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月的豆蔻花——写作手法之侧面烘托

2009-01-14姜玉君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年1期
关键词:珠帘丑女豆蔻

姜玉君

人们做诗写文章总少不了对事物的描摹,描摹事物时可以用工笔精雕细刻,可以大意山水挥毫泼墨;可以直接描写,也可以改换一个角度,从侧面烘托。正面描写直观、具体;侧面烘托有时却更能调动起读者的想象力,使读者在头脑中勾画出一朵朵美妙绝伦的艺术之花,让人回味无穷。

唐朝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调任监察御史,他离开扬州赶赴长安时,与一歌妓作别,写下了著名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首诗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诗写到这里就已经让读者的头脑充满想象。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少女的容貌,而豆蔻的娇艳是可见的,二月初枝头待放的豆蔻是值得期许的、令人神迷的,既然以含苞待放的二月豆蔻来比喻这个十三余的少女,她的美也就可以想象了。可是诗到这里还没有结束,紧接着的第三句表明在作者眼里,扬州的众多美女只能隔着珠帘映射出朦胧的美,倘若卷起珠帘,她们便只能成为星星,来陪衬夜空中那轮神秘的、尊贵的、唯美的、唯一的月亮。到此,每一个读者心中都已经有了一轮月亮,或缺或圆,或朦胧或皎洁……她们不尽相同,却同样的无与伦比。

杜牧像一个魔法师,他使得每个读者被自己想象中的美丽少女迷倒了。此时,就算是那位十三余的娉婷少女跨越时空,来到读者面前,她也很难与人们心中的少女相比。这便是侧面烘托的魅力,想象的魅力。

同样的手法,在苏轼的笔下也被使用得极其巧妙,比如《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这首词:“凤凰山上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这是苏轼年轻时在杭州遇到当时已经八十岁的词人张先时写的词,词中美丽的山色湖光只是人物的背景,而主角却直到词的结尾仍未出现。“一朵芙蕖”,既是写水面荷花,又是以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而双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更烘托出弹筝人的美。下阙重点写音乐,写乐曲之哀伤动人,谁人忍听,“烟敛云收”,大自然也为之感动,仿佛是湘水女神奏瑟倾诉自己的哀伤。最后,弹筝人飘然远去,诗人只看见放晴的天色下,数座幽幽的青山。这里同样使用了烘托的手法,用听者的忘情衬托出音乐的美妙。

这两首诗词都成功地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避实就虚,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人们写文章时也应该在虚实结合上下点功夫,用用侧面烘托,利用起读者的想象空间以实现写作的目的。不防比较一下,当读到“特别地,非常惹眼地面目丑陋”(《巴尔扎克传》)这个句子时,思维一定会在这里停留一下,会想:这个人究竟长成什么样呢?他是如何的丑陋才会非常惹眼呢?相比之下,“小眼睛里时常眨出点聪明,一副低矮肥硕的体型,乱蓬蓬的头发,骨架粗大的脸,一张大嘴里尽是参差不齐的牙齿”(《巴尔扎克传》)的描写给人的印象似乎就不那么深刻了。原因就在于,前者调动了想象,后者比较具体。

再看下面的一则笑话:有一个丑女一直想把自己嫁出去,可是未能如愿。有一天,她突然听别人说在某某巷子里经常有女孩子失踪。她就想,如果是被抓去卖给别人当老婆多好啊,于是,她就来到那条巷子。就在她在这巷子里转悠的第三天,突然有人用口袋把她的头蒙住,假装惊怕的她偷偷得意。到了绑匪的地盘,抓她的两个喽罗却挨了老大的耳光,老大说:“你们是不是想让我垮台?这样的货色能卖出去吗?”于是,老大亲自开车把丑女送到抓她来的地方。丑女抱住车椅死活不下车,老大狠狠瞪着丑女说道:“车子不要了!”

这则笑话当然是有些夸张,可是这丑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具体描写出来了,能让黑帮老大放弃车子的丑女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笑过之后,不能不佩服作者手法之高超。

任何一部作品从作者走向读者的过程中都不能缺少想象这一环节。作者把自己的想象转化成文字传递给读者,读者通过阅读文字在头脑中形成新的形象。读者脑中的形象是否逼真,是否丰满,是否具有魅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写作能力。因此,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上下一点功夫,让文章中既有“娉娉袅袅”的具象姿容,又有二月里枝头豆蔻的未来娇艳,从而丰富文章的内涵,使其更具有可读性。

(作者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珠帘丑女豆蔻
论敦煌遗书中的丑女形象及其审美意韵
豆蔻知多少
我珍藏你豆蔻的情衷
从被嘲“丑女”到票房20亿 谐星马丽的逆袭之路
豆蔻梢头二月初
珠帘卷起,只为等你
卷珠帘主题变奏曲
豆蔻
卷珠帘:美人潋滟
卷上珠帘 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