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玲珑的文字,剔透的人性

2009-01-14周彦希

商情 2009年29期

周彦希

【摘要】汪曾祺先生历来以短篇小说名世,所作《受戒》,颇见功力。细品此作,情节简单,但内容丰富:以小英子与明海之间的爱情为主,中间穿插着大量江南水乡的风光,风俗与民情。艺术上则突出表现为用玲珑的文字表现剔透的人性美。

【关键词】汪曾祺先生 《受戒》 玲珑的文字 剔透的人性

1980年8月,正值花甲的汪曾祺先生写定《受戒》,10月,《受戒》发表于《北京文学》,并获该年度北京文学奖。《受戒》获此殊荣,我认为主要缘于该文那玲珑的文字所表现出的剔透的人性美。

《受戒》的文字极具民俗气息,带着南方人特有的温和淳朴。他用的都是俗字,却很真很率性,读起来充满诗意充满情趣。比如描写英子家母女三个的相貌时,他写道:“……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这些极具特色的语言,是出自作者的家乡(高邮)方言,像“一个模子里脱出来”“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溜溜的,衣服格挣挣的”这些话,我们并不难理解,即使没有听说过,也很容易猜出他说的是什么意思。然而汪老为什么非要用方言来表达呢?不能就说“母女三个都长得非常漂亮,穿戴非常整齐,回头率很高”吗?——当然不能。如果这样写的话,似乎更加具体直白,而实际十分的平庸空洞,不能唤起读者的想象。方言化的描述,虽然我们不一定理解得很准确,但是这些生动传神的文字却活脱脱地刻画出了英子家母女三人的形象和她们的性格特征——淳朴健康,活泼灵动。这种描写无疑也体现出作者对江南水乡、对这种淳朴、健康之美深深的喜爱和赞美。

《受戒》的文字被称为“诗化的小说语言”。作者通篇使用口语化的叙述,多用短句,往往两三字一句,既简洁又生动。名词的重叠,让人觉得像是在读诗。简单的对话,却十分契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精当地刻画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微妙变化。这些语言读来容易接受,细品又回味无穷。这种魅力,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是很难达到的。

以我尤其喜欢的文末的那一段为例:

……明子告诉她,善因寺一个老和尚告诉他,寺里有意选他当沙弥尾,不过还没有定,要等主事的和尚商议。

“什么叫‘沙弥尾?”

“放一堂戒,要选出一个沙弥头,一个沙弥尾。沙弥头要老成,要会念很多经。沙弥尾要年轻,聪明,相貌好。”

“当了沙弥尾跟别的和尚有什么不同?”

“沙弥头,沙弥尾,将来都能当方丈。现在的方丈退居了,就当。石桥原来就是沙弥尾。”

“你当沙弥尾吗?”

“还不一定哪。”

“你当方丈,管善因寺?管这么大一个庙?!”

“还早呐!”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花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边,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你喊什么!”

明子小小声说:“要——!”

“快点划!”

小英子担心明子当了沙弥尾,当了方丈之后,就不能和她在一起了,因为前面提到现任方丈的老婆才19岁,长得很好看。明子当了方丈后,会不会不要她了呢?但是做沙弥尾,以后就可以做方丈,是有远大前程的。所以她“划了一气”,其实是在思索,在做思想斗争。最后她还是选择了请求明子放弃远大前程:“你不要当方丈!”——没想到,明子没有犹豫的就答应她了:“好,不当。”明子的心里,其实也是以小英子为最重的。小英子说什么,他都会毫不犹豫地答应。

小英子暗暗地放了心,高兴起来了。又划了一气,划到让明子觉得无端紧张的芦花荡子了。

于是就有了前面那段令人忍俊不禁的告白,爱情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小英子倔强地提问,明子紧张羞涩却又坚定地回答。连一个爱或者喜欢的字眼都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深深地感染了读者。因为主人公的心理已经通过这些神奇的文字完整地展现了出来,为我们所领悟了。

成长在这一片自由灵性天地的爱情,不仅明净如水,而且处处流露着人性之美。聪明灵秀的明子与纯真善良的小英子在水波流转的芦苇荡中相识,那作者故意记下的“哗——许!哗——许!”的船桨拨水声,早已悄悄地透露两颗年轻纯真的心藏不住的欢喜。那是水乡的青山秀水、淳美民风滋养起来的健康剔透的人性。明子经常帮小英子家干活,两人一起栽种薅草,一起车水唱歌。在这少年懵懂中,曾经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岁月的嬉戏欢娱中不知不觉萌生了朦胧的初恋。小英子与明海一块挖荸荠时,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赤脚去踩明子的脚。当小英子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时,“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这里,一对小儿女情窦初开时的微妙心理活灵活现。在两个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小英子无疑是主动的,但明海与这里所有的和尚一样,也不刻意压抑束缚自己的本性,相反,他正是顺从着人性自然成长的召唤,尽情地敞开了自己蓬勃的生命,情不自禁地流露了对小英子的亲昵、热望。这淳朴、纯真的情感折射出了如水晶般透彻、自然的人性之美。文章结尾也巧妙地运用了留白,这对两小无猜的纯美爱情从开始到正名都发生在芦苇荡,划进荡里的小船一如中国的水墨画,言有尽而意无穷。无论是紫灰色的芦穗、通红的蒲棒,还是长脚蚊子、飞翔的水鸟,都在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这喧闹而多彩的芦苇荡里,到处都迸发着生命的活力,而这一切与主人公的纯情率性浑然一体,共同营造了这个如诗如画、自然和谐的意境。于此,主人公美丽的情愫,也代表着人性的至善、至美、至纯的升华。余秋雨说过:“人性,是集体深层心理的最后凝聚,各种集群文化、地域文化,则是它的展开形态。”汪曾祺先生恰恰是用诗化般的玲珑的文字通过对故乡民俗风情的描绘,将明海与小英子率真、清纯可掬的剔透人性,映衬得美丽动人。

《受戒》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不仅仅勾勒出了一片自由灵性的世外桃源,率真质朴的人物形象,更对长期受政治绑架的非文学、非人性的文坛呼唤出了人性的真、人性的善和人性的美。无论历史走过了多少艰辛曲折,人性永远是文学最具审美价值、普世价值和存在价值的母题,对人性美与世俗美的赞颂真正体现了作者对于个体命运和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正如汪老所言:“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用最美的文字表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人性美,自古以来,作家一直承担着这份责任,汪老很好地承传了这一责任,为世人留下无尽的审美愉悦!

参考文献:

[1]汪曾祺.受戒[J].名作欣赏,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