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美术鉴赏课教学策略的一点想法

2009-01-14曹开平

教育教学论坛 2009年12期
关键词:艺术作品美术情感

曹开平

摘要: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时,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置身于作品中进行审美体验的模仿法,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的自学法,其目的都是使学生能在鉴赏艺术作品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同时个性也得到健康发展。

关键词:美术鉴赏课;学生主体性

现代新型的教学观为载体的课堂教学,双边互动可利用的空间与频率、密度都大大加强,活动的双方激情燃烧起来。如何在美术鉴赏教学中突出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我认为:

一、要在美术鉴赏的步骤中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

“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状态形成起来的一种独特而稳定的结构。”它包括审美感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

1.分析体会。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就艺术作品而言,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分析体会乃是鉴赏课的必经途径。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艺术语言和美感要点,进而逐步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分析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动态、场景等内容。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观察体会,再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这是形成学生美感经验的基础和出发点,是训练自身的审美感官,从而逐渐形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过程。

2.综合判断。“综合就是创造。”把艺术作品不同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在大脑中形成反射,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利用知识经验进行综合加工,是形成审美情感和审美理解的过程。在学生与美术作品的“对话”中,通过美的熏陶,激发其情感,陶冶其性情,使审美情感更加完善而丰富。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趣闻、创作背景、风格流派,进而综合提炼主题思想(作品反映、表现、说明、揭示……什么主题、现象、内涵)。

帮助学生了解此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后判断评价。“艺术鉴赏的目标并不在于分析绘画或学习了解一件艺术品,更重要的是使个人能辨别其价值,而使自己能与它发生有意义的关系。”②学生在分析作品过程中不仅了解到作品的表面内容、作品的不同艺术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对作品产生了好感,进而判断评价。教师要提出下述问题:“你喜欢这幅作品吗?为什么?通过鉴赏有什么感触?”以此来调动学生知觉、情感的感受,在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和促进创造能力的发展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审美理想。

二、要改善美术鉴赏课的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对话。过去,专题美术鉴赏课教学,教师常以讲解员的角色出现,一节课满堂灌输,完全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是作为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各种需求的完整的生命体。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可以直接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陈旧的教学思想已无法适应当前信息时代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生命体,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乃是“生命-生命”对话。

如在指导鉴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工笔画《韩熙载夜宴图》、写意画《泼墨仙人图》时,笔者是这样设计问题情景并与学生交流的:“从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你很想知道什么?有何疑问?”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于教师大胆放手,因此学生的思维也非常活跃。“有一个戴高帽的人反复在画中出现,他一定是韩熙载。”“我想知道,他在歌舞乐声的气氛中为什么不高兴?”“《泼墨仙人图》这位仙人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他性格豪放、爱喝酒、不拘小……”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样是中国画,这两张画表现形式完全不一样,在这生动的课堂中作为教学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的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学生在集体、小组的相互交流、商议、辩论、碰撞中时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比较。在艺术鉴赏中,教师把两种不同文化体系及艺术体系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有针对性地究其诸要素差异,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艺术种类间的比较、风格流派间的比较、文化背景间的比较以及上述方面进行的纵横交叉的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达到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

3.模仿。为了重视较深层次内容的挖掘,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摹拟美术作品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如鉴赏《蒙娜丽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物姿态、手势、微笑与人物内心的关系,笔者让学生先模仿蒙娜丽莎的姿态,谈谈感受,然后再换个姿态-双手叉腰,再谈谈感受。通过模仿、对比,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人物的神态、动态,手势与人物的内心是那么一致。

总之,学生鉴赏艺术作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与建构的过程,教师需在各个阶段相互渗透和完善。

猜你喜欢

艺术作品美术情感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丁 雄艺术作品欣赏
王立新艺术作品欣赏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创意美术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