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2009-01-14孙然颖
孙然颖
谚语是一种熟语,具有相对完整的意义和固定的格式。一般来说谚语有两种:分别是来自文学名著里的雅谚和口头流传下来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俗谚。
Samovar L. A.将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团体在个人和团体奋斗中所获取的知识、经验、信仰、价值、行动、态度、意义、社会阶层、宗教、时间概念、角色、空间关系、宇宙概念和人为产物。”(Samovar,2000, p. 36)每个国家的地理、气候特征、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都非常不同,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英汉文化由于背景不同,就产生了许多不同之处。本文通过三个方面来讨论谚语中体现的英汉文化差异:反映地理和气候特征的谚语、反映宗教信仰的谚语和反映不同的价值观念的谚语。
一、反映地理和气候特征的谚语
英国是一个岛国,拥有适合航行的海岸线。这种地理特征塑造了英国人喜欢远洋航行的国民性格。在长期的海上探险中,产生了许多与海洋、船只和航海经验有关的谚语。水手们在诸多的航海经历中创造出这些谚语,并得到广泛使用。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小洞不堵沉大船
由于各自的地理特征,英国气候不同于中国。在英国,从北欧刮过来的东风是寒冷而不友好的。所以,东风并不像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那么和煦舒适。与此相反,“西风”在英语文化中被描述成温暖和温柔的风,等同于汉语中的“春风”。诗人雪莱写了《致西风》来赞美它给人带来的温暖和希望。因此,英语中的西风和东风的意义与汉语中的截然相反。
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
风起西方,气候最佳。
二、反映宗教信仰的谚语
英汉文化对宗教的观点有很大的差异。英国文化受到犹太教的影响,具有希腊犹太的基督教传统,因此,神教和上帝的最高权力在英国文化中留下了很深的烙印。上帝创造了宇宙间的一切生物及天体包括太阳、月亮和星星。“这样天和地就完成了,”(创世纪2:1)全能的上帝就完全掌控了人类。
God is above all.上帝高于一切。
在古代文化中作为创造者和真理来源的上帝,其地位远远高于人类并且无处不在。人类和上帝之间的关系就像父亲和儿子或者主人与奴仆 。人类必须完全遵从上帝的遗志,否则将会受到惩罚。所以很容易在人们的心底藏有对上帝的恐惧和敬畏。
The fear of the Lord is the beginning of knowledge;
Fools despise wisdom and instruction. ( Proverbs 1:7)
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愚妄人藐视智慧和训诲。
在西方文化中,人类被认为是邪恶的。这种观念可以被追溯到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所以英语文化中人类是有原罪的。在摩西所定的十诫中,上帝要求其追随者只能尊崇他,并且不能制作偶像。上帝说:“因为我耶和华你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比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 20:5)
The sins of the fathers are visited upon the children.
父辈的罪孽,会殃及子女。
在英语文化很容易发现这种有罪的思想。因此,人们努力通过其悔改以消除他们的罪孽,并且虔诚的相信上帝,希望上帝能宽恕他们的罪孽。耶稣有权力宽恕人类所犯的的罪孽,也能通过爱来净化人的灵魂,所以对英语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When thou doest alms, let not thy left hand know what thy right hand doeth. (Matthew 6:1-4)
你施舍的时候,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 (马太福音6:1-4)
在一个人们都忠实、虔诚地信仰上帝的文化中,有很多与基督教有关的词汇出现在谚语中。这样的词汇包括:魔鬼,圣经,十字架,教堂,主教等。
No cross, no crown.
没有苦就没有甜。
中国文化受到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不同于英语文化,中国人尊崇着很多神。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精神需求选择任何宗教或神。对于神人没有太多的恐惧或忠诚,相反他们由于现实的原因而求诸于神明,当面对困境时尤其如此。
Never burning incense when all is well, but clasping Buddhas feet in an emergency.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有趣的事是中国宗教中所供奉的是人而不是神,不论他们信仰的是佛,老子,还是孔子。此外,在中国人观念中,人可以通过善行修炼成神。这完全不同于圣经中严格区分人和上帝的思想。佛教强调因果报应:
As the life is, so is the end.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汉语谚语中有很多字与佛教相关,比如“僧人”和“佛”等。
Never burning incense when all is well, but clasping Buddhas feet in an emergency.
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道教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道德经》视为深刻而无限的真理。道教思想中有朴素的辩证法的因素,这体现在阴和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上。
A good fortune may forbade a bad luck, which may in turn disguise a good fortune.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儒学其实并不是一种宗教,它是一种人生哲学。根据由kluckhohns和Strodtbeck提供的分析文化模式的分类,不同的文化可被放在“一个有三个逻辑分区的连续体上:邪恶在一端,善良与邪恶的中和居中,善良在连续体的另一端” ( samovar 2000, p.75 )英语文化中的人们信仰基督教,依靠他们的神以消除罪孽,而在汉语文化中的人们却相信人类本质是纯洁和善良。为了保持这种纯洁性,不受后来社会环境的腐蚀,儒家教导人们通过自律意识和净化心灵来使自己完善。
It is only when the cold season comes that we know the pine and cypress to be evergreens.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三、谚语反映了不同的英汉价值观
Hofstede提供了影响了许多文化中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包括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虽然它们是单独的实体,但它们的区别却并不清楚明确。 “必须牢记于心的是,所有的人和文化,都有个人和集体的倾向” ( samovar 2000,p.66) 。我们可以说一个文化更多地倾向于个体或集体的方向。根据的Hofstede调查结果,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文化更倾向于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文化的特色包括强调独立,在英语谚语中,就表达出鼓励人们主动采取行动,自己走出人生的困境思想。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上帝助之。
在个人文化中,人们重视个人利益,目标和成就,而不是集体的目标,因此,他们倾向于把自我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从自我开始,然后才是家庭,社区和国家。
Many men, many minds.
十个人,十条心。
这种个人主义的思想也反映在人们对待友情的态度方面。在英语文化,人们更重视自我利益。比起他们自己的利益,朋友们并不那么重要。
Friends are the thieves of time.
朋友是时间的窃贼。
在汉语文化中,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背景下都能体现出集体主义的思想。在这种氛围中,集体目标是最高目标,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
Only when all contribute their firewood can they build up a strong fire.
众人拾材火焰高。
谚语简明通俗,但含义重大。它们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与人类社会和文化密切相关。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历史、宗教和社会价值观念,能够反映出一种文化独特之处的谚语就诞生了。通过追溯谚语的来源中,我们能够了解英和汉文化之间的差异并意识到文化和语言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2]陈璞等编著.简明英汉—汉英谚语辞典.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