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读
2009-01-15
推荐理由
作者以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
本书解构了过去十年来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
这个设问还可以被分解成下列命题:中国经济是否需要拯救?哪些力量能够拯救中国经济?是主动拯救还是被动拯救?拯救的路径有多少条?拯救的手段有哪些?拯救的结果及后果将是什么?
作为历史学博士、中国最勤奋的财经时评学者、也是仅见的女性财经评论员之一,叶檀在本书中给出了她的答案:市场化改革是唯一的出路。
改革,在中国是一个已经被用烂了、却始终无法被摒弃的名词,它几乎被赋予了宗教般的意义,而很少有人以历史的脉络来对之进行分阶段的解读。于是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当今中国,改革成了所有利益集团为自己博弈的工具,“改革,改革,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之”。
事实上,必须与改革同时被讨论的是,共识、利益与权益。
回望最近30年的中国经济变革,我们看到,在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前,改革的共识是建立在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破坏之上的,所有的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因为,现行之法是一种“恶法”,先行者前赴后继,改革以自下而上的潮流推进,政府则在其后以追认的方式认可。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已经瓦解,或者说已无利可图,新的商业利益的获得者都是在体制外成长起来的。
自1998年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之后,情况悄然发生了大的变化,随之,中国的产业结构开始向重型化转移,能源及资源——这些要素无需通过改革的方式培植——成为商业利益的新争夺点,到2003年之后,因反对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改革共识终于被利益分化掉了。從此。中国经济由共识时期进入到了博弈时期。
我们无法用好或是坏来形容这样的景象,这也许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不过让人担忧的是。政商界、知识阶层以及市民阶层对这种变化的发生显然非常陌生,要么不肯承认,要么有意回避。
在共识模糊的前提下,利益及权益的重新设定被延误了下来,于是,改革成了一个特别诡异和摇摆的名词,无数经济乱象由此而生。
叶檀在这本书中,以她细腻而罕见的分析能力,全面解读了中国经济的方方面面,从宏观走势及决策逻辑,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金融市场的种种病兆。她留存了过去十来年中,中国宏观及产业经济曲折前行的种种矛盾与冲突,勾勒出了“中国式成长”的线条。同时也给出了富有勇气和穿透力的解读。
我非常同意她在后记中的这段话:“当政府的作用强大到介入微观经济领域,阻碍生产效率提升,甚至大肆浪费纳税人的辛苦钱,投入到白宫式的象征性豪华建筑中,而纳税人却无能为力,这种介入必然导致经济体迅速恶化。”
她的如下感叹更是让人心有戚戚焉——“处于转型时期的人。不得不在逻辑怪圈中挣扎:赞成自由市场,又看到自由市场的约束条件;不赞成政府过度介入微观市场,却时刻呼吁政府的自律与他律。”
今年,我有机会去中国的两个邻国——日本和俄罗斯做了旅游考察,我看到了一个缺乏内需的发达国家的苦恼,以及一个迄今未从“石油诅咒”中摆脱出来的大国的困顿,相比这两个与中国恩怨交错的国家,我们的成长前景实在让人羡慕。
中国的问题都是在“历史的三峡”中曲折前行的问题。而不是无路可走,在这个意义上。叶檀的设问正有她的警醒、跃进与面向未来的意味。
自孔夫子说出“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之后——我至今不知道如何确切地“白话”这句话。全中国的男人都知道女人是不好惹的。
日前有朋友盘点财经界的“危险人物”。说到女性。北有《财经》的胡舒立。南有上海的叶檀,此兄笑言,有“北胡南叶”在那里,财经界的性别力量就已经平衡了。当然这是席间笑谈,却也有事实的意味在里面,不妨录在这里,给读者留一点谈资。
最后要补充一点的是:尽管叶檀被人称为“叶女侠”,其文笔之犀利、言辞之猛烈往往让她的异性同行都自叹逊色,而在日常生活中,她却是一个非常平和、通达的人,好商量到几乎没有原则。
各位看官,请看“叶女侠”出刀。
(吴晓波财经作家、蓝狮子出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