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特尔:与中国IT业成长共生

2009-01-11张墨宁王先知

WTO经济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英特尔

林 波 张墨宁 王先知

中国国粹艺术京剧中精致而柔美的花旦造型、在光芒下熠熠生辉的英特尔芯片,被左右分割,安排在同一个画面里。白色的字体“不同的艺术,同样的精彩”分置两边。

这是英特尔2009年首次推出的企业形象广告“英特尔,与你共创明天”中的一个平面广告,系列广告中,强烈的中国元素京剧、算盘、玉雕被嵌入其中。相关负责人道出其中意图:“英特尔不仅仅是一家在摩尔定律的指引下不断刷新CPU能效记录的公司,更是一个致力于与中国众多伙伴共同描摹明天、开创未来的探索者与合作者。”

这是英特尔第一次通过广告强调其在中国的企业战略,实际上,英特尔在中国24年发展历史,早已为这句话做了最好的注脚。早在上世纪90年代,英特尔在中国的全局构想就已经显现:时任英特尔全球总裁的安迪.格罗夫高瞻远瞩,定下了要培植中国IT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他认为,把中国仅仅看成销售中心而非长远市场显然不会带领英特尔走向成功,因此需要培植一个强有力的、本地化的IT产业和更兴旺的IT应用体系。

于是,在英特尔管理高层,“不断推动中国持续发展是英特尔在中国的一大战略目标”早已成为共识。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认为这才是“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s Right):15年前,他还是英特尔总部实习生的时候就已经熟知英特尔在中国所要造就的产业格局。对于英特尔在中国IT产业成长中的贡献,他更是毫不谦虚地用“功不可没”来形容:

“英特尔作为一家芯片企业,其地位相当于建筑模块供应商。英特尔初入中国时,当时整个中国的个人计算机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但是我们没有把视界局限于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放眼培植、哺育中国IT产业的成长,谋求构筑平台的共同成长壮大。一开始我们就采取一种开放性的合作模式,转让可以转让的技术,谋求更多的项目合作。从产品的联合开发到产品的共同设计,从市场的共同策划到开拓,英特尔在中间做了大量的支持和帮助工作,早年与联想的合作到整个产业全方位的合作都体现了这一点。今天,联想已经走向世界,而中国的IT产业发展已极具规模,目前,全球7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都是在中国最后加工,发往世界各地。”

扎根中国铸造可持续发展生态链

1985年,中国终于生产出自行研制的微机长城0520;

1985年,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已经成为能支持广大科研团队和新技术、新应用开发者的技术平台,并开始作为计算机通信的基础设施提供服务给更多其他领域的人们。

也就是在这一年,英特尔带着成熟、先进的技术进入了中国,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

经过了近十年的摸索期,用技术推动中国IT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和扩大,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链成为英特尔的具体战略。基于当时中国IT产业并不发达的现状,英特尔向产业界提出了“合作、共赢”理念,承诺将与信息和通信产业界的合作伙伴分享信息技术,合力构建良性产业价值链,助力培育国内厂商征战全球的核心竞争力。英特尔中国企业责任关系部总监杨钟仁曾参与到了当时对本地软件业的技术支持中,他回忆,当时英特尔的销售人员只有六七个,90%的员工从事帮助中国软件产业成长、技术转售、市场培训、市场分析、把国外更好的软件厂商引入中国的工作。英特尔借着中国信息技术升级革新的“东风”,在推动产业链成长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三连跳。

推动中国个人电脑的应用

1994年,英特尔在上海建立第一个架构实验室(IAL),旨在向本地软件开发商提供技术和营销等多方位支持,并使之与世界水准接轨。英特尔的芯片新版本在未发布之前,许多应用技术项目已开始在这里进行,取得的成果通过技术人员向中国的产品开发商推广。同时,定期为国内软件开发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培训,而且将英特尔最先进的机型提供给软件商作开发平台,针对技术开发方面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实验室还组织软件开发商与PC商进行捆绑销售的协议,将国内的软件商、硬件商和出版者联系起来,多方面开拓软件销售的渠道。

