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误的原因分析
2009-01-14陈秀何章银
陈 秀 何章银
面对纷繁复杂的口误现象,为什么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呢?为什么有些口误听者一听就能觉察出来,而有些口误,却认为是正确的,甚至有时还将正确的误认为是口误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纵观各类口误现象,听者产生不同反应,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涉及到人们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包括语言知识、逻辑知识)、文化因素、生理因素、社会背景,而且还涉及到更深层的心理因素。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造成听者对待口误多样性的原因。
一、认知差异
即听话者由于文化知识结构缺陷或者认知水平比较低而造成的误解。特别是说者很专业的知识,如果听者在这方面是空白的,那么即使说者说错了,听者也会认为是正确的。另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认知上会有很大差异,这也会影响到对话语的理解。
(一)听话者的理解程度
这要看听者所具备的语言、文化、生活常识等方面的知识程度,如果缺乏相关方面的知识,就会严重影响听者的理解力,导致要么将错误的话误认为是正确的;要么将正确的误认为是错误的。
例如:初中时候老师讲古巴比伦文明的时候,讲到苏美尔人,历史老师一激动讲成“还有两河流域的舒而美人”,学生没有一个指出老师的错误,还在继续听讲。
或者说者所说的话太长了,听者无法完全抓住全部的意思,此时,就有可能无法察觉说者话里的错误。
(二)不了解说话者的主观意图
不了解说者的主观意图,听者可能会对说者的话语产生两个完全相反的反应。
一方面,不了解说话者的意图,如说话者为了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故意失误,接着自己马上予以补正,从而造成一种诙谐、幽默的情趣。而听者如果未能了解说话者的这种意图,就有可能将说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误认为是口误
另一方面,不清楚说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所以有时候即使说者说错了,听者也会误以为是正确的,认为说者要说的就是那个意思。
事件:甲拨打10086查余额,因为刚充了100块钱,有一个活动,充100送30。
甲:说了充30送30的,怎么还没送啊?
她想说的是:“充100送30”
听者不了解说者的实际情况,以为真的是只充了30块,未察觉其口误。
口误:我忘了不就好了么
想说:我忘了,要记得不就好了么!
听者不了解说者的实际情况误以为是对的,以为真的是忘了就好了。
二、心理上的原因
(一)受自身习惯表述(习惯记忆)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听者和说者一样,说者所犯的口误,正是听者日常生活中的习惯说法,他早已习以为常,因而,此时也不易察觉说者的话有问题。如:
一朋友唱西游记主题曲:你挑着马,我牵着担……
想唱:……你牵着马,我挑着担……
我当时还以为是唱对了,因为我就经常这么唱。
(二) 注意力不集中而未察觉其口误
听话者在和说者进行交谈时,因为心里正想着其他的事情或正在为其他的事情担忧,以至于没有认真去听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说者发生了口误,听者也有可能不会察觉。如:
甲和乙正在谈论丽丽和她老公汪云的事,乙正在为自己的论文发愁,所以有一搭没一搭地和甲交谈着,也没留心听她的话。
甲:汪云他老公对丽丽挺体贴的。
乙:是啊,是挺体贴的,真是让人羡慕啊!。
甲:(笑)哈哈,说错了,是丽丽她老公。
乙:(笑)
人们一般只关注自己需要的信息,对于其他信息比较忽视,没有去留心,自然很难发现其错误。这是人们的一般心理,人们一般对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比较留意,其他对于她(他)来说无关紧要的信息量,不会过多地去注意。所以即使此时有口误发生,听者也有可能发现不了,因为她(他)根本都没注意。
如:一次去麦当劳买甜桶,终于轮到了,我迫不及待地说:“给我两个滚筒!”没想到那服务员对我大声地说;“两个滚筒,四块钱!”
另外,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听到说者说了一半的话时,如果是我们很熟悉的内容,如成语啊、典故啊等等,我们会在说者还没说完就在心里将其补充完整了,此时我们更多的是关注我们内心对那些内容的搜索和回忆,而不会过多的去关注说者后面的话,所以此时,即使说者说错了,听者也会察觉不了。例如:
我一朋友在描述男女比例问题时说了句“僧多肉少”。
虽然说者说的是“僧多肉少”,但当我听到“僧多”这两个字,就自然想到了“僧多粥少”这个词,心里已经将“粥少”两个字补充了出来,所以也没留心朋友的话,自然也没有察觉到其口误。
(三) 受自身思维定势的影响
如:我和同学在小摊上买苹果,同学买什么东西都喜欢讲价,小贩告诉她,苹果一块八一斤。
同学:一块六一斤吧?
老板:好咧!
