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

2009-01-08张优群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分析

张优群

摘要: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在目前的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本文首先阐述了视知觉的涵义及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内涵,同时从视知觉角度来分析了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视知觉角度 分析 现代公共空间艺术 材料语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一、引言

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称为公共空间,而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是以人为价值核心,以城市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设施为对象,运用综合的媒介形式为载体的艺术行为。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尤其以公共雕塑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它能够美化城市环境、凝练地域文化、“补白”公共区域,常年不间断地与市民交流,不断地合成城市精神,无声地传播城市文化和特色地标。城市雕塑还通过刊载自己的图片、报纸、网络等媒介,形象地传播城市的现在和历史信息,不断地重复宣扬城市的理念。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在目前的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

二、视知觉的涵义

视知觉是更进一步的从眼球接收器官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包含视觉刺激撷取、组织视觉信息,最后做出适当的反应。因此,视知觉包含了视觉接收的基本要素,也包含了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单来说,看见了、察觉到了光和物体的存在,是与视觉接收好不好有关;但了解看到的东西是什么、有没有意

义、大脑怎么做解释,是属于较高层的视觉认知的部分。

三、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内涵

从广义上讲,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是以兼容性为基本内核.在现代人文精神支持下的艺术语言的集合体。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概念包含两个范畴。一是社会层面,公共艺术所存在的社会背景受到来自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要素的影响,社会的背景特征影响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概念的形成。伴随着时间的发展,其概念包含了来自不同地域和历史时期的宗教、政治、计会、审美、艺术、环城生态多方向的内容。另一方面,从具体的物化形态的角度来看,现代公共空间艺术涵盖了一切置于开放空间中的带有公共特性的、以社会字体力服务对象的艺术形式与艺术活动,传统认知的壁画、雕塑、建筑、工艺品、水景、城市景观、建筑装饰物以及外放性的艺术活动、造型艺术、摄影艺术,乃至影视制作,都属于公共艺术的具体物化形态。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以被视作是一个社会文化的概念,它主要是指 20世纪50外代以来出现的一系列艺术社会化现象。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很重要的一个节点是公共性,它可以把各方面的参与者都结合在一起。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公共”特质,是相对传统艺术的文化观点而言的。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公共空间是一种人文关怀。公共空间的内在本质是人,例如它必须以人的体量为基础,以促进人的交流为目的。现在有些城市的街道和广场尺度巨大,空空荡荡,人站在那里感到自卑,渺小,那就是否定人性的。公共空间还有政制意味。天安门广场也好,厦门的会堂也好,中轴线,对称,高度的秩序感,体现了权威。还有另一种公共空间,例如码头,公园,停车站,自由杂乱,生机勃勃。显现,这些公共空间都有其内在的、精神上与视觉上的性格指向。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就是要在这种公共的区域中形成体现这种性格指向的视觉焦点,或是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约定因素的精神性产品。虽然公共艺术品是经由艺术家之手完成,但它首先必须得到这一公共区域的精神认同。人对地域的认知、社会文化的表达、实质空间中的造型结构、材质与环境的互动、人文活动及心理情感因素,均应视为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涵义。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作为一种公众场合中文化艺术的传播媒介,体现看公共领域的精神属性,从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

“运用适当的技巧去处理适当的材料,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需要,并获得纯真和美的效果”。这是丹麦现代设计运动先驱者克林的重要设计原则。当前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就是强调材料的质感和光影效果的运用新材料的发展赋予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丰富的物质基础,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质地特征,就可获得千变万化、不同风格的艺术效果。

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材料不仅影响艺术造型的强度,加工工艺和方法,同时还影响和制约着公共艺术设计构思,决定公共艺术的形态、色彩肌理。此外,材料的视觉功能和触觉功能还决定了观赏者的心理效应。材料处理得当,才能顺利地把公共艺术品所表达的意境呈现出来,因此,掌握材料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方法是营造优质公共艺术的重要环节。材料按照物理化学属性来分,可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不同类型材料所组成的复合材料。从用途来分,又分为电子材料、航空航天材料、核材料、建筑材料、能源材料、生物材料等。更常见的两种分类方法则是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

