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9-01-12彭春兰

关键词:课标新课程教材

彭春兰

前几年就看到很多教学报纸杂志介绍高中新课程改革一事,因还没有亲身体验,也就无从说起,更谈不上领会精神实质。直到去年暑假,学校安排我参加了全省地理新课程培训学习,并经过近一年的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课改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其实要唱好新课标的主旋律,最好的方式是落实到整个教学环节,那就是改变过去传统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高效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通过备课、课堂教学以及训练等基本环节来实现的。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保障。随着课改的发展,“教书”这一概念已不再是单纯的传授与讲析,也不是单纯的教教材,而是在课标的引领下,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

1.研究和解读新课标。教师备课前,首先要参阅《江西省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由于实施课改之后,教材版本有了很大的不同,教师需要研究课标中相关内容,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参考《指导意见》的目的:一方面为了了解教材内容的增删部分;二是重点研究课标中的相关内容。对课标分析,就确定了教学方向和大的目标。

2.对教材分析和处理。由于教材是编写人员基于对课标理解的基础之上提供的,因而运用教材时,如果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特别是一些事例不一定符合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创新,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重组,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中图版教材增加了最新的资料,也比较注重图片、资料、多媒体方面的运用。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备课:一方面要求教师组织教材知识,形成系统组织;另一方面要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忱方面下功夫。当然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标等方面来备课。

二、建立新型的课堂模式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模式与理念: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相结合。

1.自主。“以学生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让学生自主学习,并非让老师做“放羊”人,任其自流;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贯穿于整个自主学习的过程的始终。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先看书,查阅资料并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对学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给予学生点拨与引导。换言之,教师要像放“风筝”一样,引导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引导整个教学流程走向有序化。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能力,达到“想学”、“能学”、“会学”的目标。

2.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主宰课堂的情景已被颠覆。怎样进行探究式学习,这不光是学生的事,老师也是如此。那么,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原理和认知策略应该非常清楚,并将这些目标、内容精心设计成问题情境。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从而让学生掌握“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去分析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的本领。

3.合作。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对于合作学习,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深入研究。合作形式,不能流于表面的热闹和活跃,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多边交流、互相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方法和能力的过程中,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了与人相处、交流的技能,由此也培养了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三、训练

训练要考虑生情和学情,训练形式采用课外作业与课堂作业相结合原则。目前中图版作业栏目主要由“课题——探索——思考——阅读——活动——复习题——案例研究”组成。针对不少作业是与课文紧密结合,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作业显然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完成。通过课堂训练、解答,让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的学习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体现教学的有效性,课外作业和双基巩固类作业要侧重检测、巩固重要知识点;教材作业在突出地理技能训练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的基础上,更好地夯实地理双基。当然地理训练设计体现学科的特点,图、表有助于开阔视野,训练学生的地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脑中建立正确地理图表。训练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简而言之,教师备课要充分,上课要及时,训练要有数。只有把握好教学中的这几个关键要素,才能最终实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课标新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2016年全国课标卷透视与2017年备考展示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转化策略”在课标卷选考题中的应用途径探析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