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记事本
2009-01-15宋洋
宋 洋
黄昏时分,我走出哥延根火车站,独自伫立在站前的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要去实习的研究所怎么走。于是,我心里一个劲儿后悔事先未查电子地图。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城市。
我向一位行色匆匆的先生打听,他一边微笑着说“请稍等”,一边将手伸进口袋,掏出了一个小本子。他在本子的空白页上画了一张交通草图,告诉我走哪条路,乘什么车,到哪站下……他说得十分详尽,最后将那页画图的纸撕下来交给我。目送他的身影消失在夕阳笼罩的街角,我不禁感佩德国人办事的有板有眼、认真仔细。
在德国生活了多年,我发现这个国家的人有一样东西总是随身携带,那就是记事本。德国人最常见的习惯动作就是伸手掏记事本。记事本有大有小,有厚有薄,有的考究,有的简陋。上到政府官员、公司总裁,下到工厂员工和中学生,连家庭主妇也不例外,几乎人手一本。
我初到德国时,房东莱尔太太每次出门去超市,都要在记事本上列出购物清单。上面详细地写着牛奶一磅、奶酪两盒、全麦面包两斤、深色棉袜一打……本子上还有不同超市同类物品的价格对比。莱尔太大用过的记事本,整整齐齐码放在客厅的电话架下,我数了数有7本之多。她说,放在外面的还只是最近半年的,因为有时候要查阅一些资料,其他的都保存在地下室仓库里。
莱尔太太的女儿爱丽亚那年刚上中学,她的口袋里也装着一本精致小巧的记事本。本子的封面印着风靡一时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图案,价钱看来不便宜。爱丽亚不无得意地告诉我,记事本是自己用卖饮料瓶赚的钱购买的。从打开的记事本上看,里面记录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家人和好朋友的生日、喜爱的书籍名、老师布置的作文题目、一家耐克专卖店的地址……
在德国办事,事先一定要提前预约,否则难以成行,这与德国人做事讲求计划性、时间性不无关系。我在大学里有一帮爱踢足球的球友,每次商量踢球,只要是德国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掏口袋,然后翻阅查看记事本上哪天有时间。而德国人约定时间常常具体到几点几分,所以看到他们的记事本上出现2点5分、4点1 0分这类数字,千万不要大惊小怪。
德国人之间交流烹调技艺,也习惯记录食谱,他们会把每道菜、每道汤的配料精确到克数。莱尔太太的记事本就有土耳其烤肉的配方,十余种特殊香料的名称,每一种的含量多少,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段时间,我与两位德国女孩合租一套公寓。每到做饭的时候,闻到香味,她们就跑进厨房问这问那。如鱼香肉丝,她们会问放多少克葱、多少克姜、多少克红辣椒、多少毫升酱油……烹煮多长时间。一边问一边往本子上记,如果你说“大约”或“少许”,她们会一脸茫然,这可怎么记呀?而她们自己动手做这道菜,肯定会一丝不苟地按照记事本上的记录,用厨房专用秤进行配料,绝不马虎和草率。
我的硕士导师弗林斯先生和他的太太,2008年打算到中国旅游。为此,他们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制定旅游计划,并在记事本上做文字记录。他们先打电话给各旅游公司咨询价格,了解服务项目、游览路线和日程,然后进行对比。选择好合适的旅行社,他们还要与其详谈有关的具体内容、签订正式合同。等所有的工作准备停当,他们便将旅游计划输入电脑备案,接下来,他们又就中国的人文地理、气候变化、风俗习惯、饮食特点做一番详尽的研究。从弗林斯先生那本写着密密麻麻的旅游计划的记事本上,足见德国人性格中的严谨、周密和注重实际。
后来,弗林斯夫妇果然实现了他们的中国之行。他们将沿途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在随身携带的记事本上。从中国回到德国,他们向亲友展示的记事本足有厚厚的两大本,里面还附有画图和表格。德国人喜欢画图、列表格,认为这样有助于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与拍照和录像有着不同的感觉和趣味。北京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泰山的十八盘、云南的石林、三峡的神女峰……寥寥几笔,惟妙惟肖。弗林斯先生还将日程中乘坐的飞机、汽车的路线列了一张表格,并注明经过的城市和名胜古迹。他说,等空闲下来,要写一本《中国之行》的书,记事本上的记录便是最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