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2009-01-14李晓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期
关键词:京味老舍市民

李晓飞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着力刻画北京人的生存状态,揭示北京的文化底蕴。

“京味”就是北京风味儿,北京地方特色。北京作为一个古城更是有着数千年的积淀,其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也自成一派,有其不同于别的地方的“味道”,称其为“京味”。一些人把“京味小说”定义为用北京方言写北京人和北京事的小说。笔者认为有失偏颇。“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才是一篇小说的灵魂之所在。老舍的小说以浓浓的“京味”,用俗白简明、幽默诙谐的北京方言,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北京风土人情的画卷,展现出一种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

许自强和刘颖南曾提出“京味小说”的三个标准: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北京事;写出浓郁、具体的北京的风土习俗、人情世态;写出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积淀在北京人精神、气质、性格上所形成的内在特征[1]。

笔者认为这三条里最主要的就是第三条。只符合第一条的作品中,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京味。即便写出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仍然可能京味不浓(比如张恨水《啼笑因缘》、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必须具备第三条,写出北京人的神韵、气味,这才够得上有“京味”。所以只有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如《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柳家大院》等,才是京味小说的真正代表。

以下从三个角度谈一下老舍的小说与“京味”。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语言

在驾驭北京语言的技巧上,老舍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众所公认的。他写的北京话,既保持了民间口语的朴素、生动,又去除掉那些粗陋的杂质,确实烧出了京韵的香气,精妙传神。这使他的京味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周作人为老舍《骆驼祥子》日译本写序时指出:“至老舍出,更加重北京话的分子。”老舍自称他的语言追求是“把平凡的语言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出白话“原味儿”来;“始终保持着‘谷与‘白”。研究者解释说:“谷”即是“一般人心中口中所有的”日常用语;“白”就是彻底的白话。请读老舍小说《骆驼祥子》里的这段文字:

老舍小说的另一个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他的幽默让人“始则发笑,继则感动,终于愤怒”。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与鲁迅、张天翼、钱钟书和林语堂等现代文学名家的幽默艺术互有异同。喜感因素和悲感因素相交织,构成了老舍小说幽默艺术的独特景观。老舍小说的幽默风格是逐渐成熟的,早期是为幽默而幽默,《二马》显示出他的幽默风格趋于形成,《离婚》则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老舍笔下的幽默以悲喜剧交融的形式,讽刺与抒情相渗透,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

老舍的幽默是北京人的幽默,他们习惯以插科打诨、诙谐幽默调节生活,往往敢拿自己来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北京人的幽默“雅好”是数得着的。他们喜欢在生活视线内寻觅大大小小的“乐子”,以调剂心绪;即便是危难临头,仍然好此不疲。老舍正是运用这种北京人的幽默,才使他的小说中透露出浓浓的“京味”。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民俗风情

就“京味儿”的民俗风情来说,北京是中国的五代帝都,是民族政治文化的中心,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形形色色在这里也体现得最清楚、最集中。老舍自小生活在满族正红旗聚居的地方,他笔下的民情习俗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和满族生活习性的特点。从《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到压卷之作的《正红旗下》,老舍笔下展开的老北京特有的民俗风情的长幅画卷,囊括了清末北京的社会的各个阶层。在老舍极其精彩的描绘里,可以看到北京重礼的传统。特别是遇到婚丧嫁娶,生日开张,真是“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2]”,如《正红旗下》中,老舍对旗人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诸如送灶过年、敬神拜佛、生孩子洗三、作满月,以至养花、遛鸟、放鸽子、饮食、行事、穿着打扮等,描绘得如此细致入微,惟妙惟肖。

老舍曾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杏仁茶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浮现在我的心中。我敢放胆地描画它,它是条清溪,我每一挥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由于老舍自幼奠定了丰富的民间生活的基础,长期积累了深厚的文化素养,才使他对创作对象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从他最初的《老张的哲学》《二马》和《赵子日》就以北京的生活和北京人在海外的生活为题材,到后重新回到北京的市民生活题材的《离婚》《牛天赐传》,再到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以及《我这一辈子》和《月牙儿》《柳家大院》等中短篇小说,他最有特点和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这座城市有关。

