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2009-01-14魏德毓
魏德毓
摘要:本文拟主要从文化人类学课程培养目标、教学特色、师资力量出发,探讨人类学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文化人类学;探索
课程建设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抓住了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两头,即教师和学生。福州大学社会学系的课程建设要突出地域性和实用性,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文化人类学”课程是今年福州大学院校重点建设的一门主干精品课程,本文以福州大学社会学系文化人类学课程建设为例,一则总结该课程近年的教学情况,二则提出进一步建设该课程的设想,就教于方家。
一、课程培养目标与特色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1)掌握文化人类学学科基本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田野调查方法与技巧,了解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基本观点及代表作,掌握文化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2)了解福建丰富的文化人类学资源。(3)培养学生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基本能力,以及从事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基本能力。(4)提高学生社会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与实地调查的科学研究素质。
本课程知识范围广阔,主要内容包括人类学学科基本定位、文化的概念与性质、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人类学研究方法、语言的结构与认知、象征体系与意义、人格发展的文化与心理过程、社会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婚姻、家庭和亲属制度、社会的政治组织、族群、种族与民族主义、宗教与仪式、文化的表意方面、发展人类学等。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有:(1)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不仅仅是向学生讲授空洞的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而是将人类学理论与田野调查的成果相结合,力图做到人类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2)课堂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本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过程安排学生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主要包括两部分:实践一是组织学生前往严复墓、阳岐水部尚书庙、义序黄氏宗祠、青口慈济宫进行调查;实践二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对福州大学新校区所在街镇展开调查。
二、师资队伍与发展方向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讲授这一门课程的师资构成主要有副教授1人,讲师3人,硕士生导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人;能熟练地阅读一本外文书刊的教师4人;能较好地开出两门以上相关课程的教师4人。虽然初步形成了教学梯队,但师资力量偏弱,人数太少,而且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高职称的教师相对较少,缺乏在全国有一定的学术知名度的学者。在教师的专业构成上,有社会学博士、硕士,也有历史学博士与民俗学硕士,学缘结构相近且具有较强的学科互补性,但也还有一些薄弱的环节,比如,缺乏能够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电脑技术分析、统计和处理的教师。虽然如此,但目前的任课教师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领域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一定的学术造诣。近几年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十几篇,内容有民间信仰、宗教调查、社区生活、民俗研究、女性研究、单位制度与古文化研究等,论文所发表的刊物有《世界宗教研究》《民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福州大学学报》《社区》《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当然,这些学术成果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缺乏相关的专著,总体学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我们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应该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另一方面主要是加强自身的建设。在引进人才方面,拟引进一两位在学术界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进一步接收2~3名社会学专业博士毕业生、1~2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或博士生,特别是要引进和接收能够熟练掌握社会调查方法和电脑技术分析、统计和处理等的博士生1~2名。
而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主要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教师的学术研究,以科研带动教学。现有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是讲师)要早日确立自己的研究方向,然后深入研究,以期每年能够发表一至两篇学术论文,保证能够按时晋升职称,增加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人数,从而加强师资力量。其次,在本科生或研究生中选拔优秀的、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作为助教,以培养后备力量,完善教学梯队建设。再次,组织教师参与国内相关的教学培训,增强教师对教学内容、目标的理解能力,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师对外交流机会,甚至请一些国内人类学教学名师到校讲课,拓宽教师的教学视野。
三、课程建设的创新
为了进一步加强该课程的建设与创新发展,今后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1.优化课程体系。改变以往课程建设中文化人类学作为单一课程的设想,建立以文化人类学课程为核心的大课程体系。本系与文化人类学相关的课程主要有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闽台社会概论、中国社会思想史、民俗学概论等。由于各类课程授课内容和授课教师的不同,需要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因此,相关课程教师要熟悉人类学课程教材,并围绕文化人类学教材教学内容展开研讨,将自己与文化人类学课程有关的内容进一步深化、系统化,为学生深入学习做好准备。同时,在榕树社会学网站建立一个以文化人类学精品课程建设为核心的相关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供教师教学交流使用。
2.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建设。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利用多媒体课件密集的知识量和丰富的媒介技术(音频、视频、动画、三维模拟等),将教学中理论教学与知识的扩充及实践结合起来。通过新教学手段的运用,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协作学习。针对课后需要不断自学的内容和拓展阅读的书目,强调学生在课后以自学为主,教师可以通过QQ群等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多层次的知识信息的组合使学生学习更加合理、学习效果更加显著。
3.加强学生课程实践。田野调查是学生将文化人类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重要途径,因此,首先要建立并增加人类学田野调查基地和综合实习基地。其次,要对学生的田野调查实践加强管理。如实践一,可以将考察项目减少,突出义序的黄氏祠堂调查,要求学生预先阅读林耀华的《义序宗族的研究》和应星的《义序宗族的重建》,并和学生围绕宗族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明确人类考察的目的和意义。实践二原先要求学生调查一个学期,可以拓展成为一个年度的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人类学调查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周期,至少是一年”的理论的认知。调查内容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学生首先先从村庄性质、人口、年龄结构等简单的内容开始调查;第二步调查村委会、老人协会、庙宇、祠堂等村落组织;第三步调查婚姻、市场等超村落问题。由此形成学生对村庄的完整认识。学生调查不能“放羊吃草”,教师对学生调查的内容要进行检查、讨论,并且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写调查日志,作为学生田野调查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时,要求学生增加调查过程的经验总结,使增强学生从事田野调查能力的培养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4.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标准。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期末成绩和期末论文的评价体系,将平时成绩,课堂回答问题成绩、田野调查报告、田野调查日志和考勤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结合起来,做到“公平、公正、多元和动态评价”。
在教学中设计注重学生参与的小课题,如:章节专题讨论、乡土风情等,通过学生提交PPT,调查报告,调查日记等方式获得平时成绩。
参考文献:
[1]徐杰舜,秦红增.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课程建设述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4,(12).
[2]胡斌,陈蔚.新时期建筑历史理论教育的继承与创新思想——重庆大学“中国建筑史”精品课程建设[C].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