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总想着去海外收购

2009-01-09

环球时报 2009-01-09
关键词:竞购中海油油价

马毅颖

2008年底的数据表明,“中国海外收购不成功率达70%、交学费2000多亿人民币”,这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数据与是否到海外“抄底”的讨论同步出现。

有些中国企业的经理人在谈论目标项目时,常常会借题抒发自己的远大梦想,然而资本的现实却无不显现着金融、资源、战争之间的诡异与残酷。在当下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风云诡谲之际,姑且不论能否抄到“底”?而是要问一句:为什么要把钱扔进我们并不熟悉的“海”里?

笔者曾见证了中海油竞购优尼科的过程,并据此写了一本《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当油价一路飙升之际,不少人都为这起收购案未能成功感到遗憾。而当国际油价跌破40美元/桶时,又有人向笔者表示,现在是否应该为收购失败庆幸呢?就这个问题,笔者在2008年底与中海油股份公司总裁周守讨论过。他毫不怀疑“假如那次收购成功,我们现在已经赚钱了”。因为当时国际油价还不到50美元一桶,而尤尼科显形与隐形资产的平均收购成本低于20美元一桶。令笔者感兴趣的是,从“遗憾”到“庆幸”这种心态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一种不成熟的投机心理,而国际油价犹如“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也反映出海外并购的风险之大。若以这种投机心理去海外“抄底”,无疑是极其危险的。

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国的机会在于有可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制度建设;而中国企业最要紧的是反思美式透支未来、借贷投资的经营理念,抑制以规模扩张为偏好的投资冲动,着眼于国内市场的主业建设与开发,特别应该重视和解决既往经济运行与金融资本市场的顽疾与结构性问题,认真总结那些受到公众关注的中国公司海外收购案例中暴露出的涉及内部治理与管控的种种核心问题,有效推进企业内部结构调整与重组。

如果说16年前中国公司海外上市是“走出去”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改制的目的大于融资”,那么在2005年中国股市跌破千点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感受“贱卖”和“宁与外戚”的指责。随着2006年牛市的到来,海外上市的骨干企业踏上了回归之路,但是扭曲的资本市场与“内、外戚”的上下其手,让这些海外上市公司受到更多指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全球股市一片暴跌,客观上阻止了这种畸形回归的进程,但却为中国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自赎”机会。客观地说,那些质地良好的中国公司自打海外上市以来,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乃至并购重组市场,都让国际炒家赚得盆满钵满。这些公司股票的升值潜力远远大于市场标价,这也是当年中海油为什么宁愿以巨额全现金竞购尤尼科的原因之一。

笔者最近注意到,日本上市公司正踊跃回购股票。尽管日本公司素有囤积投资者现金的名声,但股市暴跌已推动它们踊跃回购自身股份,数量接近历史纪录。美国也有基金要求公司进行股份回购。可能有些经理人出于维持股价的动机而进行股票回购,但是这种在股市崩溃之际的自救与自赎,对于质地良好的上市公司而言无疑是一种危中之机,相比斥巨资去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海外资产,其安全系数不知好过多少倍。试想那种海外并购中不足1个月的“尽职调查”果真尽职,怎么会有那么多知名公司上当受骗?金融海啸已经到来的时候,怎么还会有中国公司被来自华尔街的并购顾问紧锣密鼓忽悠地中了圈套?在全球性经济危机蔓延之际,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回购自己,除了抓住机会,规避风险,还显示出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和资本市场技巧的成熟。

总之,中国公司应逆向思维,慎言与国际“接轨”,慎闯海外并购的“炼狱之门”,修好自家“跑道”,等待与捕捉未来的时机。▲(作者是企业公共关系高级顾问。)

猜你喜欢

竞购中海油油价
油价这么低,“三桶油”还好吗?
油价低潮的三大教训
和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