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山水赋与东晋社会文化思潮

2009-01-11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

崔 瑾

摘要:在东晋文学史上,老庄思想大行其道,特别是“山水文”在当时广为流行,并且对后世的文章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究其所以,东晋的山水赋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对其做出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东晋 山水赋 社会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对山水赋的影响

“作为文学史上一种现象,山水赋是在东晋出现的。”公元317年,元帝在建康称皇帝,东晋王朝建立。由于经历了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农民起义以及少数民族的作乱,社会的动荡,人民生活困苦,大批的优秀赋家也在动乱中丧生,繁盛的西晋赋坛创作力量大为削弱,徘徊在危险的关口。东晋由于地理上的偏安,这一带很少受西晋末期的动荡破坏,经济上比较稳定富足,北方的汉人为了逃避胡人的杀戮大量的南移。据史书记载:“洛阳倾复,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很少具有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有的也只是只是感伤叹息,更多的豪族士人是在江左广置田产,生活安定起来。这种守江自保,偏于一隅安定生活的想法,在东晋的士大夫之间极为普遍。正是这样新的安定的生活环境,让赋家重新开始了他们的赋体文学创作,南方的山川地理,人情风物很自然地成为他们偏爱的题材,山水赋因其状物铺叙的传统,易于展现山水的博大雄阔,而成为东晋文坛上风靡一时的文学体裁。

东晋政权是在豪族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一般情况下东晋的政府对于豪族势力的发展,采取退让而不敢过问的政策,当时有一句谚语,云“王与马共天下”。后来的庾亮、庾冰,中期的桓温、桓豁、谢尚、谢安、谢玄、谢石,后期的王珣、王恭、桓玄等也都是世家大族,他们都曾掌管着当时的政治军事,权倾人主,皇帝反成了附庸,造成了东晋主弱臣强的政治格局。在这种格局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社会动荡不安。先有王敦之叛,继有孙峻之乱,后有桓温、桓玄父子的阴谋篡位,名士文人死于其间的如郭璞、周顗、戴渊等亦复不小,乃至郗鉴、谢安那样的著名大臣,也都危而后安。士族消极避世的思想相当普遍,他们无意于对现实政治和功利的追逐,更多的是借寻求心灵上的满足来忘记纷乱的世事,于是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自然山水,借纵情山水,来寄寓自己的感情,山水就自然地成为他们吟咏的对象。

“魏晋时期,随着精神领域的老庄之风的盛行,以及物质领域的大庄园的兴起,山水自然之美终于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东晋时期的文士出身大族者甚多,他们常居文坛的核心,带动着文坛的风气。他们拥有着富足的物质享受条件,其中不少人拥有很大的田园别墅,这些田园别墅不但为之提供了“生业甚厚”的物质优势,也为他们提供了优游闲适的自由天地和寄寓情趣之所在,使他们在逃避现实残酷政治的同时,可以寄寓自然山水,追求着较为纯粹的精神生活的愉悦。如王羲之曾借古俗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去除不祥的修禊之机,招引诸多文学家在兰亭宴饮赋诗,他们的作品中的山水描写促进了当时的山水赋创作。

二、哲学思辨、文化思潮与山水赋的关系

魏晋时期,以老庄哲学的思维方法建构起来的玄学伴随着传统礼教的衰落而兴起,清谈玄理成为士大夫阶层的雅好,“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由此影响到魏晋人的人生观,“反对人生伦理化的违反本性,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在这种思想背景下,亲近自然山水,成为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的表现,体现在行动上就是一种任真率性的作风,具有冲破儒家礼教禁锢人性的解放色彩。西晋名士崇尚自然主要表现在行为上的任诞不羁和对社会人生玩世不恭的态度。而东晋时期,偏安一隅,名士文人出于自责自悟,或者见于历史教训,多有清谈误国的悔恨之论,这使得东晋士人形成了比较现实的人生态度,虽入仕又追求空灵淡泊、超然世外的情怀,通过寄情山水、体验山水的魅力,来表达自己对山水之美的热爱。

东晋山水赋的繁荣,有一个决定性的思想因素,即山水审美意识的成熟。应该说在汉代,赋家已经认识到了自然山水的美丽,可是这时的山水受到了文人功利思想的支配,汉赋作家只是借助壮丽的山水托情言志,山水没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到了两晋时期山水审美意识已经日渐成熟,赋家普遍地自觉探求山水的自然美,把山水作为观赏审美的对象。特别是东晋时期,文人游乐山水渐成风尚,强烈的审美欲望使赋家穷山尽水,如孙绰“游放山水”,发现天台山“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的美景。文人的足迹遍布长江、大海,以及前人很少涉足的庐山、巫咸山等地。在崇尚山水美的东晋,不懂山水美的人,会被讥讽没有作文章的资格。《世说新语•赞誉》篇记载,孙绰当众说卫君长:“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东晋时期赋家这样的山水审美意识,是此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没有的。

东晋时期,由于佛教的发展,玄佛合流为玄学发展的新变。当时名僧不但精研佛典,而且广泛涉猎《老》《庄》著作,造诣非浅。与此相对应,当时的士人也热衷于研究佛学。由于知识的储备,赋家很自然地就把佛学思想浸染到自己的山水审美中,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对山水美景的喜爱,也表现赋家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比如孙绰《游天台山赋》赋家通过游览,达到“体静心闲”,“世事都捐”的精神境界,从自然山水的体验中实现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和解脱。支昙谛《庐山赋》把玄佛寓于景中,在灵动神异的景色中把佛学思想借助玄理表达出来,体现出玄佛合流对当时文学的影响。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佛教的淡泊、超然世外与玄学的崇尚自然、主张无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它们相互渗透,兼容并存,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思潮,在这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东晋的山水赋和当时的玄言诗并驾齐驱于当时的文坛,并对后世的山水文学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
缅甸汉语教育的社会文化因素浅析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从“乡土”到“离土”:传统武术发展的社会文化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