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01-2009)》揭示“四大发现”
2009-01-11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2009年12月2日,《2001-200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以下简称“报告研究”)在“第二届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国际研讨会”上发布。报告研究揭示相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四大发现”,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领域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入的针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整体发展状况发布的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研究是《WTO经济导刊》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历时8个月经过对中国2001-2009年发布的所有社会责任报告的评估、研究分析而成。
发现一:发展迅速
2009年发布的各类社会责任报告达582份,是2008年169份的3.44倍,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占全球报告总数比重由2008年的5%左右,预计增长到2009年的约15%。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迅速发展,主要源于:
1.先进企业的示范带动。近年来,中国涌现出一批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积极实践的先进企业,他们成为中国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先行者、示范者,带动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迅速发展。
2.政府政策的有力引导。政府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高度重视,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励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得到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
3.社会力量的积极推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各类机构,通过发布指引等方式,推动企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4.企业意识的不断提升。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化和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意愿的提升,通过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实现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已经成为中国越来越多企业的主动选择。
发现二:起步阶段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水平不高,约一半报告还处在起步阶段,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报告指标覆盖率和国际化程度不高,与回应利益相关方要求和体现公司价值尚有一定差距。
1.约一半报告处于起步阶段。在541份报告中,约一半报告结构存在较大不足,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非常有限,难以发挥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的作用。
2.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仍存在欠缺。报告对于社会责任绩效披露相对比较重视,环境责任绩效披露相对较弱,经济责任绩效披露介乎其中。
3.报告指标覆盖率不高。企业普遍缺乏分层次(必须披露、应该披露和愿意披露三个层次)披露责任信息的考量,比较重视“应该披露”层次的信息,而相对忽视“必须披露”和“愿意披露”层次的信息。
4.报告的国际化程度不高。中英文双语报告的比率为2.2%,运用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GRI G3)的比率为7.8%,邀请第三方独立进行独立审验的比率为6.1%。
发现三:差异显著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无论在报告质量方面,还是在发布主体的构成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1.报告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一是报告质量与企业规模正相关,领袖型企业报告的质量相对较高;
二是中央企业报告的质量远高于所有报告的平均水平;
三是不同行业报告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采掘、金融保险和电力行业报告质量处于领先水平;
四是成长型企业、民营企业中有部分报告质量较高,但大多数报告的质量有待提高。
2.报告发布主体的构成存在巨大差异
一是东部地区发布了373份,占68.95%,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二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发布了377份,占报告总数70%以上;
三是制造企业发布了272份,约为其他所有行业发布报告的总和;
四是上市公司发布了465份,占85.9%,非上市公司发布的报告的数量仅占14.1%。
发现四: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潜力巨大,未来几年发布报告的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度增加、质量会显著提升,报告成为国际通行商业语言的趋势明显,价值将得到充分体现。
1.报告数量将持续增加。未来几年,随着企业对社会责任认识的深化,以及外部力量的推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会发布社会责任报告。
2.报告质量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企业自身经验的积累和优秀报告的示范,企业编制报告的能力将逐步增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整体质量将会不断提升,未来几年将涌现出更多高质量的社会责任报告。
3.报告价值将会得到充分体现。越来越多企业将会认识到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重要性,逐步认识到报告作为全球化中通行商业语言的巨大价值,将报告作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平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工具。
《WTO经济导刊》杂志社副社长、金蜜蜂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心主任殷格非表示,《报告研究》致力于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构建一个了解中国社会责任报告整体状况、学习和借鉴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优秀实践的专业平台;致力于发挥社会责任研究咨询机构的专业优势,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编制与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能力;致力于推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良好沟通,以实现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绩效的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