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师要让更多的学生选修地理学科
2009-01-14张仲
张 仲
摘要:高中阶段,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学业水平测试或在高考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及认识的误区,导致高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学习普遍存在问题,一是整体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把地理作为选修课科目的学生不多。
关键词:自然地理、理科性思维、文科性思维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选修地理学科作了初浅的探讨,希望能引起重视。
一、产生背景
刚进入高一的许多新同学在学习地理必修一相关知识的时候,感觉难度特别大。即使有部分学生初中时候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基础也很好,但进入到高一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一是因为初中地理是副科,不被重视,地位无法与物理、化学相比,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初学高中地理就是自然地理,而自然地理知识很多东西听不懂,也不好理解,也不好想象,难度太大,信心越来越小,第一单元还没有学完,就暗下了决心:“将来选科绝不选地理!”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班级中其他同学,结果他们对地理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态度不端正,这样对后面内容的地理教学及双边活动负面影响较大。还有些学生,虽然后来将地理作为选修科目,但自然地理部分基础很薄弱,复习阶段思想负担很重,高考也都不很理想。
二、原因剖析
1.从学科性质看,地理学科兼跨自然和人文领域。作为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学科,高中地理必修一,尤其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理科性思维,集中了必修三个模块中的多数重点和难点;必修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科性思维;必修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一样,有的学生偏文,有的学生偏理,在高中地理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
2.从学生学习角度看,初中地理基础薄弱。有些学校在初中没有系统开设地理课,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初中地理的学习,相隔一年之久,学生遗忘较多。学生对一些地理基本原理没有很好掌握,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初中地理的学习侧重文科性思维,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习惯于“背地名”,没有形成理科性思维的习惯。
3.从教学的角度而言,难度大。一方面,自然地理部分要求教师自身深入钻研,做到精通。另一方面,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笼统,教师的教学深度往往不容易把握。比如,对于学生普遍害怕的知识点“地球的运动”,新课程标准规定如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实,这一节内容的容量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在高一阶段的地理教学应该达到怎样的深度呢?它应该区别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也区别于选修的要求。
三、解决措施
1.巧用自制教具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让地理课堂趣味化。由于购买的教具种类有限,使用时间过长后损坏严重,而且学生觉得不够“亲切”,教师可以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来做“教具”,也鼓励学生自己做一些简单且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的教具。
2.让学生动手画图,做好地图笔记,让地理课堂特色化。好多学生有做笔记的好习惯,但是笔记中往往文字过多,不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也容易造成在实际解题时读图能力低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让同学们学会做具有地理特色的笔记,经常动手画图,让地理课堂特色化。
3.借用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计算,让地理课堂简单化。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涉及的地理计算很多,如果数学基础不够扎实,再加上地理基本原理理解不清,很容易形成地理学习中的死角。老师可以借用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计算,让地理课堂简单化。
4.适当挖掘,分级设问,让地理课堂层次化。高一阶段必修一地理教学的难度应该介于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之间,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将来大部分学生只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必修一地理教学的难度最好略高于学业水平测试。在处理教材时,注意分出层次,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前后联系,逐步假设,让地理课堂持续化。自然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性很强,后面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再运用和提升。自然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一节内容往往需要2-3课时。所以教师要注意本课时内容在本节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作用,加强前后联系,逐步假设,深入处理教材。
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其中包括“关注资源、环境等”问题,而“资源、环境等”问题又影响着“人口、区域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新课程理念中还强调“倡导地理实验”,这种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自然地理部分,比如“热力环流”实验、“生活中地转偏向力的存在”等,而在人文和区域地理中却无法培养地理实验能力。所以说,自然地理在新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因为学生将来不一定参加地理科目的高考而动摇高一阶段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新课程的第一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