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气象兴起背景及进展脉络

2009-01-12陈继华徐文莉

商业研究 2009年12期

陈继华 徐文莉

摘要:气象服务商业化是各国因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它肇始于20世纪40 、50 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80 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于今凭借WTO的威势正频叩我国气象部门尚属自我封闭的大门。从半个多世纪历史发展脉络和发达国家发展现状比对的宏阔视野,辨析商业气象兴起的背景和动因,概括“商业气象”的涵义,描摹商业气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应的在发展水平上各具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商业气象的进展脉络。

关键词: 商业气象;背景辨析;阶段性特征;进展脉络

中图分类号:F208 文献标识码:A

一、狭义的“气象经济”概念

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 世纪40 年代,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气象服务需求的逐步增大,商业气象服务也渐次向宽、广、深全方位发展,20 世纪80 年代,商业气象步入迅速发展的快车道。当“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正面提出后,我国气象部门内部讨论过“气象经济”(Meteorological Economy)一词,这是一个涵义远超“商业气象”概念的内涵丰富而深邃的概念。所谓“气象经济”,目前业内(气象部门和同好专家)比较流行的看法是:靠气象科学技术影响和发展的那部分经济成分,也可以通俗地说由气象信息产生的综合经济效益。它的主要组成部分至少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这里的“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包括气象部门有针对性的提供天气预报警报、气候应用分析、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局部天气、气象资料等多种服务活动,以及一些媒体或服务商借助气象部门的合作,主动进行的有偿传播深加工、精加工气象信息的服务活动。这里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即是笔者所论的“商业气象”。

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按气象服务费用的支付属性,将气象服务分为基本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基本气象服务指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密切的灾害性天气(洪水、台风、海啸等) 预报、警报等气象服务;服务所需的费用由政府支付,产品向公众提供;有偿(或成本回收)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其所需的气象信息产品,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由用户支付;商业气象服务指利用基本气象服务所收集的资料和所生产的气象信息产品, 按用户的特定需求加工处理成可使其获增值效益的气象信息产品,用户需支付由基本服务产品加工、生成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

目前,我国气象部门先按气象服务费用的属性,将气象服务分为公益服务和科技服务,再按气象服务的对象 将公益服务分为决策服务和公众服务, 将科技服务分为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公益服务中的决策服务是指为政府领导抗灾救灾、制定发展规划、组织经济开发和安排生产提供的气象服务;公众服务是指利用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提供天气预报等各种气象服务。公益服务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高度共享,一旦发布即为全社会所有人共享,如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科技服务中的专业服务是根据国民经济如行业生产、经营活动趋利避害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不同需求,提供的各类针对性的气象服务,如对农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和部门的服务。专项服务是指为国家、地方某些重点建设项目以及重大政治社会活动所提供的针对性气象服务, 如北京奥运会气象保障服务、三峡工程气象保障服务等。综合技术服务是指各级气象部门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设备、科研和人才优势,向社会提供的技术性的服务,如避雷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和计算机、通信技术开发等,这类服务是气象部门向社会的科技辐射。目前国际上多数国家所论的“有偿气象服务”和“商业气象服务”,以及我国气象部门目前划分的“科技服务”(专业服务、专项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皆可归于“商业气象”一词的涵义。

我国气象部门之所以一开始就倾向于“气象经济”一词而没有选用“商业气象”一词,既有当时改革的局限性进展在市场经济理论上的阶段性表述所限,也有其不言自明的行业背景因素和未便明说的利益考虑。为巩固和扩大自身在政府系统和社会发展架构中的地位和影响,为争取更多的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关注,气象部门必然倾向于这种涵盖宽广、形象正面、能充分凸显气象部门不可或缺作用的“气象经济”概念,而不宜也不愿选用涵义较窄、易发争议的“商业气象”概念。

