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八大山人对董其昌的继承和发展

2009-01-08纪学知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八大山人董其昌继承

纪学知

摘要:八大山人在山水画的继承上,主要师从是董其昌,其二人的艺术思想和笔墨的运用方面都有着许多不解之缘。董其昌热衷功名,但屡遭贬谪,使他身上具有一种复杂性。他的山水画平淡明洁,但收有余而不够奔放。八大山人从董其昌的思想对立中找到了统一,在“临”和“仿”董其昌的画时,遗董画之貌取其神,柔中带刚,自成八大山人之面目。

关键词:八大山人 董其昌 继承 发展

中图分类号:J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极负盛名,对后世的影响至深,他的山水画也风格独具,造诣颇高。其中山水画师承董其昌,这是我们熟知的。八大山人原为明朝宗室后裔,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胄之家,年幼遭受国破家亡,一生曲折坎坷。董其昌身为明季画坛巨擘,专攻山水画,提出了“南北宗论”学说,对中国的书画艺术尤其是文人画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八大山人曾临摹董其昌的山水画册,并遍访其真迹,至老不渝。八大山人在思想上和董其昌产生了共鸣,在用笔用墨上也与董其昌结下了不解之缘。

八大山人生于明末清初时期,他的学术思想受到“理学”特别是“心学”的影响。八大山人之所以出家为禅宗僧人,也与理学特别是心学的影响有关,因为理学特别是心学,在学术上曾大量吸收了禅道哲学,尤其是佛家禅宗哲学。当然,他出家也为了逃避清政府的迫害。作为末路王孙,八大山人的出家是迫不得已的。当时的宗室后裔无非三种选择:一是起义;二是自杀;三是出家。出家虽然有点逃避现实的意味,但从另一方面看,这未尝不是好事,可以躲避清政府的迫害,也可以说是等待时机,积蓄力量。他志在复明,但是现实逐渐表明复明无望。于是他便寄情于自然,潜心丹青,作画便成了他最好的精神寄托,也可以说是他的最理想的发泄方式。虽然他常借绘画来发泄胸中的郁闷和满腹的牢骚,但他也明白,光靠发牢骚、翻白眼是灭不了清的,不仅灭不了清,复不了明,还对健康不利,太锋芒毕露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为了适应这艰难清苦的生活,八大山人诵经参禅,明静其心。董其昌是佛的在家弟子,而八大山人却真的出了家(后又转僧为道),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都参禅悟道,但并非为了成佛,而是为了画画。董其昌实现了以禅悟画,禅画合一,他以佛禅的静观方式观察自然,领悟自然真趣。他面对大自然,重在用“意”看,“看得熟,自然传神。”(《画禅室随笔》),八大山人对董其昌的画禅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八大山人被迫出家为僧,参禅诵经,但禅理中的哲学意识启发他的审美思想,禅理中的“天人合一”等哲学理想,提高了他的美学修养,从他的山水画中,可知他的审美思想,他学习董其昌的画禅思想,并指导他的山水画创作。董其昌在他的《画旨 题天池石壁图》说到:“画家先以古人为师,后以造物为师。” ①意思就是说,应当先学习古人,再去向自然学习。在西方,在所谓的科学方法形成之前,画家也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先学习古人。贡布里希说:“没有一种媒介,没有一个能够加以改塑和矫正的图式,任何一个艺术家不能模仿现实。” ②对于师前人和师造化的先后问题,我认为要灵活运用。董其昌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但他仍以客观物象为基础。八大山人的《安晚帖册》的第五开是一幅山水画,八大山人自题五绝诗一首,后两句诗是“荆巫水一斛,已涉图画里。” ③意思是说大自然的景物都可以入画,但怎么入画,得取法于大自然。

我们也可以从他的题画诗中看出董其昌的画禅思想对他的影响。他和董其昌一样参禅绘画作诗,但他们的心境是不一样的,董其昌是厌倦官场的纷繁复杂,而寄情山水。八大山人是憎恨清政府的统治,但又要逃避现实的迫害,他是愤懑而恐慌的,他心地明静的时候只是偶然的。八大山人极为追寻超脱的境界,他羡慕自由自在的飞云,厌倦复杂艰辛的人生,他渴求解脱,追求心理的平衡,但现实的残酷困扰他,他的内心是矛盾而复杂的。到了晚年,八大山人慢慢地归于平静,也就有了他的题画诗:“斋阁值三更,写得春山影,微云点缀之,天月偶然净。” ④他也于三更凌晨,静坐书斋,待云散月明时,为春山写影。这是八大山人狂颠后的平和,他追求平和的心境,禅学的虚静观对他起了很大的作用。

