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考体育测试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
2009-01-14周向阳
周向阳
摘要:中考体育测试对初中体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校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但有的学校为应付中考而开展体育教学,使中学体育教学失去应有的意义。
关键词:初中体育;中考测试
近几年来,体育中考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提高了学校体育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关心和重视,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机能,增强学生体质。体育中考给学校,尤其是给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带来了活力,其积极的价值不容忽视。但是我们许多体育教师在体育中考压力影响下,对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产生一些误区,下面我谈一些自己的思考,以期和同行们一起探讨。
一、对中考体育测试的正反作用的探索与研究
1.中考体育加试自实施以来,在体育教学评价中应该说起到了许多积极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在中学时代,体育课可以说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了,可是近年来实行的体育中考,却让体育成了许多孩子的心头之痛。近年来,国家出台政策对体育中考进行改革,将体育考试纳入中考成绩,我市从2007年开始把体育中考的成绩纳入到中考的总分当中,满分分别为30分、35分40分。这本应该是件好事,体育中考的改革不仅推动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进程,也提高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地位以及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在考试分数这根“指挥棒”下,作为中学素质教育“硕果仅存”的体育中考却出现了一系列“怪现象”:为了应付体育中考,进入初三后,学校加大了对毕业班学生的体育训练量,除了每星期三节体育课要全部练习考试项目外,早上到校和下午放学还会有额外的“小灶”,同学们称这种训练为“魔鬼式”训练。除了加大运动量、参加培训班“恶补”体育,使用所谓的“兴奋剂”也成了一些学生在中考体育考试中得高分的手段之一。笔者在一些论坛上发现,不少学生曾发帖询问过中考体育考试兴奋剂的问题,但所提及的并非是购买真正的兴奋剂,而是在考生中流传的一些偏方,无非是在考试前喝一些可乐、红牛饮料和葡萄糖水等。这些所谓的偏方其实起到的仅是心理作用,对提高成绩的作用并不大。你不喝可乐就考不好吗?喝了又怎么样呢?我们不赞成这个,没什么效果,就是一个心理暗示作用,关键还在于平时的锻炼。
二、中学生对体育锻炼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
医学界公认,14~16岁,是孩子身体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如果得不到适度的运动,身体总体素质将会受到终生影响。一些老师和教育专家建议,在现有中考制度下,与其违背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考前“抱佛脚”搞突击训练,还不如认真地把日常的体育课开展好,让学生“动起来”,培养他们的运动兴趣和健康意识。体育锻炼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今天拼命练一下,明天就能考好,这个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进步,才能考好体育。当然,有些个别的项目急抓可能要好一点,要从锻炼身体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认为还是要长期的锻炼,好像有这么一句话,“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一辈子”,坚持长期的锻炼,对身体肯定有好处,学习有精神。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性别、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差异,多采用一些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运动、交流、挑战的快乐,不能为了考试就专门上那几项。如果孩子好好上体育课,自然他就能考好。身体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坚持锻炼身体素质自然就上来了。体育课千万不能上成应试教育,应该全面发展。要想改变素质教育应试的现状,首先要改变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价值观。以考分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一天不改变,这种如中考体育般“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就会一直持续。
三、改变中学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锻炼意识
从长远来说,靠加分这种导向本身还是在强化应试教育,而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的体现。所以如果要真正使体育能够进入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或者说孩子成长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那么还是要建立一种长效的素质教育的一个整体的国民教育体系,这是一个长久的目标。体育教学不仅要“健身”,更要“健心”。体育课的终极目的是增强体质、提升能力、完善人格、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和调节的意识,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体验到这一点,而不是自私地认为这只是获得高分或追求名利的工具。这种应急行为可能会导致更多的孩子认为很多事情,比如考试、良好习惯的养成、做人的品性都可以突击,这样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所以我觉得作为社会来讲要更多地宣传体育锻炼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社会各界的人都应该对少年儿童的成长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健身健体的习惯。不仅要孩子学会考试,还要让孩子学会健身健体,还要学会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