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09-01-14陈俊伟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这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而传统教学中,不重视实践,只注重数学知识的灌输,从而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
一、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会自主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总结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二)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阿姨和小朋友,对话如下:
小朋友: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小朋友,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是儿童节,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两样东西请拿好!还有找你的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而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一)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
比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空中的火线和地线如果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这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二)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还给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想到的方案有: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等。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总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极早认清未来教育中,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做好角色转变。将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确保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国富.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创设,教学月刊(中学版),2006年第6期.
[2]徐建汉.多媒体与数学在情境创设中的整合作用.宁波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
[3]梁立士.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辽宁教育,2005年地3期.
(作者简介:陈俊伟(1986.6—)男,汉族,湖北天门人,本科,长江大学信息与数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