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点滴体会
2009-01-14薛英霞
薛英霞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在阅读方面做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除此以外,对课外阅读量还做了明确的规定,不仅体现了课标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还为阅读教学提供了操作要求,减少了随意性。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还是从知识的迁移、拓展来看,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百益而无一害。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培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指导课外阅读应首先从激发兴趣开始。只有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寻找课外读物,主动去了解、研究,在了解和研究的过程中,渐渐培养学习的持久性,自觉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通常有以下几种。
故事激趣法小学生最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充满幻想等符合少儿年龄、心理等点的故事作生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之时,引导他们自己去阅读课外读物。
课文引趣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名作家及其代表作、有关的奇闻逸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去更多地了解有关知识。例如在教《赤壁之战》一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过程,介绍曹操、诸葛亮、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从而引导他们去探究原著。
榜样激励法榜样能使学生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如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学生,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生共读,引发学生的阅读激情
小学生“向师性”很强,教师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想让学生对读书产生兴趣,教师自己首先要身体力行。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笔者总是着意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学生一起阅读课外书籍。每天中午的自习课上,除为学生检查作业和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之外,笔者总是手拿自己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到教室里认真阅读,记读书笔记,并定期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情况,对于好的文章,还会直接读给学生听。这一做法很快收到很好的效果,有的学生开始向笔者借书;有的把自己觉得好的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阅读,探讨精彩的章节,有时还会推荐给笔者。
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恒心
小学生的兴趣总是缺乏持久力。为此,教师要组织一些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成功感,保持阅读激情的永恒。
朗读比赛、故事会在广泛开展课外阅读的基础上,开展朗读比赛或故事会,是常用的辅导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可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机会;以班级为单位,应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
作文、出墙报这种作文命题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评述自己所阅读的书籍,如《我喜欢的一本书》等;一种是介绍一本书的部分内容,如《介绍“蜥蜴捕食”》等。教师选择写得比较好的作文出墙报,交流阅读成果。
开展读报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报刊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因为报刊等于百科全书,各种知识无所不包,人们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比在学校里学到的多得多;二是因为报刊主要反映当前的情报和信息,能让读者了解到最新的社会动态。因此,教师应使读报刊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
同时,还可以结合教材开展其他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幻灯,收听广播,根据读物内容排练文艺节目。
耐心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决定阅读质量。课外阅读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要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好习惯每读一本书,一定要认真读完,不要只翻阅主要情节,不能只问谁是好人或坏人。对高年级学生还要提倡动笔,随时摘录,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
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反复观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留心生活中各种事物,做有心人。通过反复细致的观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在头脑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
要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要边读边思考,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要注意分析。
要培养学生爱护书报,注意用眼卫生对公共的或别人的书报,更要注意做到不撕页、不卷角、不涂抹、不乱折乱卷。要注意阅读姿势,不要躺着或歪着头读书;不要在吃饭、走路、乘车、光线太强或太暗时看书。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林庄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