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路子 主动谋求发展
2009-01-14卢明
卢 明
[关键词]强化组织;拓宽渠道;劳动力转移;基础建设
一、强化组织,狠抓基础建设
劳动力转移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跨行业的综合工作任务。从2004年开始,国家实施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延寿县委、县政府批准成立了延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领导小组,组长由主管农业的副县长担任,下设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县经管站,负责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培训工作。
培训基地是劳动力转移的前题和基础,只有改善好环境,才能顺利地开展工作。当时,我县确定4家“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由于各基地培训场所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直接限制了阳光工程培训数量与质量。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县委、县政府从改善环境入手,狠抓基础建设。2007年县政府协助哈工大延寿微机外语学校进行了校舍搬迁重建,培训面积由原来的200平方米扩大到现在的600多平方米。2008年初,樱花外派培训基地由于原校舍失火烧毁,直接影响阳光工程的实施,县委县政府在原党校后院为其安排了新的校址,新校舍占地面积10 450平方米,建筑面积3 513平方米,并增加培训设施和师资力量。县一中和职教中心校舍都不够用,县政府决定新建一中校舍,将职教中心搬迁到了原一中校址,使职教中心面积扩大了两倍,不仅有了足够的培训场地,还为其投入了一批教学设备。目前,延寿县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扩大到6家,培训场所设施师资都达到哈市一流标准。
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是阳光工程的工作目标。为此,县委县政府按上级要求,在各乡镇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指导站,在106个行政村设立了联络员,建立了工作制度,以村级文字资料为基础,乡镇和县微机管理为主的劳动力档案管理体系,以培训基地为阵地,联系输入地,从上到下,一条龙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
二、拓宽渠道,建立和巩固输出阵地
众所周知,优越的劳动力资源只有通过转移就业后,才能达到农民增加收入的目的。我县在省市劳转办的精心指导下,紧紧依靠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力协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充分吸引城乡群众的广泛参与,以“积极、主动、创新、突破”为工作理念,努力在困境中寻找“劳转发展契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挖掘“农民增收潜能”。
几年来,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七对接”建立五条输出渠道。即:培训机构搞对接;召开劳务输出大会搞对接;利用乡镇大集搞对接;劳务经纪人搞对接能人带动搞对接;亲戚朋友搞对接;利用劳动力转移网搞对接。这样全县共建立了五条输出渠道:一是县直各部门和乡镇有组织的输出;二是鼓励民间中介组织经纪人和培训机构向外输出;三是利用对外常住机构和省市主管部门向外推荐输出;四是亲友带领向外输出;五是开发本地劳务市场向外输出和就地转移。
这几个渠道,把我县劳动力资源推向了大市场。2006年9月,我们与哈工大延寿微机外语学校联合举办了“延寿县首届阳光工程招聘会”,北京银建药业有限公司、哈尔滨亚麻制品厂、哈尔滨蒲公英药业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及2 000多农民参加了对接大会。有300多农民与用工单位签订了意向性用工协议,实现了农民与企业成功对接,为全县“阳光工程”实施开了个好头。2007年10月,樱花外派劳务基地应国家商务部承包商会的邀请,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外派劳务公司与外派劳务基地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从此向境外输出劳务400多人。
同时,我们利用非农产业的辅助阵地,就地转移劳动力。以前我们把劳动力转移的重点瞄准在县外、省外、国外,却忽视了一部分农民不能远离家乡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利用兴亚纺织技能学校,开创我县劳转就地转移培训新模式,为了方便农民真正有效接受培训,学校把培训课堂搬到农户家中,把技术原料亲自送到农户手中,使农民在热炕头上就能学到一技之长,基地按时到各农户家中传授技术回收成品,并当场兑付工资,这种做法深受农民的欢迎。我县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30多家,这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可吸纳剩余劳动力10 000余人,家禽协会合作社可带动全县300多户从事养殖业,吸纳劳动力1 500人,会员获纯效益300万元。紫苏协会年可带动210户,吸纳劳动力260人,每年增收60多万元。中药材合作社在桃山林场、胜利林场、玉河林场和“五七”林场建立4个500亩高产示范中药基地,安排农村劳动力400多人。加信镇米业加工厂从两三家发展到现在50多家,年加工粮食6万多吨,这些企业可使当地2 000多名剩余劳动力得到就业。
三、周到服务,为农民工保驾护航
省内外、国内外大城市是农民工集中输入地,我县劳转办主动与国家、省、市驻外办事处取得联系,密切合作,并加强对我县外出农民工的服务、组织、管理和引导,千方百计地为他们保驾护航。
因此,我县对剩余劳动力建立了每人一份的手工档案,由各乡镇存档,并在黑龙江省劳动力转移网录入电子档案5.5万人,把每个劳动力的基本情况信息定期向省、市驻外办事处提供。驻外办事处则通过网上发布信息和传真等方式,及时向我们提供输入地劳动用工的基本政策、法规、信息,为引导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我县设立了联络站,且安排具体工作人员专门抓这项工作。凡是涉及农民工受到侵权的案件,要及时与省、市驻外办事处取得联系,请求协调当地劳动监察部门帮助解决,依法保障进城就业农民工的各项权益,稳固地增强农民务工的收入,受到社会的好评。
近两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农民不敢外出务工,为返乡农民工寻求就业岗位摆在我们面前。县委、县政府及时调整工作格局,在全县实施了“一、十、百、千”农民创业工程,达到户户有1个创业项目,村村培养10个创业带头人,乡乡培训100名农民技工,全县新开发1 000个就业岗位。2009年8月,我们得知新农合要在每个村设一名代办员,经多次商谈后与新农合达成就业协议。我们利用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培训了这批新农合代办员,从而使106名农民成为有工资的代办员。我们还对有资金、技术、有创业愿望的农民工,尽全力扶持创业。我们的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农民想办专业合作社,但不知怎么办,从哪着手,对此我们主动帮助,积极与工商局联系,从填表到审批,从章程到制度制定都进行指导,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创办起自己的专业合作社。今年有15户创办了专业合作社,他们不仅成为创业的带头人,也为300多名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
(编辑/永安;实习编辑/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