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是否会改变全球化的方向
2009-01-11雷蒙
雷 蒙
11月18日晚,WTO散发了金融危机以来第四份暨年度贸易措施监督报告。报告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括了一年来全球贸易形势,第二部分为对未来形势的展望。在第一部分中,报告重申了前三份报告的基本判断,即金融危机以来,贸易限制措施虽有所增加,但并未形成高强度的贸易保护主义,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新内容。本文拟重点介绍一下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金融危机过后,世界和危机前是否会有所不同?具体说就是危机的影响到底只是周期性的,还是会使世界偏离全球化的轨道。报告总结了危机的五方面的影响。
第一,宏观经济。总体需求大幅下降,全球一年的消费额减少上万亿美元。出口导向型的发展中国家不得不转而依靠内需来支持增长。发达国家的经常项目赤字减少,全球失衡得到一定缓解。但其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有可能从此进入不稳定的周期。
第二,金融改革。金融业是本次危机的震源,世界已认识到金融监管改革的必要性。但需要注意的是改革要以非歧视的方式进行,即对国内银行和国外银行一视同仁。危机也启动了一个金融去杠杆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十分漫长。
第三,美元的地位。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元成为了国际货币。这有四点作为支撑:经济规模、金融市场深度、其他国家对其经济政策的信心以及用户青睐度。危机使美元在以上四方面都受到了削弱,只不过由于惯性的原因,美元不会立即失去其工具货币的地位。
第四,离岸外包。离岸外包已经越来越成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危机似乎不会改变这一大的趋势。但是,还是有一些因素可能成为反作用力。例如,能源价格升高会增加运输的成本,从而可能降低外包的动力。再者,如果政府采取大量保护主义措施,增加了贸易的成本,就会降低外包的利润。
第五,公众态度。社会调查显示,近年来公众对贸易总体上持积极的态度,但支持度却在逐渐下降。关于危机在这方面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但基本上可以断定,由于此次危机导致了更大的经济不确定性,因此会恶化公众对全球化的态度。
最后,报告没有对全球化的走向做出明确的判断,但却就政府如何避免全球化的后退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一,设计有序的经济刺激计划退出战略,改善金融监管,并确保使外国资本、产品和服务享受公平的竞争环境。
第二,增加“促贸援助”,帮助贫穷国家融入国际贸易体系。
第三,加大社会投入,以抵消不断恶化的失业问题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四,尽快取消临时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扭曲性政府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