老舍着力描绘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从老舍小说中络绎走来的,有车夫、巡警、花匠、石匠、拳师、学生、小职员、暗娼、溃兵、读卜者、艺人、洋奴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他有意要把所注意到的世相百态,通过北京城这一特定的生存环境,展现给读者。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是北京文化孕育了老舍的创作,而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又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史象征。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到老舍的文学世界;一说到老舍的小说,心中就油然而起那浓浓的“京味儿”。

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文化底蕴

老舍是一位语言大师,这就不只是说他驾驭语言的技巧高超,而且是说他能够在作品中不断挖掘北京文化的精魂。而北京人的精神、气质则是这精魂的载体。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生活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而老舍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3]。如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社会作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态人情、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的蜕变。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段的划分或者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以及人伦关系的影响。这个视点决定了老舍的作品在二三十年代不能得到主流派文学首肯,但这并不妨碍老舍艺术上的成就;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市民世界的图卷是富有独创性的,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国民性的探讨也是独特的,在他的那些最优秀的作品中,还格外注重为现代文明探索病源,更是发人深省。

在老舍的市民世界中,活跃着老派市民、新派市民以及正派市民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统,各式人物在性格构成往往都在阐释某种文化内涵,老舍写人的关节点是写文化。

老舍写得最好的是老派市民形象,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是乡土中国的子女。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的包袱,他们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都是很旧派,很保守、闭塞的。老舍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这些人物的精神病态,从而实践他对北京文化乃至传统文化中消极落后方面的批判。在长篇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老马,他的生活信条就是得过且过,这样一个角色,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

在挖掘北京人的深层心态,传达北京人的神韵、气味上,迄今为止,尚无人能超越老舍。人们不能不承认,老舍笔下的北京人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这固然得力于老舍对于北京的深刻了解,有深厚的生活根底,同时,也与他的取材对象有密切关系。老舍笔下的北京是普普通通的大杂院或四合院;老舍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平凡、常见的中下层市民;老舍所写的故事也往往是日常生活,家长里短。总之,他是完全以写普通人、普通事,写大众心理来凸现出“京味”。北京人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存与懦弱等等。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无不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渗透出来。

如《正红旗下》以热烈的感情与深刻的理解在作品中展现了色彩纷呈的北京民俗风情画,对旗人风俗传统的褒贬是不能一概而论的。《正红旗下》描写的诸多请安方式,是满族的古老习俗,其中福海二哥把它艺术化了,几个动作连贯、和谐而又自然,充分显示了他的机敏、灵活和待人接物周到、大方的性格特征。同是待人接物,大姐则遵循着另一套规矩与方式:她在长辈前面,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水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唇微动,一下儿便把火纸吹燃,有多么轻巧美观。这些,都得到老太太们(不包括她的婆婆)的赞叹。这一段描写,不光介绍了一种古老的封建习俗。而且表现了大姐温良、顺从、贤慧的性格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老舍更多是带着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的。

老舍在多部作品里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老北京除了礼多以外,在场面上讲大方、讲义气、要脸面的习惯风尚。为了讲脸面,要排场而争强斗狠。随着这种心理定势、习惯风尚的流传,形式也多样起来,含义也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它有时是富豪之间的争强斗富,有时是佛家的乐善好施,有时是穷人之间的周济相助。

当然,老舍对北京文化的精魂并不是一味的赞赏。老舍用一种宽厚仁爱的胸怀和公允和善的眼光来看待北京发生的一切。他既痛恨小市民的庸俗,也赞扬下层市民身上体现的善良、豁达和淳朴。这使他笔下的人物往往闪烁出人性善恶的种光彩,既有可怜、可卑、可悲,也有可敬、可爱、可贵,完整地、真实地反映灵魂的各个侧面。老舍把一切美好的和一切不美好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体味这其中浓浓的京味。

参考资料

[1]许自强,刘颖南.京味小说八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

[2]赵大年.看绿•赵大年随笔[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

[3]中国老舍研究会.世纪之初读老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京味老舍市民
北平的秋
许恬宁:My Travel Plan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京味儿印象》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老舍的求婚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老舍给季羡林“付账”
从电影《顽主》看京味喜剧片的低俗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