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2009-01-12姜山李晓静任秀杰
姜 山 李晓静 任秀杰
【摘要】本文基于实地调查所得到的数据结合理论分析归纳出了江苏省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现状:就医率低、职业病及工伤现象严重、投保率低等。并针对这类现状找出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笔者从国家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三个层次提出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女性农民工;群体
引言
“女性流动人口”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女性。这是一类比较特殊的群体。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量也在逐年增长着。以2008年为例,国家统计局在全国31个省(区、市)统计的结果为2.3亿,占农村总劳动力的23.8%。而女性流动人口在持续的增长中已经占到了35%以上。如此大规模的群体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虽然这些问题同农民工问题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有其特殊的一面。
学界对于女性流动人口的研究始于2003年,虽然起步晚但进展快。研究表明,女性流动人口的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服装、玩具、电子等行业的生产线上,宾馆、超市、家政服务等行业,在有的地区,外来女工的比例甚至达到90%以上。她们俨然已成为城市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当然,对于女性农民工的研究依然脱离不了原来研究农民工群体的范式,但据现有的研究看来,研究较多的集中在生存状况、就业、权益保障这三个方面,其它领域则涉及甚少。而作为城市社会的底层成员,流动女性问题日渐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其中的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问题尤为明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1.数据和方法
本研究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课题组2009年初在南京市、无锡市、苏州市和常州市四地进行的关于女性流动人口发展状况研究的调查数据。考虑到农民工人口众多、流动性大、职业分布广泛、居住情况复杂等因素,我们决定采取分层抽样的抽样方法。在南京以行政区划为分群标准,我们抽取了南京市七个城区中女性流动人口较多的玄武区、白下区、建邺区、下关区、雨花台区五个区,然后从五个区中随机抽取了15个居委会进行调查。不同于南京,其它三市的女性流动人口主要聚居地为手工工场。因此,我们挑选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工场。发放的问卷总量为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52份,有效率94%。为了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课题组将在选择的城市选择个案,进行深度访谈,访谈对象包括:进城女性流动人口,用工单位领导。访谈个案总量15个。
2.健康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个案概况
课题组在调查中了解到:被调查的女性流动人口中,她们的平均年龄为30.4岁。其中,最高年龄为60岁,最小年龄为17岁。18到30岁的人占到了56%,总体上是以青年农民工为主的。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小学及小学以下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共有549人,占了总人数的73%,而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人数为216人,占29.0%,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的人数为80人,占10.6%。这些数据充分反映出了女性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一现状。
此外我们了解到,女性流动人口从农村来到城市后,她们的人际关系范围并没有因此而扩大,反而缩小了。她们打交道的群体单一,仅仅局限在老乡(21.7%)、亲戚(19.7%)以及同事(40.2%)之间。而进城后认识的人只占10.2%。如此狭窄的交际圈对于女性流动人口来说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造成她们成为城市边缘群体的重要原因。
2.2 女性流动人口与生殖健康及其就医情况
被调查对象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认知是这样的: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状况好的人超过了60%。对于您近来得过什么妇科病的问题,有78.8%的人选择“没有得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选了一些常见妇科病。那么,单从数据所反映的内容来讲,我们对于流动女性的健康状况应持乐观态度,可是现实情况却不是她们自己认为的那样。
据调查结果显示,流动女性常得的妇科病有以下几种: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外阴瘙痒、尖锐湿疣、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等等。而且,流动女性患病种类以及患病的几率都处于较高的水平上。那么,这种状况下,她们的就医情况是怎样的?
