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失业的潜在风险和对策
2009-01-11蒋逸民
内容摘要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成为我国就业压力最大的人群。政策制定者要高度关注大学生的失业问题,未雨绸缪,防范由此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虽然保持经济增长很重要,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就业水平,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政策要更多地向就业倾斜。
关 键 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失业 潜在风险 对策
作者蒋逸民,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员、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上海:200241)
目前我国就业压力较大的人群主要是大学生、农民工和城镇工人这三个群体,其中又以连年扩招背景下的大学毕业生群体最为突出。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几乎每年都面临就业的“严峻”形势。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其绝不仅仅是重复过去十年的老问题,而是一个新的棘手问题。
大学生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工作意愿、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工作或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它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两种类型。前者是指在现有的工资条件下不愿意参加工作者,而后者是指愿意接受现有的工资条件仍然找不到工作者。大学生失业也叫“知识失业”,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劳动者失业,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界定,“知识失业”是指受过一定教育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从事需要较少专业培训或技术含量的工作。大学生失业是社会资源的一种极大浪费,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 大学生失业率远高于成年人。从全球范围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青年失业人数节节攀升。2008年10月“国际劳工组织”在《全球青年就业趋势》①报告中指出,在全球失业人口中,青年失业者占了近一半,为40.2%,而青年仅仅占总适龄劳动人口的25.0%。2007年全球青年失业率为11.9%,而同期全球成人失业率为4.2%,青年失业率大约是成人的3倍。从国内来看,《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②指出,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升至9.4%。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最新统计资料,今年我国1—8月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截止到7月1日,大学生的就业率是68%。这意味着,有32%大学生没有找到工作,这一数字要比登记失业率高出近8倍!
2.大学毕业生超过新增就业岗位的半数。按照今年我国GDP增长8%的目标来计算,2009年能消化900万的就业人口。2009年高校毕业生为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加上历史积压的未就业大学生100—150万,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在710—760万左右,减去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在650万以上。《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显示,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公共部门对大学生的新增需求越来越少,大学生求职成功的机会相对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由过去的90%跌落到65%左右。教育部今年多次要求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全力确保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实现70%的目标。
3.大学生失业的非均衡性。根据《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热门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相反,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相对较高。一般而言,毕业生所学专业的专门化程度越高,与国民经济的行业和职业相关性越强,薪水越高。目前大学生就业率低的专业主要集中在艺术和生命科学领域,即美术、音乐、医学、生物和农学等。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大学生中弱势群体的失业率远高于大学生平均失业水平,这些弱势群体包括女大学生、少数民族大学生、残疾人大学生和贫困大学生等。大学生失业还表现为区域不平衡,中西部大学生失业普遍高于东部沿海地区。
4.大学生失业催生了“啃老族”和“校漂族”。“啃老族”是指尚未就业,靠父母养活的年轻人;“校漂族”是指毕业后仍然呆在学校,既无工作又没有继续深造的毕业生。《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发现:有2.2%的大学毕业生沦为“啃老族”。根据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10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所做的调查,重点高校的“校漂族”约占毕业生5%,普通高校的“校漂族”约占10%。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10万,以此数字推算,加上前几年还继续“漂”在学校的人,今年的“校漂族”估计有几十万人。
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
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原因错综复杂,概括起来有以下六个方面:
1.从宏观经济形势来看,就业岗位明显减少。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外部需求急剧下降,企业订单萎缩,不少行业产能下降,企业利润下滑,一些行业和企业出现了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下降,出现就业岗位流失。在这样的宏观就业环境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2.从供给上来看,大学持续扩招加大了就业压力。我国从1999年起开始高校扩招,大学生人数连年激增,从2000年的107万猛增到2009年的611万人。据《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③ 估计,2008年大学生毕业生为559万人,但实际就业率不到70%,有100多万人不能就业,这对2009 年大学生就业形成了极大的空间挤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本来就给就业带来很大压力,大学过度扩招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压力。由于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在劳动力市场上短期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大学生失业愈发突出,表现为高于平均的失业率水平。
