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特殊的时代记忆 回归古典的文化底蕴
2009-01-14张钰
张 钰
雕塑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的。就如同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到许多文化文明的缩影。好的作品可以起到让人身心愉悦、放飞心灵、升华自我的作用。而低劣的作品,会让人反感,甚至会成为公众唾弃的焦点,成为时代的“败笔”。“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告诉了我们衡量作品好坏的标准,那就是“是否来源于生活,是否表现生活?”
“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后”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是纷繁复杂的。许多人在雕塑界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如将一只乌龟的头部活生生封闭在水泥里;给两只猪“换肾”等等。从中我们看不到多少文化内涵,这种一味寻求新奇与刺激;反“人道主义”的创作方式;缺乏理性思考的创作动机,是违背艺术本源精神和准则的。
相比这下,李磊在享受自己生活的同时,也开始创造属于自己,同时也属于大众的那片“艺术天空”。其表现的主题,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的崇高、伟大。而是以直白的语言,直接面向观众,让受众人群直接无差别的和作品开始心灵上的互动与交流。
在表现语言方式的选择上,李磊大胆地采用耳熟能详的写实主义手法,在完形意象中找到最佳的表达形式。用细腻的陶土、玻璃钢以及透明树脂,创造出一个个灵动的“生命体”,并将她们一个个,凝固到作品中去。产生感人至深,而又平淡如水的艺术效果。
李磊的艺术创作过程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泥塑;第二阶段:综合材料;第三个阶段:陶塑)。就这三个阶段而言,李磊的雕塑,表现出一种艺术探索的线性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从李磊刚刚踏入到雕塑行业的那一刻开始,便开始了被注定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雕塑之路的命运。
在其探索雕塑表达方式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艺术表现语言,会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针对不同的艺术主题思想,作者懂得如何把握在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用自己的那双眼睛去观察,以及用纯熟的雕塑技巧去表达。
一、以人为本,亲和大众
之所以有许多的雕塑作品能够被大众所接受,是因为这些作品在那个年代,凝固了特殊的时代记忆。如武昌阅马场的孙中山立像、黄兴立像;江汉路步行街的老武汉市井群雕;光谷广场的中国名人群雕。这些雕塑的内部,无不留存着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由于所表现的人物都具有历史性和卓著性的特点,因此,雕塑以不同的面貌,记录着武汉,乃至整个中国的兴衰成败。透过他们,可以进入到那个年代。
“以人为本,亲和大众”是当前雕塑艺术的一种发展趋向。现当代艺术,若缺乏受众人群的理解和支持,其生存的空间会变得十分狭窄;因此,雕塑艺术的大众化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疲惫》、《东北人》(2002年11月入选《物言物语-湖北省小幅油画、小型雕塑展》),以大众化的表现题材,满足于公众情感生活于审美情趣。因此,其艺术影响力和表现力极具广泛性。
《疲惫》(材料:汉白玉)以拟人、借喻的手法,表现一个被人为向下弯曲的凳子,说明了“人想改变社会,但迫于外界压力,反为社会所变”的社会现实。突显凳子疲惫不堪的“心态”,是为了反映现代人普遍的 “都市综合症”。
《东北人》(又名《卡拉OK》。材料:玻璃钢)描绘了一个头戴前进帽,脚穿大头鞋,身材消瘦且着一套显小的西装的男青年;其肩上斜挎解放单肩包,左手拿话筒,右手垂下且微张,嘴对着麦克风张开,表情专注,似正忘我的歌唱着流行歌曲。
作品表现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农村也随之变革明显。农民劳动之余也懂得享受生活、歌颂生活、娱乐生活。表现出当代中国农村实现税费改革之后,在新形式下农民生活展现出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两件作品,皆采用浅显易懂的艺术语言加以表达,提炼生活中的普通素材,在平凡的形式中,注入不平凡的思想灵魂。使观者在完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产生艺术欣赏环节的“共鸣”。
二、关注女性,反映生活
李磊想要呈现给大家的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艺术世界。就如同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一样,“1000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艺术形象”。艺术在他欣赏的过程当中,因人而异地会出现各种理解,这也正是艺术关照的魅力所在,不同的人,可以在同样一个艺术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的片断。
也许女人是最了解女人的,其作品大部分表现的为女性。就她而言,作品的灵魂可以是对自我的关照。女性特有的“温婉留情、楚楚动人、婀娜多姿”,都能被恰如其分地为作者所把握,这些除了得益于平时扎实的基本功外,无外乎一种“本能”罢?就如同“镜中人”般独具慧眼,让人遐想联翩。
《女人、容器、水》(又名《风》。材料:玻璃钢。获2003年首届上海国际雕塑与环境艺术展“绿洲江南杯未来雕塑之星·水之恋主题方案展”参展资格)——一个站在酒爵上的女人。以“玻璃钢仿青铜雕塑效果”的工艺制作手法,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作品语言精简、干练;人物头部向上扬起,双手向后凌空摆出,身体凌于酒尊之上,显得高大、突出。