同学:呃——那五块钱卖我三斤吧。
老板:不行,哪能这么便宜,我们本来就没赚什么钱。
老板没有去算,1.6×3=4.8<5.0,没有察觉到我同学的口误。因为一般人的心里,总觉得讲价会把价钱讲低,老板认为讲价一般会把他买的东西的价钱降低,所以不假思索就提出反对,也没留心说者有没有说错。这是长期以来老板形成的这种思维定势所造成的。
(四)情感因素
根据心理学,人们在高兴,或是伤心等情绪不稳的情况下,比较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说话者所说的内容,太过于关注自己,所以这种情况下,也很可能造成误听,或是将错误的误为正确的,或是根本就察觉不出其错误
三、文化因素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也往往存在文化背景的差异。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用同一种语言进行交际时,如果听话人对说话人的文化背景缺乏充分了解,有时就有可能产生误解。例如:《哈尔滨日报》的“红绿灯”栏目里曾刊登过这样一篇短文:台湾地区一个旅游团来到内地某国营大商店观光。旅游团里一位老者来到金银首饰柜台前,见金银首饰做工精巧,欲购之留念,遂问道:“小姐,这一件多少钱?”答曰:“88元。”老者遂拿出一张百元钞票购买,那年轻女营业员冷冷说道:“找不开。”老者为此不快,便道:“小姐,你只要笑笑,余款就不必找了。”女营业员闻此怒道:“我们这儿不卖笑。”说罢转身离去。只把老者尴尬冷落一旁。该报叙述此事之后的简单评论是“从这件事中看出,营业员的微笑服务确实重要。”从语言的角度来分析,我们感到,台湾老者把服务态度和小费联系起来,认为要求服务态度好和给小费都是正常的;女营业员则没有把服务态度和小费联系起来,认为余款不要就可以要求服务员笑是侮辱别人。台湾老者和女营业员对对方的文化背景都缺乏足够的了解,都对彼此的话产生了误解,造成最后不愉快的结局。
四、缺乏基本语言知识
(一)对词汇用法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理解
人总会遇到未知晓的领域和知识,听者对有些口误不能分辨出来,很大部分是因为听者缺乏相应的基本语言知识造成的,从而使听者未察觉其口误。相反的,对于那些听者掌握了的语言知识,说者若犯了错误,听者一听就能分辨出来。
如:“一位莘莘学子”
很多人听到这句话,误以为是正确的,因为不了解“莘莘学子”是一个集体名词,不能跟“一位”搭配,这是由于缺乏词汇用法知识造成的。
(二)基本语法知识的掌握
1、不规范的省略
如:“美国共和党”说成“美国共党”
很多听者会认为是正确的,“美国共党”是根据“中共党”类推,误以为是正确的省略,这是由于已有的知识的错误类推造成的,没有察觉其口误。
2、用词不当,其中最多的是搭配不当
如:有时他的脾气也是很差的人。
我想,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说这样的句子,而人们一般注重的是话语所要表达的意思,不会过于关注其词语的搭配,因而有时也察觉不出其错误。
(三)缺乏基本逻辑知识造成的误解
1、缺乏概念运用方面的知识
如:一位女明星为一个运动产品做广告,说了这么一句话:“为了保持青春活力,我每天都跑步和运动。”这句话就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跑步”是“运动”的一种,即“跑步”和“运动”本来是种属关系,广告词中直接用“和”把它们并列起来,形成了典型的“误将种属为并列”的错误。而像这样一种口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察觉不出来,正如这个例子。既然是广告词,说明在播出前就有很多人听过了,而却未发现其错误,依然在荧屏上播出,说明缺乏相应的逻辑知识。
2、缺乏判断方面的知识
如:一位小学教师对班上的学生说:“好人好事多数是应该受到表扬的。”这话存在量项不当的问题,是“误全称判断为特称判断。”严谨的说法应该是“好人好事都是应该表扬的。” 而班上的学生直点头,没有提出反驳的,那是因为他们还不具备相应的逻辑判断方面的知识。
五、其他方面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听者由于身体原因,导致产生误解。例如一些听力有问题的人,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耳背”的人,在听话时,因为听力的缺陷,总会造成误解。
例如:
我有个同学,有一次犯了个错误,老师去他家家访,那同学父亲有点耳背。
老师:“人嘛,总会犯错误的,就像吃芝麻哪有不掉烧饼的……”
父亲:是啊是啊,您一定要替我好好管教啊!
同学的父亲因为耳背,也没听出老师的口误。
2、 社会上的原因
即听话的人没有充分考虑到外界各种客观条件,因而没能结合特定的语境要求而造成的误听。
另外,外界客观环境有时也会影响到听者对话语的理解,譬如说者和听者距离很远或是双方交谈时,周围环境很吵杂,使听者听不清说者所说的话,此时就很容易听错话。
3、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进行交谈,有时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差。我们平时说的谈话时出现的“代沟”,就有可能是因为年龄的差距,进行交谈时,对彼此的话,容易产生误解。
例如:话剧《龙须沟》中一位老大娘不熟悉“积极”这个词,别人跟她说时,她说:“什么鸡急、鸭急的!”
参考文献:
[1]陈一.现代汉语语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陈健民.汉语口语[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
[3]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79.
[4]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沈家煊.口误类例[J].中国语文,1992(4).
[6]邵敬敏.汉语口语失误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3(4).
[7]张宁.汉语口误的类别[J].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1994.
[8]孟国.汉语中的口误问题[J].汉语学习,1999(1).
[9]张宁.语言研究与口误[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0(4).
(作者简介:陈秀(1980—)女,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文学院任教。何章银(1978.2—)男,硕士研究生,助教,现在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教务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