3.从需求来看,我国产业吸收劳动力能力呈下降趋势。我国目前还处于重化工业阶段,资本密度大,技术更新快,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呈下降趋势。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但就业弹性却呈下降之势。有资料表明:“六五”期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为0.308,“八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为0.103,“九五”期间稍有上升,“十五”期间又降至0.1左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在“八五”期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增加就业岗位两万个,而“十一五”期间,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仅增加就业岗位一万个。可见,经济快速增长并没有带来就业的同步增加,相反,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却在下降。
4.高等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经过多年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我国大学的办学理念、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职业指导有了一定的改观,但是毋庸讳言,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旧格局,大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用人单位的期望和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产生较大的影响。目前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专业设置没有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职业指导工作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5.大学毕业生有过高的就业期待。一方面,不少毕业生出于种种原因,自身素质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一方面,多数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存在误区,对自己缺乏全面的认识,对就业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调查表明,不少大学毕业生热衷于填报行政和事业单位,而不太愿意去非公企业就业。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毕业生只愿留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对到西部地区、基层单位和农村就业不感兴趣。他们首选收入高和环境好的工作,存在“一步到位,终生不变”的观念,把初次择业看得过重,存在不切实际的就业期待。
6.大学生社会流动的体制性制约。当前我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经济转型期,许多制度还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比如,现行劳动人事制度上的城乡分割,使劳动力社会流动的成本极高。城镇劳动力享有社会保障,而农村劳动力的社会保障今年才刚刚建立,保障的范围和力度与城市有较大的差距。如果大学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就意味着放弃了优厚的城镇社会保障福利。于是,不少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里待业,也不愿回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就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着严重的体制性障碍。
大学生失业的潜在社会风险
大学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世上价值最大的财富。大学生可能经验不足,但他们有新思路或新见解,可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活力和创造力,漠视大学生的潜能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今明两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尽管其严重性现在还无法量化,但是应该未雨绸缪,防范大学生失业可能带来的潜在社会风险。
1.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失业威胁社会稳定。从历史来看,除了外族入侵,我国社会动荡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导致了农民失去土地,他们在无业可就的情况下成为流民,从而引发社会动荡。从国外来看,青年失业特别是“知识失业”,是社会不稳定的突出因素。2005年秋“巴黎骚乱”及2006年春法国罢课、罢工风潮,其主要原因就是当时法国平均失业率在10%以上,年轻人平均失业率高达23%,不仅移民青年难就业,精英青年也很难找到工作。2008年底的“希腊骚乱”,同样是由失业问题引发的,希腊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达21%,高出平均失业率近3倍。今年1月29日法国爆发的百万人的全国大罢工,还是因为法国失业率比前年同期上升近10%。
2. 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失业威胁家庭稳定。家庭是社会细胞、社会管理的基本单位。家庭需求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收入,大学生无收入会造成家庭总收入的下降和社会总需求的降低。大学生失业后被迫在经济上依靠父母,客观上会减少家庭的消费和投资,使家庭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家庭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损害。失业还会影响到家庭之外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失业后会在同学或同事面前失去面子和自尊,可能被同学或同事看轻。研究发现,高失业率常常与吸毒、高犯罪率、高离婚率联系在一起。应该看到,无所事事的大学生不但不能补偿社会和家庭的教育投资,反而会消耗大量的社会福利或资源。大学生的无收入也会减少家庭的投资和消费,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教育投资。在这样情况下,政府要拿出更多的钱用于社区社会工作、预防吸毒和犯罪矫正等,这些都是对经济发展的反向拉动。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就业困难,家庭早先付出的巨额教育投资就得不到补偿,贫困家庭或贫困人口会变得越来越多,这些必然加大社会管理或社会治理的难度。
3. 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失业会加重心理打击,诱发情绪宣泄。青年人精力旺盛,体能好,个人负担较轻,没有家庭责任等顾虑,但长期失业会造成他们心理情绪不稳定,滋生心理挫败感和失望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抚慰和排解,有时会以激烈的方式宣泄出来,从而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更为重要的是,失业使大学生走上社会但又不属于任何社会组织,处于无人“看管”的漂泊状态,缺乏心理归属感,这种落寞的心态累积起来,会滋生失落、孤零、焦虑和颓废等消极情绪,进一步加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如果缺乏有效的情绪管理机制,就会挫伤他们的就业自信心,产生无力感、无用感和懒散感,形成社会排斥。在金融危机下,各种压力会加剧精神浮躁,使人变得暴躁和愤怒。2008年底的“希腊骚乱”,就可以看成是感染“危机综合症”的大学生对现状不满的一种宣泄。心理危机不同于经济危机,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危害性却远比想象得严重。
