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之什器

2009-01-08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现代陶艺艺术形式

杨 柳 常 青

摘要:史记•五帝本记》中注:“什器,什,数也。盖人家常用之器非一,故以十为数,犹今云“什物”也。”①亘古之初,陶器产生于实用,经历了近万年传衍至今,其种种器物形象已在人的潜意识中留下印记,并成为现代器物的典范。陶艺的发展,应该有其陶与器的本体性,应当在这种抽象实用器物的形态上延续,通过对陶的形态及物性的不断反省而前进。为了创新而创新,割裂传统去凭空发展是不可取的。

关键词:类容器 现代陶艺 艺术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5-

《周易•系辞传》中有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②在中国,不论美丑,谈到无所为而为的才算艺术;说及实用的,往往被人不屑一顾。当然,人们可以把这种无所为而为的作品解释为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是用来追求至美的。但追求美也是种目的,绘画也需要技巧。所以,美术并非是无目的的。只不过领域不同,美术服务于思想,器物服务于生活。二者都是手段,都是有所为的。而且,器是道的载体,道决定器,并通过器来表现,道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美的方法论、及人的审美意识的综合。来自生活的美自然会最普遍的体现在生活之中。

现代陶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应有她的本体性,而不是依靠其他艺术形式发展。现代陶艺发展很快,多变的艺术形式吸引了很多艺术家涉足其中,并产生了大量作品。这为拓展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这发展的同时,现代陶艺概念慢慢变的模糊起来。陶艺在冠上“现代”之后,其艺术形式得到的空前的发展,陶这一材质的物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但在这发展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冷静看看,只是依托材质而命名的现代陶艺,是否缺乏了陶艺的本体性。作为拥有了近万年工艺历史的陶艺,完全应该找回自己发展的路,找回自己的文化和精神。当现代陶艺家忙碌在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时候,找寻属于陶艺本身的艺术语言,是否应该成为我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陶的精神体现在容器上。综观这几乎与人类史等长的陶瓷史,“陶”好象生来就是实用品。原始先民在制陶时,考虑的陶器的造型及配件完全从实用出发,仅在器物表面进行堆贴刻画的装饰。这似乎与现代陶艺的概念背道而驰。其实不然,“陶”的实用品的天性更能为它进化为艺术品奠定了生活的基础。现在,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开始注意到我们祖先的这种自觉的、朴素的为了生活的杰作,并得到充分的灵感来创作出崭新的作品。赫伯特•里德说:“陶器是一门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艺术。说它简单,是因为它最基本;说它复杂,是因为它最抽象。在历史上,陶器是最早出现的一种艺术。”③所以,陶艺是可以有属于自己的造型语言的,继承发展传统的抽象形态,通过对传统工艺的反省逐步发展新的造型语汇。

说到容器,自然想到重视容器之美的茶人们。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茶道真正把我国唐宋时期的茶文化继承了下来。茶道则是“禅”的体现。日本的茶陶,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章华丽的变奏曲,是可以代表东方文化的。其器的思想,表现为静寂、清幽,是“欲说还休”的沉默与安静,是“及至到来无一事”的风物之美。贯穿着“禅”的思想。小小的茶碗,体现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神韵。这种自由的造型反映了一种悠然闲适,欲“出世”的解脱精神;而焦灼自然的釉色则隐有忧伤的情绪。二者在一起更是相得益彰。有人说“佗茶之源是失望的心境,不理解悲剧,就不理解佗茶。”我们能否想象,在这些茶人面对茶道具时,是怎样的心境呢?这种陶艺,在日本被称为传统陶艺,这类陶艺是有着严谨的形制及工艺规范的,而作者也会抱着体悟的心境朴实的去制作。美与工艺是不应该分化的,传统陶艺家是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来追求天然的美,而另一些陶艺家追求精神上的美。是从无功用的角度出发的。实用与否,在区分现代陶艺的概念上尤为重要,实用的形式才能体现陶艺的本体。

“类容器”是一类陶艺的代名词---艺术家在传统容器的基础上自由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用现代艺术的元素对传统器物的造型及装饰进行重构,借用了传统器物的实用要素,重建出非实用的造形,使人们对传统器物和非实用造型产生矛盾的心理。目的在于使人们对传统器物反省和再认识。这种形式让陶艺更加贴近生活,让生活接受陶艺。自有人类开始,器物便与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了。传统容器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由于实用器物本身就带有一种良好功能的形式美感。千百年来,容器随着人类的的历史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烙下深深的痕迹。类容器陶艺正是利用了人们对容器的审美惰性的心理,把容器的整体结构变形或是借用容器的部分元素,综合容器的实用元素,用艺术的手法将其重构为非实用的造型。不单单是陶艺家本人,观众在欣赏类容器的陶艺作品时,由于外形与实际功能的矛盾,观赏者的内心往往会有强烈反差,促使观众对这种生活中已经平凡的看不到的容器进行再认识。让人们生活中的事物变的美起来,不是最值得被祝福的吗?柳宗悦先生的愿望,是类容器陶艺可能完成的。陶艺家们让人们对“容器”的欣赏变成自发的需要。通过装饰纹样、注重肌理、关注泥性,或是非规范化造型,使“容器”感性化。海德格尔曾说:“人要诗意的栖居”。这些都是要帮助现代人实现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这一朴素而艰难的愿望。

如果陶艺伴随着容器而发展,会对容器的生产产生直接的影响,使人们身边的器物变得更美。与其作为艺术品陈列在博物馆或富人家中,作为美的器物普遍的在生活中出现那不是更值得被祝福的吗?我们对于匠人是不能寄予这样的希望的。所以责任便落到艺术家的身上,伴随着容器的陶艺,作为艺术,是可以影响大众的审美的。做为匠人,他们没有自力的资格。而艺术家的责任,也许就是柳宗悦先生提出的“他力之路”罢。

注释:

①司马迁.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②金景芳、吕绍刚.周易全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566页.

③【英】H•里德,王柯平译.艺术的真谛.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页.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金银珍、金在龙.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年版.

[3]郑宁.日本陶艺.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4]王朝闻.美学概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柳宗悦.工艺文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猜你喜欢

现代陶艺艺术形式
当代金属雕塑创作的艺术形式特征分析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童话改编动画电影的模式演进
浅析形式美在装饰画中的重要性
潮汕民间美术文化艺术形式举隅
现代陶艺在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现代陶艺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