应该理智而清醒地看到,由于“气象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因而依据气象信息进行的决策在决策理论中属于不确定型决策。在这种不确定型决策下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是一个难度较大且又很专门的问题。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评价不像做数学物理习题那样存在着确定无疑的答案以资对照”,这正是为什么目前国内关于气象服务经济效益的评估理论和方法出现众说纷纭的原因之一。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无法采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气象部门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这一层涵义来证己服人。在广义“气象经济”一词中的“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 就是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可通过市场机制的精确衡量,这样更易消弭歧义,避开来自部门外的质疑和纷争。

目前,社会各界(包括新闻媒体)这些年抱以浓厚兴趣并几番起伏、断续热论的“气象经济”内涵,更多关注的可能恰是广义 “气象经济”内涵中“气象部门或其合作伙伴利用气象信息及其衍生服务通过市场化机制向特定组织或个人提供有偿服务的经济活动”即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现象。非同道中人的芸芸众生恐怕不易跳出具体经济现象超然于国家宏观管理层面领悟“气象经济”——利用气象预报防灾抗灾和气象信息延伸服务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维护国家安全所取得的社会系统整体经济效益——这一层面的内涵。从此点观之,本文所论的“商业气象”,是广义 “气象经济”的一个细分概念,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气象经济”。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时之作

商业气象服务于20世纪40 年代末、50 年代初率先在发达国家起步,80 年代以后在世界各国得到快速发展。它是气象信息固有的经济特性使然,是各国因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需求倍增的新形势的必然结果。它有赖于科技进步的强力助推,是伴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同历变迁和起伏的。气象服务不论采用何种形式(如电视天气预报、电话天气应答、各种印刷品等), 最终提供的都是“气象信息”。20世纪70 年代以前,信息服务以无偿为主,70 年代以后,信息服务开始由无偿向有偿转变。1969年3月23日“世界气象日”的主题即是“气象服务的经济效益”。1977年,美国图书信息界经过激烈的辩论,一度否决了《免费获取信息的决议》。尽管该决议经修改后最终仍获通过, 但这次否决表明传统的无偿信息服务的观点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挑战。1984 年9 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42 届国际文献联合会上,有偿信息服务获得与会代表的一致肯定,商业气象服务的概念得到正面确立。

近20多年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技术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人们对气象条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同时,雷达、卫星等遥感探测技术和高速通信技术在气象上的应用, 为及时提供准确、适用的气象资料和提高数据传输能力奠定了基础。大容量、超高速计算机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数据处理、客观分析的自动化程度,促进了预报水平的提高。这些技术手段的进步从硬件方面为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特别是发展专业气象服务创造了条件。所以,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为气象服务商业化提供了基本条件。