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通常要使用到的材料包括木材、石料、金属材料等。木材是比较容易加工的材料,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使用比较广泛,不同的木料有着不同的特点,例如红木,材质坚硬,不易加工,不易干燥,握钉力强,胶结、油漆性能好。水曲柳:材质略硬,花纹美丽,耐腐、耐水性能好,易加工,韧性大,胶结油漆,着色性能好,具有良好的装饰性能。椴木:材质较软,有油脂,耐磨、耐腐蚀,不易开裂,木纹细,易加工,韧性强。适用范围比较广,可用来制作木线、细木工板、木制工艺品等装饰材料。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运用木料能够给人以亲切、舒适、自然的心理感受。石材具有耐腐蚀,美观大方、品味十足,能够给人沉重冰冷感,能够让人产生隔膜感,同时石材的选质选择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石材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使用的也比较广泛。金属材料属于人工材料,现代,种类繁多的金属材料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金属材料呈现的金属色彩,能够给人阳光、积极向上的材料语言,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新宠儿。

材料在在现代公共空间艺术中运用,要符合审美的要求。材料的选择搭配必须满足装饰美化的要求,符合人们的审美情趣。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恰当地选择匹配、材料的质感、线型和色彩。在质感选择上要注意:以公共雕塑来说,雕塑是以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粘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西方雕塑中的石质材料多选用石灰岩、花岗岩等硬度极高的石材,而在中国见到最多的是玉石雕刻,从这样两种不同材料上所具备的语言性上来分析,不难发现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上的差异性。玉石本身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俗话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就是说明的这样一种观念,在中国多用该种材料则充分的反映了中国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玉石是一种矿物质,在人的开采和加工之后成为了精美的艺术品,长期与某一人相配,则会渐渐融入该人的气质、品位,与该人合为一体,成为他的身体的一部分。

在中国比较常见的艺术品中还有一种为陶器,陶器也是在制作者长期的制作中形成的,在中国有一种说法“陶冶情操”就是说的这样一种道理。值得一提的是,在陶器中多反映的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些素材,但是中国古代冶炼的青铜器则多反映一些神兽之类的题材,如夔龙纹,饕餮纹等。这一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艺术家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不同材料在语言上的差异,如:青铜表现神兽这种人类似乎无法颠覆的力量,充分利用了青铜材料的语言性。同样,在表现生活的主题中,陶这种使人感到亲切、温暖的材料则充分发挥了陶的语言特质。

经过总结,对于材料语言的运用可以概括为:高材精用,中材广用,低材高用。高材即高档材料,不宜过多使用,用多了反而显不出高级的特点来,而且造价也高,不符合国家基本建设的有关精神。中材即中档材料,价格不是很贵,也具有现代材料的质感,可大面积使用,以体现时代感。低材是被人忽视的一些看起来比较落后的材料,如传统的园亭饰面材料玻璃瓦、竹藤及古老的红土砖块、铁、木、石等,但是低材料运用得当也可达到高雅的境界。

五、结语

材料是现代公共空间艺术实现的物质基础,同时也能激发设计思路。从视知觉角度分析现代公共空间艺术的材料语言,这是一个研究的新趋势,很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这是一个很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军利.公共艺术的材料语言表达.美与时代.2009(2).

[2]陈希文.公共艺术应体现自然的、和谐的环境整体性.美术大观.2009(2).

[3]石琇.设计符号学在公共艺术中的运用研究.艺术与设计.2009(1).

[4]钟远波.公共艺术的概念形成与历史沿革.艺术评论.2009(7).

[5]马小勇.公共艺术的多维发展.艺术评论.2009(7).

猜你喜欢

分析
禽大肠杆菌病的分析、诊断和防治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经济危机下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
对计划生育必要性以及其贯彻实施的分析
GB/T 7714-2015 与GB/T 7714-2005对比分析
网购中不良现象分析与应对
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症100例分析
伪造有价证券罪立法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