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2009-01-14刘颖
刘 颖
生物科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是当代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如何把教授生物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备课中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反复钻研教材,进行初步的探索,以“遗传和变异”为例,谈谈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深入理解教材,找出德育的知识点
生物学科本身具有的德育功能,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根据。在备课中,笔者认真进行教材中思想因素的挖掘,找出进行德育教育的知识点。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知识点
1)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遗传使物种保持相对稳定,变异使物种得以进化和发展。物质是可变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说明物质运动与静止相互关系的辩证观点。
2)生物在个体发育中表现出来的性状差异,与其有关的因素有2个:一是受精卵内蕴含的遗传物质基础,二是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认识生物体性状表现与其内因、外因的关系。此外,可遗传变异有3种来源,这里渗透着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的观点。而关于人工诱变和染色体变异的因果关系,又进一步渗透了“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观点。
3)重点内容是遗传学的两大基本定律——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事物内部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4)现代的遗传学知识,改变生物的遗传物质,创造新品种的实例,说明物种是可变的,不是神创造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点
1)笔者简要介绍我国科学家陈炬如何把人的抗干扰素基因植入烟草的细胞中并嫁接到其DNA分子上,使烟草获得抗病毒的能力。这种转基因的实例,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的良好素材。
2)在遗传育种这个知识点中,教材中介绍了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高空气球搭载作物种子,使种子在空间条件下发生变异,从而进行作物遗传性状的改良,培育出“太空椒”、“航育1号”水稻等高产、优质、抗病性强的作物新品系。除此之外,笔者还列举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小麦育种专家李振声利用普通小麦(2N1N2N3N4=42)和长穗偃麦草(2N4=70)培育的中间偃麦草(八倍体)等为材料,经过多年研究培育成八倍体小偃麦,小偃麦4、5、6等系列小麦良种;简单介绍袁隆平创造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的事迹。这就是所谓的“一个基因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物种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生物工程在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中诞生,它也即将成为本世纪的主导产业,对有目的地改良生物性状,征服癌症和治疗遗传病等均带来希望。而在这方面我国才刚刚起步,这些尖端科学需要几代人,包括学生这一代人的拼搏。这部分知识,就成为启迪学生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的一个方面。
国情教育的知识点在讲述性别决定时,可以使学生明确性别决定规律,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此外,从对某些遗传病的研究实例,使学生从遗传理论上充分认识我国的《婚姻法》中对提高人口素质具有深远意义的内容,这就做到了寓国情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在生物教学之中进行健康人格的教育
例如,在学完基因表达时,学生都明白了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和手相都不一样。笔者就给学生讲了一个“看手相”的故事。罗杰•罗尔斯小时候是在纽约的贫民窟中长大的黑人小孩,上小学的时候,他有很多恶习,他的老师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可是没有一种是奏效的。后来,老师发现这些孩子都很迷信,于是在他们上课时就多了一项内容——给学生“看手相”,以此来鼓励学生。老师对罗尔斯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是纽约州的州长。当时,罗尔斯很吃惊,因为从小长这么大还没有人这样表扬过他。他记住了这句话,并且相信了它。从那天起,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在他51岁那年,他终于成为第一位黑人州长。显然,人的手相是没有高贵贫贱之分的,但看手相唤起罗尔斯的自信。故事使学生明白,在人生的征途上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不能丧失信心,这就是寓人格教育于生物学教育中。
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无比重要。陶行知先生在树立真道德的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曾留下宝贵的教益。“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这正是素质教育必须以德育为核心的根本原因。
生物学教师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应对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原则方法等有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理解,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落实,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责任。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