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语文教学美不胜收
2009-01-14杨庆书
杨庆书
审美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把审美情趣列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这是初中语文教育的美育任务在新课程培养目标上的体现。也可以说,语文课程在美育方面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对作品的优劣、美丑进行思考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作为涉世不深而又缺少生活经验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审美可能处在一种初级阶段,获得美感仅是一种直觉。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在激起学生情感涟漪的同时,引导他们将道德情感和理智参与进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鉴赏作品深层次的美,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品味。
研读教材,感受形象美
形象美,这里主要指文章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美”的形象。如:屈原,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雷电颂》);海燕,一个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海燕》);以及自命清高的孔乙己(《孔乙己》),趋炎附势的胡屠户(《范进中举》),“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乙亥杂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行路难》)等。教师可以在引领学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感受这些主人公的高尚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把握诵读,体会韵律美
诵读要美,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只有真正做到与作者同欢娱共悲切,才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
文学作品是用语言来再现艺术形象的,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思维,从而获得审美愉悦。因此,只有认真领会文章的语言美,才能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既可以是教师的范读,学生的个别读,也可以是学生齐读。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要重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学生与课文之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如《与朱元思书》,其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作者描摹几种音响时,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实践证明,学生在抑扬顿挫、高低起伏中,领会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表达技巧,同时又体会到课文的情感美,享受到节奏美,受到美的熏陶。
放飞想象,品味意境美
所谓意境,就是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有机结合,它既不同于生活的真实,却又是可信可感、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在语文教学中,对意境的分析最容易引起学生心理的共鸣,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仅限于把自己对意境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却忽略引导学生对意境的体验,忽略由此领会到的想象美。
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不但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还需要把想象思维参与创造。要领会意境,就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再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以作者的思想情感为径,以作者描绘的景物为纬,让想象的翅膀任意飞翔。
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既追求散文诗的格调,又追求诗歌般的意境。小说的开头,作者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勾勒了一幅月亮升起,荷花飘香,女人编席的岸边图画:“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里的景物描写既渲染出一种温馨、宁静的氛围,烘托出水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同时也为后面情节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正是因为对家乡美丽山河的热爱,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才毅然决然地“送郎上战场”,并且自己也积极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
语文是一种以美育美的教学活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都体现着美的韵律。教师在指导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必须遵循学生感知的心理,力求给学生一双“慧眼”,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求美、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五郭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