由表1,绝大部分女性在得了妇科病后会去药店买药治病(70.5%),少部分会去医院就医(9.4%)。只有极少的人会忍着不去看(0.1%)。这说明,离开农村后,她们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有所提高。但仅仅限于买药治病,就医率依然很低。
由表2可知,女性流动人口就医率低的主要原因是“不好意思”(64%),其次是“为了省钱”(17.8%)以及“没有必要”(3.1%)等等。那么,除了一些必要的客观限制条件外(比如:“无法承担昂贵的就医费用”、“工作时间久没有看病的空闲”等等),女性流动人口的就医观念也亟待转变。
由表3可见,女性流动人口的居住方式多为自己租房(38.3%)和单位提供的宿舍(22.7%),其它的居住方式还有合租、买房、借房、自己搭房以及住工棚等等。就居住面积统计显示,人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5~10平方米、10~15平方米的分别占19.7%、17.9%以及17.7%。现在住处配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分别只有74.3%和59%。显然,过于狭小、简单的居住方式和居住场所对女性生殖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因素。
2.3 女性流动人口与职业病及工伤
女性流动人口对其所处的工作环境的满意程度是这样的:感觉“一般”的占50.4%,而感觉满意的只占38.8%,感觉很满意的为8.5%。据了解,女性流动人口的工作环境经常遭受高温(32.2%)、多灰尘(25.3%)、高噪音(18.5%)、多辐射物质(9.6%)等有害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均可导致职业病及工伤的发生,而被调查者中去做过职业病诊断鉴定的只有17人,只占2.3%。但用人单位并没有因此而对女性提供足够的保护,数据显示: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出现女员工无产假或痛经不得请假或特殊时期无任何保护措施现象的高达17%。可见,职业病问题严重困扰着女性流动人口的健康,而用工单责任的缺失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的负功能。
2.4 女性流动人口与医疗保障
如表4所见,用工单位以牺牲女员工的基本人身保障为代价来追求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大部分女性员工甚至连最基本的养老保险也得不到保障,比例才只占到55.5%,而其他种类的保险则投保率更低。
对于单位没有提供各种保险的女性工人,她们是否自己自费购买保险呢?答案是否定的——调查显示:自费购买保险的只有77人,占15.7%。
3.影响因素分析
3.1 社会支持网络的过于狭窄以及信息攫取渠道的匮乏
年轻的农村女性来到城市后,边缘化现象很严重,由于与城市公民的巨大差异以及地位的悬殊使其很难与城市居民建立平等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流动女性的交际圈局限在自己的同乡以及在城里认识的农村来的同行,可谓社会关系网络十分狭小。我们所调查的结果也证明了她们在生病后多会通过熟人去寻找治疗渠道。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患病女性的就医以及看病吃药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往往跑遍了全城也找不到合适的医院以及合适的治疗方式,而且目前昂贵的医疗费和交通费也使本来经济就不宽裕的外来人口望而生畏。此外,有效信息的攫取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也是很关键的因素。外来女性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不高,对日常信息的传播的渠道比如报纸、电视、网络的需求也不大,更加没有时间去消受。所以流动女性对一些常见妇科疾病预防和自我维护的科学知识并没有了解的途径和可能性。
3.2 环境对其健康特别是生殖健康的影响至关重要
由于流动女性进城打工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经济上的支持以及身份地位的改变,初来城市为了能够站稳脚跟,节省生活成本,经常会以牺牲自己的生活质量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从居住的角度来看,不论是居住方式还是基本生活实施,都处于低劣的层次上。据调查数据表明,外来女性的居住方式以集体宿舍、合租房、单位提供的工棚以及自己搭的简房等为主,人均面积多处于5—15平方米这一水平。而且居住地的基本生活设施也十分有限,没有阳台、没有厨房甚至卫生间,卫生条件的恶劣给其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也给其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3.3 用工单位责任的缺失也不可忽视
多数的流动女性缺乏自我维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在寻找用工单位时并没有考虑到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只要单位发工资、提供食宿就满足了。而不会在意是否签订劳动合同。用工单位为代价来追求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利润并不会主动向没有签订合同的女员工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甚至在工作环境的安全上都存在问题,这也是女性劳动者的工伤以及职业病现象逐渐增长的原因。据大多数被调查者所知,单位并不因女性的特殊时期(四期: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的到来而为其安排休息期也不提供任何的特殊保护。
4.对策分析
(1)从国家宏观调控层面出发,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应体现女性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应纳入男女性别平等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观念。尽量减轻女性劳动者特别是农村女性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以及城乡歧视。
(2)从法律法规层面上看,进一步落实女性职工的劳动保护政策,为女职工提供必要的工作和劳动条件,以解决女职工在劳动和工作中因生理特点造成的特殊困难。另外政府应指导各类用人单位把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款纳入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健全和完善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措施,不断改善女职工劳动条件。加强对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还要提高女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3)从社会保障和服务方面上看,应通过宣传教育,在流动女性人群中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普及健康知识。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农村流动女性享有和城市女性对等的基本的医疗服务。倡导科学文明的健身方式,提高妇女身体素质。利用现有体育设施以及在流动人群的聚居地兴建和开辟健身场所,为流动女性参与全民健身运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当前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04,(4).
[2]朱考金,刘瑞清. 青年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与城市融入研究[J].青年研究,2008,(8).
[3]朱考金,吴磊. 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文献综述[J].辽东学院学报,2007,(3).
[4]陈月新,郑桂珍. 不同生活工作条件下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的调查和思考[J].南方人口,2001,(3).
本文为南京农业大学SRT(编号:0811A07)项目以及“江苏省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JSS0814)的研究性成果,指导老师:王思明、朱考金。
作者简介:
姜山(1988-),男,山东东营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在读。
李晓静(1986-),女,山西大同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在读。
任秀杰(1986-),女,山东滨州人,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