IAL与本地和国际软件厂商一起为中国电脑用户合作开发和提供消费、商业应用系统,同时将软件应用开发带到中国,推动了个人电脑、新兴平台,以及新用途和新用户的发展。1996年,英特尔与联想合作启动了“万元奔腾”计划,就在前一年,英特尔研发人员已经投身奔腾II,中国市场却还停留在286、386阶段,英特尔决定在中国找一家大厂商合作,虽然当时中国PC市场,国内品牌市场份额不足10%,但英特尔还是决心利用这个机会扶持国内厂商,与联想联手推出“万元奔腾”电脑,该计划为联想夺得了国内PC销售第一的历史佳绩,1997年销量达到45万台。而在此前一年,中国PC市场的总容量不过50万台/年,其中70%左右是外国品牌的天下,而所剩不足20万台PC的产销量分散在170余家中国本土厂家手中。在那个年代,中国PC市场的老大,绝对是外国品牌轮流坐庄:1993年是AST,1994年是康柏,1995年是IBM。“万元奔腾”彻底改变了中国PC产业的格局,联想借此迅速上升到中国市场主导地位。一颗奔腾的“芯” 自此成为流行语。

支持中国互联网发展

1998年,正值互联网在中国兴起阶段。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在北京成立,坐落在中关村核心地带的ICRC设有三大研究实验室,分别致力于通信技术、编程系统和应用研究三个方面。主要面向微处理器和平台架构,致力于探索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相关的前瞻性基础研究,旨在提高个人计算机易用性的应用研究,特别是互联网和输入技术,如语音识别等问题。此外,ICRC与国内几十所高校展开了合作,通过研究赞助、访问学者计划、学位论文赞助、课程开发、实习生计划等项目,培养了大量把握最新技术趋势,拥有丰富创新经验的外部人才。在2006年,ICRC还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更是成为我国国家人才培养系统的一部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研发的步伐因此而加大。

如今,ICRC已经升级为英特尔中国研究院(ILC),作为英特尔全球五大实验室之一,成为英特尔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成员。

促进中国无线技术的开发

英特尔核心研发的第三次跳跃则借助通信业在中国的急速发展。2000年,英特尔无线因特网技术开发中心在北京启动,其使命是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领域的领先硬件与软件开发商、电信运营商以及大学合作,促进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以推动中国无线通信产业链的发展。英特尔利用其设施,开发新一代手机技术和系统解答方案技术,同时利用北京的开发中心,向中国企业提供有关手机宽频带因特网的信息及服务开发环境,促进无线因特网技术的开发。

从电脑的应用到互联网的发展,再到无线技术的开发运用,在中国IT业技术革新的每一阶段,英特尔都以其不断创新的技术引领作为平台,推动产业链完成技术升级。“支持和推动中国 IT 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环境,以推进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戈峻的此番阐释即是英特尔助推中国IT产业链发展壮大的真正动力。

在扶持中国本土产业成长创新的同时,英特尔自身也在市场的大浪中,实现了自我超越。从微米到纳米制程,从4位到64位微处理器,从奔腾品牌到酷睿品牌,从硅技术、微架构到芯片与平台创新。技术的级越见证着英特尔和中国IT产业的共同成长。

在中国的24年间,从PC在世界范围内才刚起步,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叫PC,到现在庞大的产业群气候渐成,英特尔伴随着这一成长过程,其自身也由一家存储芯片商成长为半导体行业龙头和高科技行业的领航者。

猜你喜欢

英特尔
英特尔携手一汽集团,引领汽车行业全新变革
英特尔扩充FPGA可编程加速卡产品组合
英特尔宣布发售英特尔Stratix?誖10 TX FPGA
英特尔开源帮霍金“说话”软件
好平板有强芯 英特尔Bay Trail芯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