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的危机及出路

2009-01-11范建华

探索与争鸣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诗意文学精神

内容摘要 今天的文学教育,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理念危机,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回到文学教育本身,更新和重建文学教育理念。

关 键 词 文学教育 理念危机 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

作 者 范建华,南通大学文学院讲师。(江苏南通:226019)

最近几年,关于大、中、小学文学教育的话题备受瞩目,各种媒体对于语文教材改革的报道几乎不绝于耳。与目前各类语文教材改革大张旗鼓地进行相伴随,关于文学教育价值理念危机的探讨也日益增多。其实早在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就在“世纪观察·忧思中国语文教育”栏目发表了邹静之、王丽、薛毅主要针对中小学语文教育进行批评的文章,曾在全国范围内引起较大反响。10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除了语文课本的篇目有所调整,教学、考试方式不但没有向文学情味有所倾斜,反而更显得烦琐无趣。[1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文学教育,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理念危机中,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本文试图对近10年学界对文学教育的讨论做一些梳理。

一、文学教育的危机。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文学消费思潮的盛行、审美取向的泛化以及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凸显,今天的文学教育正受到大众文化、文学世俗化和庸俗化以及阅读图像化的外部冲击。就文学教育内部而言,审美特性异化为科学认知、价值理性异化为工具理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文学教育的危机。

1.文学教育的审美化异化为知识化、科技化。杨朴把文学教育的危机归结为文学教育的非文学化:知识化、肢解化、保守化,文学教育缺少文学的灵魂,缺少文学欣赏的方法,缺少审美能力的培养。[2 ]黄耀红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这种科学认知表现为分析代替了审美;根据大纲的规定,文学教育实施着起始、阅读和分析、结束、复习的模式。所谓分析,就是通过作品的艺术形象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再回头分析表达思想内容的艺术特点。与分析模式相适应的,则是对于文学知识与文学史知识的重视。[3 ]

秦春认为,今天的文学教育实行的是一种肢解式的文学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就在于,在文学教育中我们已经触摸不到文学世界里动人的场景和感人泪下的景象,最终只能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简单、狭窄、教条、刻板,人也变得越来越冷漠、狭隘、无情、自私。[4 ]这种可怕的文学教育技术化、知识化倾向不仅在中小学愈演愈烈,即便在高校,大学里的文学教育随着学院化和体制化过程的日益加剧,也越来越有走向“知识论”和“制度化”的倾向。今天高校里文学专业的学生熟记文学史知识而对作家作品的具体内容却无人问津,这正是陈思和指出的应该警惕的文学教育形态:为了强调文学的有效性,把文学片面地当作一种知识体系去灌输,把本来很有趣很动人的文学课讲得枯燥无味、面目可憎。[5 ]文学教育审美化异化为科学化和知识化教育,究其原因,王珂琦认为,一方面要归因于信息化、生产化、实用化的后现代文化语境;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的文学教育没有因时而变,使得当下的文学教育与现实语境严重脱节。[6 ]

2.文学教育非功利化异化为功利化、工具化。在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导引下,今天文学教育的功能已被异化,几乎沦落为道德观念的灌输和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手段,文学真正的教育作用却被遮蔽。

文学教育的本体是文学,文学具有本身的特征,具有自身的情感性特征、形象性特征以及精神品格,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秦春认为,在文学教育实施过程中,文学教育忽视了文学的自身品行,文学教育不是“文学”的教育,而是一种将文学作为某种“手段”的教育,文学教育作用的发生不是来自文学本身,而是根据外在意志强加到文学上来。最为典型的就是将文学作为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伦理思想教育以及作为认识的工具,是将外在的目标强加到文学上来,使文学肩负起另一种教育目标,最终使文学教育价值的丧失,文学教育的文学本体异化为一种手段和载体。[7 ]陈思和指出,今天的文学教育千方百计把文学与社会生计、就业等实用性的内容结合起来,把文学庸俗化,其结果非但培养不好文学人才,反而缘木而求鱼,离文学的本来意义也相去渐远。[8 ]佟舒眉更是一针见血指出,语文教育正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逐渐远离它的灵魂——人文精神。僵死的训练记忆代替了心灵世界的感悟,刻板、单一的逻辑分析代替了生动的形象感染,枯燥、贫乏的政治说教代替了丰富的哲理探求。这样的语文教育把我们与文学的联系隔开了。它使受教育者的心灵变得越来越简单、狭窄、教条、刻板,越来越冷漠、狭隘、荒凉。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彻底远离文学,文学教育的价值就会荡然无存。[9 ]

二、重建我们的文学教育理念。如何重建我们的文学教育理念?王晓明认为他心目中的好的文学教育,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一、文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奇思妙想,特别是那种具像性很强的、无拘无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这是文学教育最基本的精神素质。二、要能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感受诗意的能力,这种诗意,通常是与人生的“善”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审美是所有人间善意的最强大的心理支撑。三、文字的表达能力。这种表达能力,不是现在流行教育偏重的那种应用性很强的表达能力(例如写一个说明文之类),而是文学写作所特有的那种创造性的潜质。[10 ]无独有偶,另一位学者钱理群也认为,所谓“文学教育”重心有三:一是“心灵”,二是“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三是“美感”。 [11 ]

