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内需,中国能走多快?

2009-01-11李仲周

WTO经济导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扩大内需内需出口

李仲周

对中国决策阶层来说,努力进行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是必要的。这首先是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有消费才能支撑新的增长。但内需的水平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绝不要夸大内需的潜力,重归内向型经济模式。

当前国际、国内舆论都在谈论中国经济需要急速转型,改出口导向型为依靠内需型的发展战略。中国的外向型经济改革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如鱼得水,三十年来创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奇迹,使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外向型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结构调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前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危机暴露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大国来说,发达国家市场显然不是无限大的。不失时宜提出结构调整是有必要的,也是明智的。不过,不管国内还是国际舆论都强调中国必须扩大内需,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这种提法似乎同世界经济全球化,各国相互依存度空前提高的现实存在矛盾,现在是相互依存,不是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单方面依赖。我们的国际竞争力处于上升时期,为何反倒要退却?中国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提高增加值,提高技术含量,知识含量。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结构调整是个较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还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国的GDP总量有可能赶上美国,但按人均计算顶多也就是三四千美元,比起美欧的两三万美元是微不足道的。所以中国的国内消费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有根本的改观。指望中国一家来救世界经济是不现实的。夸大中国国内的消费潜力最终可能会使国内国际舆论都大失所望,乃至对中国决策者产生敌意。把西方国家自己的政策失误都归咎于中国的出口过大。其实,中国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完全是遵循全球化发展规律的结果,并不是中国一家刻意制造出来的。中国的出口有一半以上都是为外国企业而生产,满足外国的消费者需求。这是在全球化下,产业链自然分工的结果,也是我国的外资政策非常开放的结果,外资来华投资已经带动了巨额的对华出口。外资在中国获取了丰厚利润,同时也带动了中国的出口,实现了双赢。如果中国改取不利于三资企业出口的政策,他们就会反过来批评中国投资环境恶化。中国加入世贸以来已创造了一个一万一千多亿美元的巨大进口市场,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经济的巨大贡献。

其实,中国早已意识到,调整结构,产业升级,扩大内需的必要性。但欧美工业发达国家指望人民币大幅升值,扩大中国内需,增加对华出口,消除贸易逆差其实只是一个幻觉。人民币升值解决不了他们的贸易失衡。过去两年人民币升值超过百分之二十,对他们的贸易逆差都没有明显效果。欧美经济本身存在结构问题没有解决。欧美等工业发达国家服务业占了他们GDP的70%以上,只保留了高端的制造业如高科技产品,但他们又不愿意向中国出口,怕中国学会了他们的技术,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进出口是紧密相连的,出口下降必然导致进口下降。这次金融危机使中国的进口比出口下降更快,这就是最好的例证。

内需的水平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

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扩大内需是题中应有之义。国民的收入应该与经济增长率同步。扩大内需可能要从实现同步增长入手。但说时容易做时难,经济转型必须循序渐进,从增加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为出发点。必须先解决好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教育和住房问题之后才能有效释放居民的购买力。这意味着国家要在这方面扩大投入。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一个研究报告《以消费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指出中国的消费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远低于发达国家,最近几年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下降了。报告认为,如果中国政府大刀阔斧改革,在2025年之前把消费提高到国内生产总值的50%,那会给世界增加每年19,000亿美元的消费市场。但报告又说,即使社保和医疗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在2025年之前也不会对国内消费产生特别明显的作用,因为社保和医保是政府消费,而不是私人消费。估且勿论报告数据的准确性,可以看出该研究机构深知转型并非易事。其实根本的解决在于城市化,达到农村人口仅占极小的比例(欧美的农村人口在5%左右)。我国有近八亿农业人口大部分都转入城市绝非朝夕便能成就之事。目前国家投入的四万亿元刺激经济只能保障眼前的经济增长,缓解失业的压力。同时也为中长期的可持续的增长准备更完善的基础设施。

对中国决策阶层来说,努力进行结构调整,扩大内需是必要的。这首先是为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人民的消费能力。有消费才能支撑新的增长。但内需的水平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绝不要夸大内需的潜力,重归内向型经济模式。所谓“以消费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只能是我国中长期的目标。即使解决了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住房问题,在较长的时间内中国的储蓄率还会高于发达国家,因为有积累才有发展,才能逐步解决广大农村实现城市化,大幅提高个人消费水平。要发展就仍然要靠国内、国际两种资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因此不可能完全与世界经济危机绝缘,只能随时保持多种选项,减少冲击。

前一段时间,全世界都在讨论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较为一致的观点是,美国所宣扬的市场经济原教旨主义,盲目迷信市场的自我调节,反对适当的政府监管,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这场辩论也让国内舆论产生一种错觉,以为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不再时髦了。中国还是要依靠国有企业,所以现在就有所谓的“国进民退”的辩论。商界学界都多有抱怨,扩内需方案的资金,民营企业享受不到,对扩大内需,创造就业未起到应有的作用。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经济规模大,各种经济成分应该同时发挥作用。但愿这场辩论不要强化国企垄断,把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治死。过去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就是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并不是市场经济的终结,而是一场周期性危机,周期总会过去,复苏还会到来。民营企业一定会“春江水暖鸭先知”,它们又会成为创造就业机会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国企、民企、外企平等竞争才会有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局面。

猜你喜欢

扩大内需内需出口
政策宽松边际加力 兼顾扩内需与产业升级
扩大内需居2023年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首
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解读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数据出口
数据—出口
数据 出口
浅析中国公款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内需
内需与外需的动态关系——来自中国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