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管网的规划与管理
2009-01-12陈旭
陈 旭
摘要:文章通过对道路形式管位的详细阐述,简要对城市管网的规划与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装饰装修;工程;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8-0111-01
由于各市政管线未能和道路同步施工,城市道路二次开挖现象非常严重,不但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如何宏观控制及管理这些市政管线一直是困扰设计单位及业主的难题。
1三种道路形式的管位布置
城市道路较典型的有3种(24 m、42 m和60 m宽),其中24 m宽道路只有车行道和人行道,无快、慢车道之分;而42 m宽道路有快、慢车道及人行道之分;60 m宽道路分快、慢车道及人行道,且中间分隔带较宽。《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89)(以下简称《规范》)规定:道路红线宽度超过30 m的城市干道宜两侧布置给水配水管线和燃气配气管线;道路红线超过50 m的道路城市干道应在道路两侧布置排水管线。通过工程实践及进行经济比较后建议45 m以下道路不必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这一方面是为了减少管线数量,另一方面分两侧设给水及燃气管线虽然避免了管道横穿道路,使街坊预留管投资减少,但却造成主管投资增加,其综合造价至少增加20%,同时使管道的管理维修负担增加。因此,前两种形式道路宜单侧布置管线,而后一种形式道路应采用双管线布置。
1.124 m宽道路
由于雨水、污水管管径较大且埋深较深,故将其布置于车行道下,将雨水管定位于离道路中心线西、北侧2.0 m的位置,而污水管设置于离道路中心线东、南侧2.0 m的位置。给水管管径小、埋深浅且是压力管道,检修频率高,一般设于人行道下且便于消火栓的设置,因此将给水管布置于距人行道侧2.0 m的位置。
设计综合电讯管沟前,各电信及有线电视主管部门应协调好资金、管理等有关事项,并要预测各部门所需要的孔数。若4孔数不够则可将管沟加大尺寸,但一般将管沟宽度控制在1.5 m以内(含基础宽度)以便控制管位,管沟深控制在0.6 m以内(含基础深),管沟覆土按规范取0.7 m,这样电讯管沟深<1.30 m。考虑到管线施工时相互影响,电讯管沟与其他管线水平净距离至少为2.0 m。南方城市热力管较少,一般将其高架设置,但现在普遍认为高架设置不甚美观,因此将热力管除过交叉路口埋设于地下外,其他均转为地面敷设。热力管离地面净距以满足管道基础和保温施工要求为原则,其两侧种植低矮灌木以改善观感,这样既不妨碍美观又便于热力管的检修、维护。由此可见,24 m宽道路由于没有绿化分隔带,设热力管较为勉强,一般避免在该路下设置。
1.242 m宽道路
一般业主均不愿将雨、污水管设置于快车道下,而愿设于非机动车道下,其原因在于下水管易堵塞且需经常清通而影响交通,若将雨水管分两根设于慢车道下又会带来雨、污水管的间距问题。按照《市政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DBJ08-220-96)中的同沟槽施工方法,一般在4.5 m的慢车道才可勉强安排下雨、污管线。另外,电讯管沟深一般为1.3 m,因此将煤气管、给水管覆土控制在1.4 m左右,江南一带大多数城市污水主管埋深均达到 甚至超过6.0 m,按“大路埋大管”原则,42 m宽道路的雨、污水管均为主干管,因此认为应将雨、污水管道安排在快车道下,另外通过加大管道坡度、提高管道内水流速度来保证管道施工质量以减少管道维修频率。
1.360 m宽道路
这种道路一般为景观道路,两旁建筑均后退道路红线一定距离,而将该范围用作绿化带。《规范》要求这种道路的给水、排水、燃气采用双管线布置。
2管线间距控制
根据规定,一般市政管线之间的最小垂直净距为0.15 m,个别管线如电力管沟与其他管线最小垂直净距为0.50 m,这在实际工程操作时很难做到。一般管线净距>0时即可施工,在市政管线综合规划时,除电力管线同热力及燃气管交叉时最小垂直净距争取控制在0.5 m外,其他管线综合规划时的管线最小垂直净距>0即可。
3结语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设计仅仅是基础和前提条件,更重要的是规范管理。分析认为,每座城市都应设立地下管线管理部门,该部门有规划地下管线的权力,各管线施工前均应由该部门进行管线综合并得到该部门的批准,施工后必须由该部门来验收,由该部门掌握地下管线的资料等,这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布置好城市道路下错综复杂的各种管网。
参考文献:
[1] 李东.最新城市地下管线测绘大典[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2] 白建国 .市政管道工程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