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理课程标准》下的作业形式
2009-01-14乔义霞
乔义霞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传统作业内容“繁、难、偏、旧”,仅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实现。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做好作业就是为了考试考出好成绩。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传统的作业理念、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过程、作业评价等已不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为了改变目前学生地理作业的现状,笔者按下述几种方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传统类作业
作业过程是学生消除疑惑,解决或生成问题,情感流露,满足需要,创新知识以及展示自我的过程。如学习“中国的地形”一节后,笔者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我国有哪些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哪些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哪些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别把它们的名称填入“中国地形图填充图”的适当位置。此类作业应当少而精,适用于当堂训练,旨在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思考类作业
在作业设计中,对同一问题尽可能多角度设问。如讲“海洋资源”这一节时,有两种不同的捕鱼方案,方案一是每次鱼汛都大量增加捕捞船队,大鱼、小鱼一齐捕捞,最大限度地增加鱼的产量;方案二是每次鱼汛都严格控制鱼的大小和数量,既不多捕也不少捕,保证鱼有休养生息的机会。思考:长期实施两种方案,分别对鱼的产量将会产生什么影响?要求学生结合长江口每年春季鱼汛千船大量捕捞鳗鱼苗的事情,发表评论,然后选择合理的方案。
社会调查类作业
如讲聚落、人口增长、交通、环境就要调查当地城市人口、面积、城市布局,甚至城市各管理部门,如道路由市政建设,由交通局管理,占道经营由市容管理等,既让学生学会一些生活常识,也帮助他们理解城市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聚落系统。然后撰写小论文、小报告,要求人人参与,长短、体裁不限,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可长可短。学生完成作业的空间可以是开放的,不必仅限于作业本上,要延伸到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中。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使其才华得以施展,让作业成为学生的作业,即以人为本的作业,使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能自由地呼吸、快乐地创造;在作业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得到满足,才能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为素质教育服务。
自编题目类作业
如在授完一节课时,师生共同总结新课的重难点,然后要求学生针对该课的难点,参考有关资料,自编一份试卷练习。在编写前,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技巧,编自己以为重点或易错的题目,这样,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阅读、理解类作业
知识面狭窄会妨碍学生的理解和判断。笔者尝试通过阅读这一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地理。笔者在授完一个单元知识时,根据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具体情况给出一些与单元知识有关的书目或杂志让学生去借阅。在阅读中,学生结合课文知识和理解,了解课本知识的背景、来源等,从而对教材内容有进一步的理解。
趣味、游戏类作业
笔者在教了“月相及其变化”后,设计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做:某歌舞团一位美术设计师,要设计一幅“傍晚,月牙挂在树梢”的布景,可是这晚月牙到底如何画才是科学的,他有些拿不准,请给他作个示范。学生做这种题目,既实用又有趣,能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知识得到创造性地应用,感到做作业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种生存的需要。再如中国政区拼图游戏,首先,将全班分成5大组,每个小组分别把书本最后一页的中国政区图贴在硬纸片上,按照省级行政单位剪成28份(北京、天津、河北合为一份,上海、江苏合为一份,四川、重庆合为一份,广东、香港、澳门合为一份),用一定的时间熟悉各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形状和方位,然后开始拼图比赛,拼好后放在课桌上,由老师评定。此类作业能充分调动全班学生的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应注意把握好时间与节奏。
梯度、差异类作业
新课程、新教材强调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尖子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关照个别差异。每个学生对作业都有独特的需要、独特的目的,学生身心的发展不同,作业的目的、内容、方法也因人而异,体现在作业布置上,就应由各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不同内容、数量的作业去做。这样,既可以让基础差的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作业,避免抄作业的现象,也可以让基础好的学生充分发挥优势,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从而提高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和兴趣。
总之,做作业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教师在布置和设计学生作业的过程中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实现地理作业的创新教育功能,也必将为地理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实施注入活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