1.加强文学教育对象的审美能力培养。文学的基本属性是审美属性,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文学教育中的审美和鉴赏活动,在审美鉴赏中是无关功利的,是超越现实的。文学教育作用的生成离不开对文学的审美阅读,而审美是一种超功利的文学欣赏活动,它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实利,而是一种精神享受。陈思和认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在中学里主要是通过文学教育来体现的),是关涉人之为人的理念的灌输和教育,它并不教给学生具体的谋生技能,但它使接受教育者视野更加开放,心理更加健全,感情更加丰富,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清晰。他把这样的一种教育称之为母亲式的教育,它是更为根本性的教育。[12 ]陈思和认为,文学教育要以审美精神、艺术感性为核心。对于文学教育来说,不管是专业课程还是公共课程,提高对象的审美能力总是最重要的目的,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讨论文学教育,首先要弄明白文学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进而营造整个民族的审美精神。[13 ]

2.提倡文学教育的诗意启蒙。今天,“五四”以来形成的现代性启蒙精神已经遭遇解构的危机。重建文学教育的理念,显然也包括启蒙精神的回归。重新启蒙,已非常迫切。在文学教育中,审美与启蒙的矛盾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审美与启蒙在本原意义上是统一的。审美是一种与现实的超功利或非功利关系,目的是使人获得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启蒙就是破除蒙昧,解放人性,把人从功利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尽管两者实现的途径不同,审美主要是通过感性直观实现超功利,启蒙主要是通过理性启迪实现超功利,但它们都指向人的解放和意义的获得。理想的文学教育应该是启蒙与审美的统一。王珂琦认为,文学如何摆脱“零余者”的命运,在道德沦丧人性堕落的俗世面前重振人文精神的终极关怀,应该是新世纪文学教育的重中之重。[14 ]

王一川提出了文学教育的诗意启蒙的路径。他认为,重新唤回诗意启蒙的幽灵,意味着这样几个东西的复归:一是回到纸媒,即重塑以纸质媒介为核心的汉语媒介的权威。二是细读文本,以严肃的姿态去冷静而细致地阅读汉语小说或汉译小说文本,从语词缝隙里解读其可能的丰富意义。三是激发感兴,即当个体的生存境遇同文本的世界在某个节点上实现视界融合,那么人生的意义就可能在这阅读的瞬间生成。四是品味余兴,即反复地品评和体味文本中蕴藉的深长的余意绵绵的感兴。重新召唤诗意启蒙,不是要否定现在而回到过去,而只是要在承认现在的合理性的前提下去救治现在的症候,以便使现在重新成为具有健康机体的现在。而在此过程中,文学教育所担负的使命绝不仅仅是知识传承或信息传播,而且更是意味着新的生存情境中人生原初意义的生成与符号化塑形。[15 ]对于文学教育来说,诗意启蒙显然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3.直面人类的精神家园。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表征,它以一种超越现实制约、突破世俗归置的精神品性,并以一种审美的精神情怀,追求人的终极情怀,探求人的本真生存状态,同时也指引着人生的现实态度,勾画人类生存诗意图景。陈明华认为,从作家体验的特质看,文学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一种独特的感受,体验一种诗意的情感,转化一种深邃的意理,最终形成丰富的精神世界。只有把文学教育变成领受诗意情感的过程,变成叩问生命价值的精神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精神舞台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文学教育。[16 ]

文学教育的真正有效实施,正如秦春所说,就是要回到文学教育“本身”,回到文学文本的阅读上来,引导人们走进文学的言语世界,以摆脱理性、概念的限制,跨越对世界的一维理解,进入文学的精神空间和意义世界,使文学接受者敞开自身,超越边界,与古人、与他者、与自然、与社会、与作者进行对话,形成心灵的交流与撞击,情感的沟通与共鸣,同时在文学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中反观人类自身的本质力量和命运,在精神相遇中发现自我并超越自我,从而拓展自身的精神空间,丰富内心体验,找到情感家园和精神支撑,以对抗我们时代的平庸和堕落,从而抛却表面的物欲和庸俗的享乐,找到人生的支点。[17 ]

正如钱理群所说,在这个消费主义、功利主义的时代,最容易形成人的精神的危机,年轻一代心灵的缺失(空洞化,虚无化),美感的缺失,语言、文化的感悟力的缺失,所反映的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危机。[18 ]今天的文学教育危机,正是民族精神危机的某种投射。疗治这种精神危机,不仅有待于外部教育环境的改善,克服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文学阅读图像化对文学教育的冲击,更要在教育体制方面作出根本性改革,还文学教育以本来的面目。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学教育不仅仅是审美教育,也不仅仅是思想教育,更不仅仅是语言教育,在文学教育中,审美、思想、语言三者是紧紧融为一体的。审美是核心,思想教育和语言教育围绕审美展开。今天的文学教育应该是一种诗意启蒙,即审美与启蒙的统一。

参考文献:

[1]施战军. 新世纪中国文学生态与文学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5).

[2]杨朴. 欲望时代的文学教育.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3]黄耀红. 百年中小学文学教育史论.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7][17]秦春. 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 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6][14]王珂琦. “文学边缘化”与文学教育.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5][8][13]陈思和. 文学教育窥探两题.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7(2).

[9]佟舒眉、张颉、方卿. 文学教育与人文精神的重建.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5).

[10]王晓明、杨扬. 今日中国的文学教育. 文学报, 2003.9.25.

[11][18]钱理群. 重心是文学教育. 南方周末,2007.5.24.

[12]陈思和. 为什么要对青少年进行文学教育. 当代作家评论,2006 (5).

[15]王一川. 重新召唤诗意启蒙———电子媒介主导年代的文学教育. 当代文坛,2007(3).

[16]陈明华. 文学教育:一种价值的叩问.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编辑 南 木

猜你喜欢

诗意文学精神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虫子的诗意奇旅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永恒
冬日浪漫
拿出精神
文学小说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