许多国家政府出于国内政治和经济的压力,纷纷出台结构调整和政府机构瘦身的政策,大力紧缩公共开支,公益性事业(包括气象部门)的经费被大幅度削减。许多国家气象部门依靠单一国家拨款投资已难以为继,被迫纷纷开展商业化气象服务。各国商业气象服务的发展过程表明, 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的直接原因多与政府部门减少气象经费有关。如美国规定政府气象部门只开展基本气象服务, 日本规定私营气象公司可以为各级政府及有关行业提供防灾气象服务等, 实际上都是为了限制政府气象部门的规模不至于过大而采取的。美国在20世纪80 年代由里根总统签署法令,将美国海洋大气局的国家环境卫星局私有化,新西兰将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英国气象局通过建立“交易基金”实行自收自支等。受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总需求的牵动和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精细化的迫切要求,各种类型和性质的气象服务得到迅速发展。现在从海上石油开采、远洋航行到城市规划、工业布局,从工程设计、设备安装到农业生产、畜牧养殖,各行各业都对气象服务提出了各自的多种需求。具有信息服务特征的气象服务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进程中亦日趋成熟,其商业性服务发展势头为许多国家看好。气象部门以商业化形式开展的气象服务,以及以私营方式开展的气象服务也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美国的一些分析指出,大量工业生产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起因于原材料的质和量、生产和作业的工艺过程、劳动场所的环境质量等。气象部门在努力按照各行各业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的同时, 不仅促进了气象服务领域的开拓, 而且促进了气象服务向专业化发展。气象服务商业化就是在气象服务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气象有偿服务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近年来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在我国引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各种制度的积累性效应随改革的递进开始在我国气象信息业发挥作用。为维护我国气象信息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通过市场化的模式减轻气象信息业对国家过分倚重的局面,便显得顺理成章。在我国加入WTO前后,我国的气象信息业又面临必须服从“竞争法则”,在同其他国家的气象经济关系调整中保持竞争优势的严峻态势。这些因素都促使我国气象服务的某些部分加速了其商业化的步伐。1985 年以前,我国气象部门一直免费提供气象信息服务,提供服务的资料、预报、情报等气象信息产品, 基本上是已开展业务的直接产品, 如中期、短期天气预报,雨情(旱情) 分析等。1985 年中央作出逐步推行有偿服务的决定,积极开拓信息市场,我国气象部门开始发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对农业、交通、建筑等各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要求提供的专门气象服务开始收费,服务对象涉及农业、渔业、水利、铁路、交通、粮油储运、钢铁、电力、盐业、港口建设、海运、砖瓦生产等行业。进入20世纪90 年代后, 各级气象部门除继续开展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外, 还发挥自身信息、技术、装备、科研和人才优势,向社会提供技术性的服务,如避雷防雷工程设计、安装和计算机、通讯技术开发等。除了各级气象部门凭借其特有的气象设施、气象信息、专业人才等资源优势开展有限的商业性气象服务外,受国际商业性气象服务影响和启发以及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潜力的巨大诱惑,社会上对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呼声日渐强烈,民间资本在探寻新投资领域的过程中也萌生了进军商业性气象服务的欲望和动机,这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商业性气象服务市场的逐步放开和繁荣。

三、发展的阶段性及其进展脉络

目前,国际上商业气象服务的运作方式大体可归为四类: 一是国家气象部门不开展商业气象服务, 由私营气象公司开展, 如美国、日本等国;二是国家气象部门开展商业气象服务,与私营气象公司竞争,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三是国家气象部门改组为气象公司, 整个国家的气象服务商业化, 如新西兰; 四是国家气象部门主要从事公益气象,同时又近乎垄断商业气象服务, 但其服务水平和社会整体商业气象发展水平又相当低,与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方精细化的气象需求矛盾较大,如中国。综览国外气象服务发展现状,其商业性气象服务呈现四个基本特征:一是受本国经济和公共管理体制变革的影响,气象部门出现经费不足或者政府部门减少了对气象部门的财政投入,使得开展商业性气象服务的国家气象部门不断增加,有的国家气象部门甚至转为商业性气象服务公司;二是随着商业性气象服务需求的倍增和日益精细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允许私人气象公司提供商业性气象服务,与国家气象部门开展竞争;三是商业性的气象服务公司普遍采取集约化、规模化方式运作,以获取高额利润;四是商业性气象服务正在不断向其他国家进行渗透,由为本国服务延伸到国外服务市场,跨国经营气象服务产品及技术。

再纵观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气象服务商业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商业气象发展历经了三个依次渐进的阶段:草创阶段(萌芽时期);拓展阶段(热身发力时期)和拓展阶段(热身发力时期)。根据各发展阶段基本特征的比照,我国的商业气象服务还处在草创阶段(萌芽时期),近年来开始显现拓展阶段(热身发力时期)的些微迹象;澳大利亚和欧洲一些国家的商业气象服务已进入拓展阶段(热身发力时期),美国、日本、新西兰、英国的商业气象可以说已开始具备蓬勃生长阶段(活力四射时期)的特征。这里仅对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国家的进展脉络做一些介绍。

(一) 草创阶段(萌芽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完全靠政府拨款支持, 以开展公益气象服务为主要任务, 专业有偿服务处于次要或从属的地位。专业服务的收费属于补偿性收费,没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一般由双方协商确定。收取的服务费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 专业服务的产品主要是常规的资料、预报、情报,一般是使用公益服务产品略加改动或直接向专业用户提供。专业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本国范围内的用户。个体或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 包括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在内的整个气象服务, 一般是基本气象业务的自然延伸。

