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

2009-01-14龙涟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新生

李 霞 龙涟邵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90后”大学生将是高校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对象。这一代个性鲜明自由的学生对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90后”理想信念教育将成为高校开展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心。

一、“90后”大学新生理想信念状况

理想信念是人心灵世界的核心,也是伴随着个体生命历程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个体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当前的大学新生多属于“90后”一代,身上带有属于这一时代的特点:个性独立,喜好自主思考与选择;思想早熟,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自我表达,并努力以“准成人”思维思考问题;自信张扬,对未来的成功毫不怀疑;对个人发展有自己的计划,不盲目跟风;注重务实,厌恶形式和空话,更有责任意识。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成长在信息时代的“90后”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评断上也有一些自我矛盾的表现。

(一)理想信念的主体性

在向大学生活迈进的过程中,“90后”的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努力去证明自己作为社会存在个体的独立人格。这种意识的增强是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角色的变换及环境的调整而必然发生的,它集中体现了个体塑造自身人格的意志和欲望。

与“80后”相比,“90后”在理想信念上更强调自主意识。“80后”选择专业时多依赖家长意见,缺乏主见,对未来比较迷惘。“90后”则更多从个人兴趣乃至专业发展前景方面考虑,专业选择上更为理性,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充满自信,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也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思维上的独立和表现个性的要求,导致“90后”在观念上过于崇尚自我,只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忽略他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意识体现在行动上则表现为在个人自由与外部制度纪律出现冲突时,他们会拒绝服从集体,集体意识、协作观念、奉献精神比较淡薄。

(二)理想信念的多样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成长起来的“90后”大多享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多样的知识渠道,丰富的信息量使“90后”比“80后”在个人理想问题上更突出个体性。他们更关注个体的兴趣和职业发展前景,而不是盲目追逐社会所谓的“热点”专业。这也体现出“90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而这与社会的多元文化发展和社会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使“90后”对个体的未来能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在成才目标的设计上,他们不愿遵循过去那种单一的、被动的、固守陈规的成才模式,而是选择多样的、主动的、打破常规的人生规划,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呈现出更多元的一面。这种多元化价值观一方面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也造成“90后”在价值选择上容易出现困惑和彷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价值评判上经常产生偏差和混淆。

(三)理想信念的务实性

成长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与发展时期的“90后”,目睹了社会价值对个人以合法方式获取财富的承认与肯定。这一观念体现在他们的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在职业考虑与选择上更注重务实性。

和“70后”“80后”不同,“90后”能大方地承认自己对实际利益和物质的追求,表现出对财富获取的积极肯定的价值观。他们抛弃了那些虚幻的、理想化的成才设想,主张脚踏实地,追求社会普遍承认和能带来实际效益的价值定向。他们蔑视那些道貌岸然、言之无物的空话、大话、谎话,更看重一些中肯、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但这种务实意识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则容易在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奉献与索取问题上走向极端乃至对立,在社会利益与个体价值之间找不到平衡。

(四)理想信念的二重性

在从中学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角色转变过程中,“90后”的个体心理也在慢慢走向成熟与独立。这种心理状态体现在理想信念上,则表现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一代人都必然要经历的。其中既反映着外部社会影响的因素,也体现他们自身作为生命个体的成长背景。

在“90后”身上洋溢着强烈的成才意识,对未来发展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幻想。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喜欢从个体意愿出发,忽视现实条件的限制;他们有很强的主见,对成才有独立的见解与追求,但不善于对自身进行反思和自省,容易在社会中迷失价值方向。

二、对“90后”新生理想信念的引导

时代的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针。学习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引领“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总结和深邃的理论思考而著称。在当前对高校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中,要坚持不懈地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正确把握多元文化观念的影响,才能使“90后”在面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认清本质,明辨是非。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凝聚力量

从1978年到2008年,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向世人证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自由、繁荣、富强、民主的中华文明的核心保障。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文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的方向和前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针对“90后”的思想特点,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前途,教育他们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复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鼓舞斗志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高校对“90后”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两个要”:要以爱好和平、自强不息、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鼓舞“90后”,使其自觉地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为己任;要坚持以实事求是、务求实效、无私奉献、迎难而上的时代精神激励“90后”,在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自觉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习和生活,充分发挥个人智慧和创造力,积极投身于社会建设。

(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为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价值评判标准

随着知识积累的增长、社会交往面的扩大、社会活动能力的增加,“90后”开始努力用成人的视角和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但因其社会阅历不足,在对外界事物的评断上难免带上一些片面、不成熟的烙印。因此,对“90后”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评价标准,引导他们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在时代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在面对利与义、得与失、奉献与索取的冲突时,要坚持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90后”要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的公德意识和文明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三、“90后”新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两课”课堂教学效果,打好思想基础

“两课”课堂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对于教育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体现在“两课”的课堂教育内容中,提高教学实效。要结合社会多种力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帮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关注学生组织和社团发展,创造课余提升空间

学生组织和学生社团是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根据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成立的组织,是用来提高自我、实现自我的一种成长途径。其中学生党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在学生中影响力大、号召力强,对于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具有积极意义。社团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与自由活跃的氛围,让新生内心深处的梦想萌芽,尊重他们的个性意愿,为他们提供一个实现理想的平台。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校风熏陶

校园是大学新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大学新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空间。校园文化自身所蕴含的育人环境和人文氛围对新生养成优良学风、学到扎实知识、培养创造精神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充分利用校园各种传媒渠道,把握好对校园文化的价值引领,把核心价值体系观念贯穿于报刊、电视台、讲座、展览活动等宣传途径中,强化新生对理想信念的认识和认同,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自觉把专业技能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

(四)注重实践锻炼,深层内化价值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属于外在的社会规范。只有把它融入到人们的实践中才能起到内在的价值作用。“90后”新生中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很大,社会实践对于促进理想教育的内化具有重要作用。要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互帮互助、爱心家教等来提高新生的动手参与能力,加深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促进新生把价值标准向价值行为转变。有助于新生确立理想信念,提高对自我能力的认识,达到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通过实践环节,他们会意识到理想的实现需要经过一点一滴的奋斗,脚踏实地、循序渐进,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才能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高军,王刘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国防生理想信念教育[J].中国青年研究,2009(03).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理想信念新生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重获新生 庇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新生娃萌萌哒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