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009-01-14王兵
王 兵
摘要: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创新型人才。而新一轮课程改革主要是思想变革,教师必须以新的观念来理解和实施新课程。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策略
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任。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强调: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表达”与“自由参与”。所以,要使学生创新,就必须不断激发学生兴趣,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创新空间,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让学生敢做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展现,学生的创新火花才会迸发。例如,我在教学《草》一课时,采用学生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自由寻找学习伙伴,三三两两地分角色朗读,有的自由读,有的配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的自编自演,把课文改编成了话剧剧本,加上自由充分的想象,让学生说出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特点。师生平等互动,情绪饱满,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读书的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不再感到语文课枯燥无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课文知识的重点,还激发了学生阅读、发现、创新的兴趣。
二、引导质疑,激发学生创造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规定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我在讲授《甜甜的泥土》一课时,就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小说前面写到,王小亮的亲妈妈把糖放在“大襟棉袄口袋里,掏出一包裹得很紧的、还带着体温的糖”。奶糖放在棉袄口袋里未能融化,现在埋藏在地里却融化了。难道地温回升能超过体温吗?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在主动质疑,在寻求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课文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疑难让学生议,见解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在民主、融洽、活跃的课题气氛中,进行阅读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给学生思维发展提供自由的空间,收效无疑非同一般。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想象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它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绘画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钱塘湖春行》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西湖边上画些杨柳,再画几只小燕子,有的认为西湖边上应该画些花、草……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只是利用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形成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地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