(二)拓展阶段(热身发力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国家气象部门仍靠政府拨款支持,但支持力度因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多而被迫减少。 气象部门便转而在开展公益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开展有偿气象服务和发展纯商业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收取由公益服务产品加工、生成以满足特定需求的专门服务产品所需的“额外”成本, 纯商业气象服务收取“额外”成本和相应的“利润”,服务的成本有严格的成本核算。收取的服务费用上缴财政,工作人员属于政府雇员。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不再直接使用通用的公益服务产品。除直接提供资料、预报、情报等专业产品外,气象咨询服务开始发展。服务对象不再限于本国范围内的用户,开始向国外开拓市场。个体或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在参与气象服务市场竞争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在这一阶段, 随着服务的发展, 包括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在内的整个气象服务,已经成为与基本气象业务并列的一项业务工作。

(三)蓬勃生长阶段(活力四射时期)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纯商业气象服务和必须由政府拨款支持的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成本回收) 气象服务分离。或者是国家气象部门只开展公益气象服务和专业有偿气象服务, 纯商业气象服务由私人气象公司承担,如美国等; 或者是公益气象服务、专业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分别由不同的机构承担, 如新西兰,“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以及这些领域的有偿咨询服务,同时负责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而“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则负责按纯商业运作方式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和公众等提供气象服务。公益气象服务、有偿气象服务和纯商业气象服务都进行成本核算, 差异只是具体核算项目的多少和是否计入相应的“利润”。 服务产品专门按用户要求加工生成,气象咨询服务在商业气象服务中占有重要比例。 国家气象部门和私营气象服务公司的商业气象服务向全球化发展。在这一阶段,“外包”等形式的采用使得商业气象服务进入了气象基本业务和基础设施领域,基本业务已成为整个气象服务的基础工作。

四、西方国家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

(一)美国商业气象发展脉络浅析

美国的私营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40 年代。1940 年,美国农业部长任命的1个“天气与私人天气预报服务关系委员会”在为其准备的报告指出:“专门的局地的天气预报对许多公用事业和工业组织有实质性的作用, 为休闲活动服务的专门预报也是公众兴趣所在,天气局不可能为公众中所有有专门兴趣的群体提供这种详细和连续的服务。私营气象学家或组织应与天气局合作开发作为公共机构的天气局不应做的专门服务”。二战结束后, 为使退伍的气象军官有事可干, 美国气象局无偿为他们提供气象资料, 让他们从事商业气象服务。当时美国天气局本身也开展收费的专门服务。1954 年商业部长任命了1个咨询委员会协助天气局制定了鼓励发展私营气象服务、取消对接收资料的限制,天气局并从收费的专门服务领域撤离的计划。1977 年,国家海洋大气局颁发了关于产业气象学的指令,要求所属各单位给予私营气象部门适当的支持。同年,天气局设立了“产业气象特别助理”,负责处理天气局和私营气象部门的联系。自此,美国私营气象公司发展迅速。

1983 年以前, 私营气象公司接收天气局的气象资料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1990 年“预算调解法案”要求,除天气警报和监视、依据国际协议提供的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向非盈利机构提供的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以外, 海洋大气局提供环境资料和情报产品应按公平的市场价格收费。

目前美国大约有300 家私营天气预报公司,小到个体开业,大到拥有上百名气象学家。其中,美国阿姆斯风险管理决策公司1996 年被评为全美第40 个发展最快的公司。该公司1988 年创建于美国加洲的斯坦福大学,并加盟摩根集团,现有职员总数300 多名。

