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2009-01-14宫欧阳
宫欧阳
摘要: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像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
关键词:音乐;爱国主义;渗透
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21世纪的帷幕徐徐拉开之际,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积极开发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精心设计每次音乐教学的实践,抓好这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跨世纪人才,这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音乐教育的责任,使学生在音乐教学中受到美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一、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
古今中外的音乐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各时期的著名音乐家及其音乐作品以及各民族、民间的优秀音乐作品浩瀚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根据我国国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及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在教学中选择音乐作品更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选择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思想性,能培养学生美感的优秀作品。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才能使以音乐之美来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目的得以实现。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苏武牧羊》这首脍灸人口的优秀歌曲,多少年来一直传唱在广大劳动人民群众中,它成为人民群众的心声。《苏武牧羊》这首歌产生于民国初年,是当时优秀的学堂乐歌之一。它反映了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的爱国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的爱国人民群众无比愤慨,中国人民在进行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苏武的“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爱国主义精神便成为人民心中的精神力量。后来,这首歌曲在抗日战争时期同其他革命歌曲一样,起到了激励人民抗战到底和必胜的信念。
适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教材是很多的。除一些革命历史歌曲外,还有很多近现代创作歌曲,大量好的民歌,及供学生演奏者欣赏用的器乐曲。这些优秀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音乐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同时进行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训练的基本条件。通过教师钻研教材,分析教材,并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够充分地揭示音乐作品中丰富的内涵和音乐的艺术形象,尽善尽美地再现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从心灵深处来感染教育学生,使他们不断地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以音乐陶冶爱国主义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目的。
二、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的美感教育之中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于音乐教学之中既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有组织有约束的灌输。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论文的演讲,也不同于有目的有意义的政治教育活动。这是因为上述内容虽然使学生受到思想的、知识的、道德的各方面的教育,但音乐进行教育的形式却是具体的,而且是非常直接的,并能获得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体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对学生既能动之以情又能晓之以理,从而达到感情的愉悦,得到理智的满足,只有发挥艺术教育的独特美感功能,才能达到上述目的。
音乐教育的功能,从古到今倍受重视,无一不以音乐作为滋养,浸润心灵,使情操变得高尚,优美。社会主义的音乐教育就是要以动人心魄的音响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结构美,来净化新一代的心灵,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深厚的爱国主义热情。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民族传统乐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国内外乐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在中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抒情乐曲,宛如欣赏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联想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月光透过层层白云,映入江面,远处渔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地摇曳,那优美、深沉的旋律描绘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师充分的揭示,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意境中。乐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声,“蓬蓬远春”之声,“悠悠花香”之气,使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的文化历史,民族音乐的伟大。同时认识到中华民族不愧为是一历史文明古国,并且在同学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了爱我中华的种子,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不难看出,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