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经济:以闲暇配置资源
2009-01-14周天芸
周天芸
休闲作为一种人文追求,是一种生命状态,与金钱、物质乃至经济本没有必然联系,但是,随着经济与理论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学界把休闲作为一种普遍的经济现象看待,“就休闲的现代形式、范围、内容来说,它是大工业社会的产物”。当休闲成为大众化的、具有规模性和巨大商业价值的消费需求的时候,休闲的供给也就逐渐产业化。
休闲经济目前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的瞩目,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研究有限资源条件下的有效配置问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一些悖论,比如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决定理论(Wage Determinism)认为,工资由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所决定。劳动力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明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向后弯曲,表明工资高过一定的限度,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不足以抵补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劳动力的供给反而会减少。出现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是因为在低工资阶段,由于收入水平仅能满足个体的基本要求,因此,工资的提高能够刺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当工资达到总收入满足物质需要之外还有足够剩余,能为闲暇要求提供物质基础之后,或人们为实现一个固定目标而工作,如买一辆价值20000美元的汽车并已达到目标时,那么工资的增加就不会导致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这就是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由此,经济理论需要重新思考这条向后弯曲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微观经济主体的权衡和选择是宏观经济模式的基础,个体的劳动选择说明传统经济分析的方法和内容正发生着某种变化,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调整和转变,以休闲经济为特征的现代经济发展模式将成为一种主流。
休闲经济的立论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是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所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是建立在物质文明基础上的经济,自从有人类以来,无论是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还是信息社会,人类的经济活动直处于“劳动型经济”,是以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的的效率型经济。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之后,创造价值的形式发生变化,同时,人类积累了雄厚的财富,建立高度的物质文明,从而具备休闲的经济基础。“休闲经济”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人类活动将由劳作为中心转为以休闲为中心,休闲经济也成为经济活动的轴心,由此,传统经济活动的目的、价值观念、劳动的效率、劳动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将发生变化。
杰佛瑞·戈比先生、托马斯·古德尔等国际休闲研究的权威人士预言,“2015年前后,世界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代时,休闲将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届时,休闲服务将主导世界劳务市场,国民生产总值中会有一半以上的份额由休闲产业创造,人们将把生命中一半的时间和一半的金钱用于休闲”。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即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席卷世界各地,在稍后的几年内,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得到加强,人们的休闲概念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到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至85%。休闲经济一方面体现为人们在闲暇时间的休闲消费活动,另一方面,也体现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
在经济世界中,大多数人同时具备“劳动者”和“消费者”两种身份,当这种经济社会现象越来越普及,当休闲成为人的精神与物质需要,产生许多经济利润点时,休闲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休闲经济学作为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的休闲活动的特点、人的休闲行为的投入与产出、休闲派生的产业群及其所创造的价值、休闲经济的运行规律及有关经济变量关系等,休闲经济学不但对于指导人们如何正确休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国家和社会如何顺应这种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休闲经济具备一定规模
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直接导致生活时间分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问的增加。农家体验、乡村采摘体验、都市农业等与休闲和体验相关的概念和词汇流行,预示着休闲消费和休闲产业的发展机遇。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主要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休闲经济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休闲经济不仅与第三产业提供的服务及产品有关,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产品生产活动也密切相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休闲理念融入各个产业。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会带来新的产业革命。例如电信业领域以娱乐为核心内容的新业务,将会成为电信业未来发展的增长点;在传统产业,如果其产品能够体现休闲价值,同样能够焕发出新兴的光彩:在商业及房地产开发产业中,如果能把休闲理念融入其中,就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产业竞争力。
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城乡居民收入已经大大提高;1995年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大大增加人们的闲暇时间;1999年9月又增加法定节假日,现在中国的受薪者每年享有法定节假日115天,在世界各国中属于比较高的。由此,中国的休闲经济在近十年得到迅速发展,体现在的旅游、娱乐、体健身、文化传播等四个主要方面。
旅游。根据国际经验,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达到4000美元以上时,产生出国旅游动机;超过1万美元时,产生洲际旅游动机。2007年我国人均GDP为2300美元左右,旅游业日渐发展,旅游需求急剧增长,200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为744亿人次,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176亿元人民币;2007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6.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7771亿元,国内旅游在旅游经济总量中的份额达到70%以上,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实践证明,旅游业作为休闲经济的主力军,不但自身提供的服务和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其他休闲经济领域,而且能够带动各相关产业和休闲经济其他领域的发展。
娱乐。自娱自乐或到娱乐场所进行娱
乐,是普及性极高的一项休闲活动。自娱自乐,包括在家看电影电视,唱卡拉OK,举办家庭舞会等,在城镇居民中已基本普及;集体娱乐场所,包括舞厅、歌厅、酒吧、茶馆等,目前在我国城乡地区非常普及。国家旅游局把“行、游、住、吃、购、娱”列为旅游生产力六大要素,表明对“旅游娱乐”已经达成共识。
体育健身。健康是人类的基本追求,在中国城乡居民普遍迈入小康社会之后,人们在体育和健身方面的消费日益增多,城市和许多农村乡镇,增加很多体育馆、健身房、棋牌室、游泳馆、保龄球馆,吸引城乡居民前往休闲和消费。国家旅游局已把体育健身作为一种专项旅游产品,加以开发和促销,推出多个系列的体育健身专项产品,满足海内外旅游者的需要,带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
文化传播。随着闲暇时间的增加,人们喜欢读书、读报、看电视、听广播,针对人们的需求,文化读物、媒体等专门开设以休闲活动为主的栏目、频道;电脑、网吧、互联网等休闲设施和休闲方式也形成为一种休闲方式。
由此可见,尽管中国还属于发展中国家,离真正的“休闲时代”还有相当距离,但休闲经济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总体来说,我国国民的生活轴心正由劳动转向休闲。由于休闲与经济有着内在联系,政府可以根据休闲时间的长短,制定经济政策和促进消费,调整产业结构,构建休闲、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社会条件支持系统。
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
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从而成为医治经济衰退的一剂良方。同时,休闲经济具有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持续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促进调整经济结构和经济升级换代,优化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种集资金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性于一体的产业,其发展有助于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间的连带关系作用,休闲产业的带动几乎会涉及所有产业。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业带动了酒店、航空、铁路、出租车、餐饮、银行、保险、电信、旅游纪念品等产业的大发展。而且,休闲产业最终会辐射到产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因此,休闲经济应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牵引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二,稳定性,具有熨平消费,减缓经济周期性的作用。由于休闲经济使得生产具有一定的理念,人们的生活和消费形成一定的模式,即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行为具有稳定性,从而使得传统经济中普遍的周期性有所下降,或者使得经济的周期特征不明显;
第三,和谐性,发展休闲经济,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对缓解就业压力也具有积极意义。休闲产业是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国,大力发展休闲产业是缓解就业压力的现实选择;同时,休闲能够缓解生活压力,减少不稳定情绪,因此,发展休闲经济对于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公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伴随着休闲时间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人们会更多地把收入和时间用于旅游、健身、娱乐、游戏、艺术、影视文化、教育等休闲活动,休闲消费在消费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通过发展休闲经济,满足国民高层次需求,促进国民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以及人力资本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发展“休闲经济”是一个闪着智慧、充满人文关怀的财富话题,我国现阶段打好“休闲产业”这张牌。能够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解决失业、盘活经济、繁荣市场,将是明智之举,这不但丰富了发展“休闲产业”的实践,也将丰富现代经济学有关休闲经济的理论。
(作者系中山大学岭南学院金融系副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
(编辑:曾乐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