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问为语文课堂教学增色

2009-01-14罗红莉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精魂小说课文

罗红莉

摘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地位相当重要,巧妙设计提问是一门学问,它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阶梯,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课堂;提问;巧问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古语亦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可见,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地位是相当重要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如果能针对教学目标,巧妙设计课堂提问,往往能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登上知识的阶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设疑的方式多种多样,在此,我就这个话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悬念的巧问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觉主动地去探求问题的答案。比如,在教小说《蒲柳人家》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在《水浒传》中,那些梁山好汉都有自己的外号:如李逵叫“黑旋风”,吴用叫“智多星”等,在这篇课文中,有两个人物也有自己的外号,一个名“一丈青大娘”,一个号称“何大学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就很想知道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就会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内容。在教学戏剧《威尼斯商人》时,不妨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前半部分课文,在矛盾冲突最紧张的时刻,停下来,提出疑问:“在这关键时刻,是谁从天而降来挽救巴萨尼奥?他又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这样,学生就会带着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继续往下阅读,就能很快找到问题的答案,就能很快认识主人公鲍西娅的形象。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可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及时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设置坡度的巧问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疑难问题。例如,在教学小说《孔乙己》时,针对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词“笑”,可设计这样一系列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笑”的含义及作用:1.小说中哪几处写到众人的笑?2.他们为什么而笑?3.从他们的笑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4.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小说内容,逐步加深对小说的理解,使深刻难懂的问题得到较好的处理。还有,在理解意义较深的句子时,不妨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针对句子中的关键词或短语,预先设疑,然后再综合在一起,得到问题的答案。例如散文诗《雪》的课后有这样一道题: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里的“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难以一下子说出问题的答案,老师可以这样一步步来引导学生去分析:1.“死掉的雨”是什么意思?2.“雨的精魂”又是什么意思?3.这两个词放到整句话中,联系在一起又是什么意思?

富有情趣的巧问能使学生感到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教学史上一个经典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美国波士顿州立小学的爱利普老师在上语言课时,先请一位同学上台绘声绘色地讲述了童话故事《灰姑娘》之后,提了几个问题,“你们喜欢谁?为什么?但是这个故事真的完美无缺吗?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个故事有不合理的地方,它在哪儿呢?”孩子们在轻松的对话中,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善于质疑的信心,又收获了快乐,这是很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借鉴的。

变换角度的巧问能达到启发学生思考的妙用。比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不问“年且九十”的“且”是什么意思,而问“愚公多大了”,不问“孀有遗男”是什么意思,而问:“这个小孩跟愚公去移山,他父亲肯让他去吗?”教学《看云识天气》一文,将“卷云有哪些特征”的问题改为:“有些云叫卷云,这里为什么用‘卷字呢?”这些问题改变角度后,比较新颖,而且能收到“摘果子先跳”的效果,更能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

针对空白的巧问能激发学生想象,趁机进行写作训练。学完《春》后,可问学生春的图景多姿多彩,除朱自清笔下的“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外,你脑海里还会浮现出哪些图景呢?何不用笔把它描绘下来?学习《芦苇荡》时,小女孩躲在荷叶下,目睹老头子智勇斗鬼子的场面时,内心活动及过后情节的发展都没有写,你能把它补充下来吗?这样一来,教师利用文章的空白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写作训练。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巧妙设计提问是一门学问,它需要我们去潜心研究、精心设计、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为语文课堂教学推波助澜、增色添彩的作用。

猜你喜欢

精魂小说课文
新诗“精魂”的追寻
——穆旦与鲁迅的诗学比较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