽视孩子的感受。既然是兴趣班,就一定要从兴趣出发,让孩子做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培养孩子的自信。因材施教,才能培训出具有个性特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