(二)日本商业气象发展脉络浅析

日本的商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50-60 年代, 80 年代以来发展较快。1992 年3 月, 日本气象审议会发布了第18 号通告—— “关于适合高度信息化社会的气象服务方式”。指出:面向信息化社会,私营气象服务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可以成为局地天气预报服务中心,提供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预报、闭路电视等新媒体所需的附加价值的气象信息。1993 年5 月,日本对“气象业务法”作了修改,规定日本气象厅所收集、保存的各种气象资料和信息必须向私营气象公司提供。1994 年6 月日本气象厅成立“民间气象业务支援中心”,负责向私营公司提供气象资料和信息,以及实施“气象预报士考试、认证”。日本气象厅总务部现设有“产业气象科”,负责对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私营气象公司进行管理。管理的主要手段是:颁发“预报业务许可证”和实行“气象预报士(即可以从事商业性气象服务的人员资质) 考试制度”。

截止到1998 年1 月, 获得日本气象厅颁发的“预报业务许可证”的私营气象服务公司已达39家。其中1986 年成立的日本天气新闻公司目前有职员770 人,年营业额达300 亿日元。

(三)英国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1996年4月1日起, 英国气象局不再是政府的财政拨款单位, 全部经费自收自支。主要的经费渠道,一是商业气象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5%;二是交易基金( Trading fund) ,即由政府相关部门支付的气象服务经费。政府规定这些部门只能使用英国气象局的气象服务, 不能自行要求私人气象公司服务。核算这些部门应付的气象服务经费中, 除了服务的直接成本外,还包含一定的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费和维持费用在内。

目前英国气象局的商业气象服务占英国整个气象服务市场的70%, 其他30%为私营气象公司占有。英国气象局设有专门的商业和产业部,负责气象服务产品的市场开发和销售。

(四)新西兰商业气象的发展脉络浅析

20世纪80年代, 由于政府投资压力的增加, 政府致力于将原来由政府支付费用的“专门服务”改为由用户支付费用。因此, 着手将一些原来属于政府的服务部门转为自主和自给的机构, 同时对公费资助的科学机构进行改革。加之气象服务已加入无调节市场中的商业竞争,1992 年7 月新西兰气象局被改组为2个国有机构。一是“国家水和大气研究所”,负责进行政府资助的有关气象及水文、海洋、生态的基本研究,并担负前述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收集和存储气候资料也是它的职责。二是新西兰气象服务公司,负责气象业务,为政府、民航和军航、媒体以及公众等3类主要客户提供气象服务。目前,新西兰气象公司设有3个服务实体: 一个负责国家天气气象业务; 一个负责航空服务; 一个负责信息服务,主要是向媒体、工业和大众传送气象产品。经过几次压缩,气象公司的工作人员到1997年底时为140人。

参考文献:

[1] 祝燕德,胡爱军,熊一鹏,何逸.经济发展与天气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2] 秦大河.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总论卷[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3] 秦大河.认清形势 把握机遇 推进中国气象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R],2005.

[4] 秦大河.大力实施人才强局战略,努力开创气象人才工作新局面[R],2004.

[5] 刘英金.在2005年全国气象局长会议上的总结讲话[R],2005.

[6] 气象经济价值日益凸现[N],市场报,2005-12-28(7).

[7] 骆继宾.我国气象有偿专业服务的兴起(上) [N].中国气象报, 2001.

[8] 周文韬.气象与国民经济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 2003(2).

[9] 吴延年,王建胜,严春银. 需求与对策:气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调查[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10]姜晓凌.气象经纪人败走申城的背后[N].上海科技报,2004-08-10(1).

[11]于小晗.热点聚焦:中国气象怎样走向市场[N],科技日报,2003-04-08.

[12]陈善敏.对气象经济学的几点看法[Z].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会议交流材料,2007-06-02.

[13]吴向阳.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2).

[14]陈磊.从默默无闻走向社会多领域[N].中国气象报, 2007-09-14.

[15]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学会气象经济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经济学研究综述[Z],研究快讯,2006-12-04.

[16]气象经济“钱”景诱人[EB/OL].[2008-03-24].人民网.

[17]王守荣,潘家华.共商加强气象软科学和气象经济学研究合作[M].北京:中国气象报社, 2008.

[18]秦大河,孙鸿烈.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Z].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06-18.

(责任编辑:关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