董其昌的政治生涯和他的绘画技巧使他在明皇朝享有盛誉。但他继承的多,创新的少。董其昌的思想影响了八大山人,从而八大山人有限的绘画技巧也得到了很好的表达。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他是如何体现和消化董其昌的画禅思想,用以指导自己的山水画创作, 并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八大山人《山水册》与《抚董思翁临古册》是其代表作,标志着在董氏的影响下,另出新意,形成与董氏画风有不似之似的一种个人风貌,八大山人借鉴董其昌构图布景、用笔用墨技法,但他突破传统的束缚,舍物象之“体”和“迹”,领悟其“情”与“理”,将他悲痛孤愤的感情、“狂颠”的艺术气质移植于那些符号中,从而在董其昌笔墨形式和技巧的基础上孵化出一种泪滴斑斑、苍凉滋润的艺术风格。另外,八大山人用他的“刚”性很好地表现了他的“孤”情。从他的画作中可以看到,八大山人学习董其昌绘画的滋润明洁、温静娴雅的风范,但他师古而不泥古。他学习董画的长处,却在他的风格的基础上,努力创造自己的风格。他清醒地分析董画的优劣,扬长避短。八大山人欣赏董画的清韵幽淡、明洁温静,但他似乎不满意董画的优柔寡断,柔多刚少。八大山人国破家亡,强抑修持之苦,与董其昌身居高位、养尊处优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是不一样的,所以,山人虽然同样追求滋润明洁的笔墨趣味,但他与董其昌的笔墨语言是有差别的。董其昌的画,淡墨湿笔,轻描淡写,明快滋润。八大山人则用干笔皴擦,大刀阔斧,另有一番风味。八大山人的画,是复制了董其昌的外壳,往中间加入自己的佐料,他是对董画的复制的复制。他的画实际上是写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是润泽,而董画为秀润,山人则属苍润。他们的韵味不同,画境也不同。尤其到了晚年,八大山人平息了些许火气,画作中有亲切的入世感。如八大山人的《仿迂道人山水轴》,力求天真幽淡,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八大山人师古而不泥古,他的画风的又一个不同于董其昌之处,也是八大山人绘画的最大特色就是笔简意赅。《南田画跋》中说:“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⑤这是中国文人画传统的艺术境界。八大山人将简发展到高度凝练的“浓缩”,如他的《绳金塔远眺图轴》,构图、用笔甚简,但意境孤寂,反映了弃僧还俗的矛盾心理。题画诗借梅雨打落梅子,道出自己饱受家国之痛的辛酸。他的诗多晦涩,不敢示人,但画则造型怪诞,气势逼人,别开生面。他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以简单的物像,将他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董其昌对画坛的影响是不言而誉的,他的画禅思想和他的绘画技巧,都值得后来者学习,所以,涌现了许多的文人画家,他们追随师承,使中国文人画出现了一个高潮。董其昌对八大山人的山水画,乃至整个画坛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说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的因素,他过分强调“渐修”、“师造化”,但八大山人从董的绘画思想中看到了他的积极的一面,取其精华。他认为死学不如活学,他向古人学习是有选择的,首先是学习画家的内在品质,其次才是学习古人的技法。他学董其昌,又扬弃他的泥古不化,紧紧抓住“一简二拙”,吸收古人之长,丰富自己的艺术语言,创造前所未有的风格。佛家说:“法由心造,心外无一法。”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岂非“宗生万法”?⑥蕴藏在八大山人的心底的是强烈的民族意识、国仇家恨,不妥协、不投降,但又无力抗争,这种状态下而凝结成的一股“精气”在他的作品中就是他的“灵魂”,他运用他独特的艺术技巧使他的“灵魂”有一个归宿。这个落魄的旧王孙,由于历史原由,使他走上了书画道路,他在作品中始终强调的是他的生命存在的价值。他在穷苦潦倒、艰难坎坷的一生中,对祖国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参见董其昌的《画旨•题天池石壁图》.张建军.中国画论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

②【英】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图画再现的心理学研究.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年版.第107页.

③张子宁.八大山人山水画的研究.八大山人全集.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189页.

④王朝闻.八大山人全集.卷四.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950页.

⑤八大山人纪念馆.八大山人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93页.

⑥石泠.八大山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页.

猜你喜欢

八大山人董其昌继承
建构八大山人研究的知识谱系
——评朱良志先生《八大山人研究》(第二版)
清·八大山人《湖山泛舟图》
明 董其昌 行书辋川诗册
八大山人作品欣赏
董其昌作品欣赏
董其昌行书《宋人词册》空灵疏淡之美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弗利尔美术馆解谜八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