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关注过程”
2009-01-14亢风云
亢风云
《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课程的目标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性目标”,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过程的地位,明确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达到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体验,积累经验。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和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分不开的。所以,课堂教学中除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关注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发展的那些过程,比如观察、疑问、联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等,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关注过程呢?
关注操作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手发现新知识。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活动,一般是离不开学具操作的。但这个操作过程,到底让学生有些什么收获、对促进算法建构有些什么帮助呢?马克思把自觉自由的活动视为人的内在本质。在数学操作活动中,不妨把这种“自觉自由”理解为让学生有目的地操作、能主动地操作、有策略地操作。
低年级学生在遇到新的计算问题时,无需教师的指令,一般会自发产生使用学具的念头。这是由他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在这种主动操作的情境中,学生会对自己从事的操作活动进行一定的策划部署,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操作策略,并且实现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在探索“13-9=?”时,无需教师提醒摆法,学生会根据已有经验进行操作,其操作策略应是多样的:其一,从13中逐一地数掉9个,最后剩下4;其二,先从10中去掉9,所剩下的l与3合成4:其三,先从13中数掉3得10,再从10中数掉6,最后得4。当然在多种操作方法中,第一种是最“原始”的,不宜提倡,后两种均反映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具有思维价值。在小组活动中,这些不同操作方法会得以展示、比较,先进的方法将会影响原始的方法,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探索到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妙法。
关注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又一个目标。教给学生推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较易、较快地掌握现在所学知识,更有助于他们在“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时,依据理性认识,通过推理去发现事物间和事物内部的规律、模式,并建立联系,得出可靠的结论。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发展推理能力的潜在因素,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结构,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推理的机会,创造推理的风气,为学生推理思维的形成创造好的条件。
比如,小学数学教材中,几乎所有的定律、公式、法则等的揭示,都运用了归纳推理。因此在新知的探究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推理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推导出公式、法则、定律、性质;然后在知识的应用阶段,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这其间就是一个运用有关数学知识,诸如法则、公式等进行推理的过程,从而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进行推理练习,发展数学思维。
关注学习过程,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
传统教学,为了实现结果目标,往往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这样做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两头”实施分层次教学,鼓励不同的学习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历程中收获成功。
笔者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填空[板书:15÷5=( )÷( )=( )÷( )=( )÷( )=……],接着出示今天要研究的1.5÷0.5这样的问题,通过引导观察发现这道题除数是小数。启发学生思考,得出新知识与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商不变性质两方面的知识有关系。放手让会计算的学生尝试计算,请还不会计算的学生上台和教师继续研究。这时,笔者结合生活实例:铅笔1枝5角,1元5角可买几枝?(3枝)让学生列出算式:1)15÷5=3(1元5角=15角);2)1.5÷0.5=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1.5÷0.5=15÷5。让学生思考它们为什么相等,这时再启发学生发现:左边是今天要学的算式,右边是已学过的知识。实际上根据商不变性质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就行了,这样学有困难的学生也会做了。
相同的结果,不同的学习历程,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两头学生(尖子生、中下生)的发展,是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的重要体现。关注差异,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