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细节描写的作用
2009-01-14张宪柱
张宪柱
摘要:细节描写,可以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充分表现文章的中心,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读了以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受到感动,从而留下真切而深刻的印象。
关键词:细节描写;艺术感染力
同学们在写叙事的记叙文时,采用一些细节描写,可以把文章写得具体生动,进而可以充分表现文章的中心,使读者读了以后如临其境,受到感动,从而留下真切而深刻的印象。
细节描写是指作品中对一些富有艺术表现力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断等的具体细腻的描写。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特点用特写镜头把它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使读者“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细节的魔力令人叹服,正所谓“虽是微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那么,我们怎样认识细节描写的作用呢?
谁不记得朱自清的父亲爬月台时的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的流下来了。……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的时候,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三个“布”字,呼应了家中惨淡家境。在这种情况下,还不忘为儿子买橘子就使人感动。“蹒跚”是父亲平地走路时的样子,可见他的肥胖体衰,步履艰难。平地走路尚且如此,过铁道、爬月台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一个“探”字就极其准确地写出了下去的过程:先两手撑地,把两脚伸出月台边,然后身子慢慢向外沿月台往下挪,直到脚踏到地。“攀”是写手的动作,显示了对父亲来说,月台的高、陡。“缩”是写脚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的年老体衰、动作迟缓。“倾”是写身体的动作,显示了父亲上月台有困难,要借助身子的倾斜。这里的几个动词,表明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如此艰难的去买,就感人至深了。作家在这里把父亲对儿子的慈爱,儿子对父亲的眷恋等特别真挚的感情,通过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出来,从而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这些细节充分表现文章的中心,使读者读了以后如临其境,深受感动。
可以说任何一篇文学作品中,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故事情节的展开,典型环境的描绘都离不开真实而又生动的细节描写。好的细节描写能把人物或事物最本质的性状鲜明而又逼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艺术感染力。再如,《甜甜的泥土》写王小亮的母亲:“她,倚着学校门口的一棵杨树,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倚着”表明她站在那里已很久。“一动不动,宛如一座雪雕”,以生动的比喻说明她专心致志等候着放学后儿子的出现,这个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了她对儿子的挚爱亲情。神态细节描写:”黯淡的眼神里,射出热切的光,“黯淡的眼神”反映了离异后不能和儿子生活在一起,不能经常看到儿子、照顾儿子,给她带来的创伤。“热切的光”,反映了她即将见到儿子的内心的激动。
而王小亮拿到糖以后“他那双小手在衣服上来回蹭着,微微思考了一下,笑眯眯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微微思考了一下”,就明白只有他的亲妈妈才知道。所以,他明白这包糖是亲妈妈送给他的,心里感到幸福快乐。他要把这份欢乐与同学、老师分享,他“笑眯眯的给每个小朋友发了一颗,给要好的伙伴发两颗,又恭恭敬敬地给了老师五颗”。这表明王小亮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他“快活的叫着、跳着,连那只长了嘴的破鞋都甩掉了”,具体描写了王小亮的快活情景。而这一细节,也从侧面暗示他在失去母爱后生活的艰苦情况,连鞋子都是“张了嘴的”,也为写他的后妈对他的虐待埋下伏笔。这些使读者读了以后仿佛看到了当时的情景,很受感动,从而留下真切而深刻的印象。细节描写的作用不止这些,还有渲染环境、使故事情节真实可靠、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画龙点睛的效果等等,在此不一一例说。
细节描写是场面中的一个个点,没有它也就构不成场面;它还是情节中的一粒粒珠子,失去它情节就不会连贯起来。回首众多的文学作品,我们记忆最深的也无非是一两处的细节描写,可见好的细节描写无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此之大,那么我们作文时又该如何去选择细节呢?
这就要从真、细、精三个方面着手。即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取材要小而具体,描写要细致入微;要传神。做到这几点,相信一定能给自己的文章添色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