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品销售利润率增长对就业需求弹性影响的实证分析

2009-01-12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2009年11期

高 军

【摘要】本文以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入手,通过对本文就业需求理论的缺陷进行分析,提出以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增长对就业影响的分析,得出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增长与就业需求弹性的数学模型;以X省2006年~2007年规模以上主要工业行业进行检验分析,得出产品销售利润率增长对就业有明显的影响的结论。

【关键词】就业需求理论;产品销售利润;需求弹性;就业影响

1.问题的提出

1.1 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

温家宝在2009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2008年下半年发生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大批的人员失业,2009年中国将有650万大学生和2700万下岗职工需要就业。“十一五”期间,我国新成长的劳动力数量将升至峰值4650万。加上现在有下岗失业人员2700万人,每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人数达3000万人以上。以经济增长7%计算,每年新增长的工作岗位只有800万个,年度供大于求1500万人。同时,农村还有1.5亿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与此同时,企业纷纷减员增效,政府提倡精简机构,事业单位实行下岗分流,造成人才需求下降。我国政府采取了强大的扩大内需大力扶持各类中小型企业等的各种措施以缓解就业的严峻困难。

1.2 企业容纳的就业人员具有不确定性

本文针对昆明工业企业表现出来的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第一,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59.2%的企业目前生产经营状况正常;8.4%的企业目前生产力不足、人手不够;32.4%的企业产能闲置、开工不足。约有5%的企业表示,因经营和财务难以为继而将于近期关闭。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外商投资企业中62.5%的企业目前经营状况正常,内资企业中有58.2%的企业目前经营正常。

第二,从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变化情况看,产品主要在国内销售的企业,57.7%目前经营状况正常,产品主要在国外销售的企业,62.5%目前经营状况正常。也就是说,当前是产品外销企业情况略好于内销企业。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67.6%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与上半年相比减少,平均约减少了31%;32.4%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没有变化;调查中未发现定单或业务量增加的企业。

第三,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56.3%的外商投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71%的内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从企业产品主要销售地看,产品国内销售企业中65.4%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产品国外销售企业中73.7%的企业订单或业务量减少。由此看,则以后一段时间产品外销企业的营销可能出现较大滑坡。

第四,从被调查企业用工情况看,所有被调查企业的员工中,去年9月以来,77.5%的企业没有增加用工,只有22.5%的企业招收了新员工,有36.6%的企业减少了员工工作时间。

第五,从被调查企业员工的工资情况看,被调查企业员工的工资水平9月以后与上半年相比,63.4%的企业没有变化,相对来说,工资拖欠情况并不突出。

以上情况表明,工资、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企业成本上升,产品销售价格下降,企业利润减少,同时资金周转困难。这就意味着,有将近半数的企业短期内还能够坚持,但如果经济情况持续恶化,生产经营成本走高,再加上市场形势不见好转,企业将难以长久支撑。对此,政府和企业都必须有清醒的估计。

2.西方主流就业需求理论的表现

各种就业需求理论为不同的就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概括地说,他们的理论基点和政策主张无非是崇尚市场行为,还是崇尚政府行为。主张靠政策去调节劳动者的供求,实现充分就业。

概括来讲,西方主流就业理论所关注主要有:

(1)就业取决于商品与商品的交换;(2)就业取决于需求方和供给方;(3)就业取决于投资与需求;(4)就业取决于工资水平的高低。以上四种都承认就业需求在于崇尚市场的作用,但有明显的缺陷。这种缺陷在于对市场的促进作用被过分夸大了,而对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利润视而不见,尤其是对于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来讲,在国内需求与消费相对较低的状态下,如果不把产品销售和企业的利润率放在重要位置,将会带来的结果是就业需求的减少,企业不得不为保住产品的销售利润而裁减用工。因此,面对每年新增600万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必须要把充分扩大对内消费作为解决就业需求的主要力量,就业率的提升重点应放在企业的产品销售量和利润率上面。

关于员工对企业产品销售的促进作用,现有的理论解释主要是归功于劳动力资源的收入分配以及劳动力成本多少来决定,这样就会出现一种现象,即:企业经营者就会想方设法降低劳动力的收入,企图以此降低生产成本。而计算员工创造的销售利润系数,就可以通过劳动力资源在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加大企业对劳动力资源大量吸收,投入到部门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充实到销售组织架构中去,使企业和产品销售利润最大化。而对于外来农民工,一旦条件允许,农民从事非农业劳动特别是到城市来从事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二、三产业,农民的人力资本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按照边际生产力理论来雇佣劳动力。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等于工资率。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每个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不同。如果单位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小于或等于零,那么该单位劳动力的增加不仅对企业产出的增加无裨益,相反还会降低总产出。因此,即使该劳动力因其它原因而就业,但它是资源的扭曲配置,对企业和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损失。

3.就业率与产品销售利润率的实证测度

3.1 根据就业需求弹性系数和产品销售利润率的特点,本文所构造的数学计算模型如下

3.1.1 就业弹性系数(L)=从业人数增长率与增加值增长率的比值

即增加值每增长1%,就带动就业人数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越弱。从就业弹性系数可知增加值增长带动就业的比率关系,但在现实中企业的增加值增长,由于受到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增加值增长与就业之间表现出不同的互动模式,就业弹性的强度和方向也会有所不同。

3.1.2 产品销售利税增长率(I)=(报告期利税总额/报告期产品销售额)÷(基期利税总额/基期产品销售额)

一般来讲,产品销售利润率是反映经营活动单位销售产品所得的销售利润,简单讲它是指产品销售和利润的比率。从产品销售利润率与从业人员的对比分析,在全部工业企业中,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业人员平均销售收入越大,企业销售利润率越高,这从某一个角度说明企业的产品销售状况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3.1.3 产品销售增长率 (K)= (报告期产品销售收入/报告期总产值)÷(基期产品销售收入/基期总产值)

3.1.4 就业需求销售利润系数(S)= 就业需求弹性系数(L)/产品销售率(I)·产品销售利润率(K)

公式为:S=ΣJ..N L/I·K

由此得知,当就业需求弹性系数越大,创造的销售利润率越高。

3.2 企业员工对产品销售利润率的贡献测算

下面就以X省为例,测算员工(即就业人员)分行业模型:

3.2.1 X省就业弹性系数(L)

2006年就业人员为2517.6万人,GDP为4006.7亿元;2007年就业人员为2573.8万人,增加值4741.3亿元。其中:2006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697万人,增加值为749.8亿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62.5万人,增加值为1712.6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558.2万人,增加值为1544.3亿元;2007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1684.7万人,增加值为837.3亿元;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为279.8万人,增加值为2051.1亿元;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为609.3万人,增加值为1852.9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