“男人如火,女人如水”,站立在“酒爵”上的女人体如同爵内的“美酒”,向着虚空倾泄而出,给人一种畅快淋漓之感,又符合主题思想。这种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是典型中国美学中常见的含蓄、优美、借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女人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因此,可以理解“容器”的含义。这也正表现了女性的崇高与伟大。作者以“酒爵”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人体与“酒爵”座形成鲜明的对比,既抒情浪漫又古典雅致。
早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点不乏稚拙之气,但是,从其外在艺术语言当中,不仅表现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更重要的是,在雕塑的内部,仿佛能够看到“艺术灵魂”的生命力。这正是这件作品感动观众的根本原因。
《女人体》(2004年湖北美术学院学生优秀习作,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表现了其在学生时期的成就。通过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在人物平静的面部表情中,蕴含着凝视远方的眼神。
《清乐》(又名《觅》。材料:透明树脂。入选第10届湖北省美术作品展览。2007年1月12日在《“和而不同”中国中部当代雕塑展》中获银奖)在透明如玉的的艺术形象中,蕴含着一种温婉贤适女性的柔美。这里作品所表现的,仍然是一个女性。唯一不同的是她手里的那管笛子,和她身边的配饰——干花,相映成趣的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匠心独运。
在若有若无的前景遮蔽之下,女人如玉般的身体周围,散发出微微的辉光。半透明的肌肤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那么温馨、自然与娇嫩。笛子在她指间,仿佛正飘逸出漫妙的音乐。
这种清新淡雅的氛围,在当今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确实难能可贵。就如同闲暇之余,能够品茗抚琴那般的超凡脱俗,李磊给予我们这样一个回味的空间。 “知音难觅。”还有什么比寻到‘知音更能让你快乐的呢?生活中有多少人埋没到名利之中,而淡忘和疏远了为人的真谛。她让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关照自己的生活,展开一连串关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联想。
三、探索求真,不断进取
《清乐》也代表着李磊雕塑生涯中的一段转型期。由于“透明树脂”制作的难度较大,因此其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本着执著的艺术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最终使她没有放弃尝试的想法。俗话说:“天道酬勤”,在一次又一次失败的实验当中汲取教训,最终获得了成功。
许多其他的雕塑小品,虽没获奖,但其别致而有情趣的艺术内涵,却始终打动着我。《中国少女》(材料:玻璃钢)采用的是一种新的雕塑表现手法,在外形色彩搭配方面,采用了雕塑与“拼帖布片”相结合的手法。表现错落有致、不同纹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据了解该手法也只是一种探索和试验,由于没有人采用,因此,手法的采用是比较具有挑战性的。
名为《少女人像》的作品以国画平面构成为表现形式,在平面视觉感受中赋予立体造型。将传统的国画和雕塑的立体,在矛盾中求得一种融合。
就我个人而言,特别喜欢《秋天掠过》(2005年7月在湖北省第二届高等学校美术大展展评获教师组优秀奖)这件作品。因为作品采和用红色基调,来表达秋韵成熟之美,描绘枯萎的荷花小池,凋零败谢的荷叶,表现秋寒袭人;在折枝短蔓的那一头,垂着枯瘦的莲蓬。
作品表现材料陶板块,随机的被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错落有致的分散而成“冰裂纹”。 “寒窗苦读10年书”,这“冰裂纹”正是李磊雕塑生涯艰苦求索的生动写照,一语双关的道破作者的意图。
荷花的古典韵味与国画之间的联系,陶板块浮雕效果的肌理表现,两者合二为一成一件杰出的艺术。在技法上表现出一种“兼容并蓄”、“融贯中西”的尝试和艺术追求精神。
中国古典国画风格的历史性与现代构成因素的抽象表现性的交融与合并,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生命力。丰富的文化底蕴与时代的表现技法相结合。是一条难能可贵的实验性艺术之路。
四、结语
诚然,艺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平面化的视觉效果与立体的雕塑综合运用,其本身就是一种试验或者尝试。艺术之所以有不断的生命力,主要取决于她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因为有了创新,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性艺术的出现。那么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足”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而存在。这并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有创新才会有发现,雕塑艺术正是在这样一个基点上才会不断地发展和更新换代。
李磊的雕塑艺术,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发展。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新的艺术之路必然要经过一段长时期的,艰苦的,反复地实验,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李磊是这样做的,她以女性独到的眼光,也许是在“本能”的驱使之下,为观者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他的作品,如同一个个的鲜活的“生命”,散发着勃勃的生机。我们也能够从其中领略到女性的柔美、生活的快乐、生命力的可贵。
从上文叙述中我们能够看到,李磊艺术的发展伴随着诸多的可能性。她从陶艺出发,研究陶塑艺术;她从综合材料出发,研究玻璃钢、透明树脂雕塑艺术。正是这些可能性,将所谓的“不可能”变成“可能”。在探索中求发展,是李磊雕塑的品格。在不拘一格中,在矛盾的环境中,在看似异想天开中,在探索发现中求取着自己的“雕塑灵魂”。
(作者简介:张钰,男,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艺术设计系动画教研室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