4. 从社会行为的角度来看,无所事事会诱发大学生的偏差行为。如果一个人很早就经历了失业的打击, 往往会永久地降低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并产生持续终身的不当劳动行为模式。大学生失业后,自由时间增多了,时间节奏的变化会改变他们的日常行为模式选择。有些人会保持原有的行为方式和生活节奏,继续寻找再就业机会,有些人则可能因失业而借酒浇愁、吸毒或沉溺于赌博,自怨自艾、自我放逐、自暴自弃。家庭成员之间的态度和行为也会相互影响,家庭成员的包容和支持,如鼓励接受心理咨询或参加职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会舒缓失业者压力,避免偏激行为,而家庭成员的讥讽或责难则会诱发失业者的偏差行为。家庭中的偏差行为以家庭暴力最为常见,大学生失业还会无形之中大大增加家庭暴力的可能性。而家庭暴力事件的频发又会强化家庭成员的反社会倾向,甚至诱发社会犯罪事件的发生。
改善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政策建议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国家已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的措施,力图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来增加就业机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就业群体,还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政策措施来进一步改善他们的就业状况。
1. 改善大学生的供给,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匹配。(1)控制大学生劳动力供给量。教育主管部门应停止大学生扩招或减少扩招人数。扩招不仅会增加毕业生的总供给量,而且会降低毕业生培养的质量,进一步加剧就业难问题。教育主管部门可以考虑适当延长大学本科生的教育年限,以延缓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比如从明年开始,可以扩大双学士学位的规模并增加招生人数。加快发展本科双学位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墨尔本大学通过提供环境与自然资源管理、法律等双学位课程,来提高本科生跨学科和超学科研究的能力。大力发展本科双学位,既可以延缓就业压力,又可以发展大学生跨学科研究能力,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2)提高大学生劳动力的供给质量。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政府买单等方法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由政府部门牵头,安排大学毕业生在有关政府机构、合适的企事业单位见习半年或更多时间。同时,加强大学生的职业教育,为缺乏就业技能的大学生提供培训,为贫困大学生创造更多的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此外,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辅导,提供心灵抚慰,及时疏导非理性情绪,化解情绪困扰,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
2.增加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1)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扶持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高端产业的发展。我国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低,难以吸引高素质大学生。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金融业、房地产业、咨询服务、信息业等可以提供大量的高端就业岗位,吸纳大量大学生就业。(2)运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促进就业增长。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直接购买公共工程建设方面的支出,刺激钢铁、水泥、机械、电子电器、建筑开发等行业的发展,增加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包括降低利息率、扩大信贷规模,降低企业投资成本,从而吸引企业扩大投资规模和生产规模,带动就业岗位增加。
3. 消除大学生就业的体制性障碍。城乡二元结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户籍流动有助于淡化大学生的一次性就业观念,缓解大学生滞留大城市求职的状况,并为农村和西部不发达地区带来急需的人力资源。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可考虑取消大学生户籍政策的壁垒,允许大学毕业生在待业、择业、就业过程中,其户口和人事档案可以在各地、各城市之间自由流动。
4. 高校要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我国需要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但也不能把所有大学都办成研究型大学,部属大学和地方高校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分工。要改变高校的培养目标,加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传统的专业设置过分强调知识性追求和学理性教育,应用性和适应性教育重视不够。要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根据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来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使其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要把毕业就业率作为高校专业和课程调整的重要依据。
5. 政府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1)由政府出资或政府买单,在教育、文化、环境、社会救助、家庭、社区、卫生等领域新增工作岗位,专门招聘失业大学生就业,其报酬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水平。(2)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民营企业招收大学毕业生,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等社会力量在吸纳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3)国家向大学生提供贷款,在技术、市场信息和服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4)采取灵活的就业方式,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还可采取给企业以补贴的办法,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实行灵活就业。灵活就业有三种形式:一是非全日制就业,将全日制劳动者的工作分摊给两个非全日制劳动者;二是临时就业,如短期就业、季节就业、传呼就业等;三是派遣就业,如雇佣型派遣就业和登记型派遣就业等。
总之,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大学生就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主体意识和社会批判意识较强,如果让“毕业即失业”和“知识不能改变命运”持续下去,就会在无形中集聚巨大的社会冲击力。另一方面,如果大学生失业人数持续增加,社会舆论的压力就会达到临界点,质疑现行就业政策的适当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虽然保持经济增长很重要,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就业水平,但是在当前严峻的形势下,社会经济政策要更多地向就业倾斜。
注释:
① 相关数据参见Global Empoyment Trends for Youth, Inter-national Labor Office,Geneva,2008。
② 相关数据参见汝信、陆学艺、李培林.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③ 相关数据参见陈佳贵.2009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编辑阮子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