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局
2009-01-08赵凝
赵 凝
饭局
赵凝
北京的饭局通常都有点像一个小型的座谈会,在座的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吃饭”就相当于在某一个行业内的江湖上露面,所以,吃饭有时比开会更为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江湖要混,江湖究竟在哪儿呢?依我看就在北京大大小小的酒楼里。全国只有北京的酒楼最“江湖”,它往往能决定一个人的艺术命运。一个默默无闻的幕后工作人员,在吃了一顿饭之后,就干起了主持人的行当,并且干得相当不错、很快就在卫星电视里蹿红,如果没有酒搂这块“江湖”,他恐怕现在还是一个搬运布景道具的工作人员。
每年都有许多著名刊物来北京组稿,他们一般都要设饭局与京城的作家们见见面。有一阵子常常去的酒楼是“玫瑰坊”,里面经营着正宗地道的上海菜。文人对上海菜似乎情有独钟,那种清丽温婉的环境根适合谈论文学艺术这类有点清高的话题。
“玫瑰坊”的疙瘩汤(似是上海菜的改良品种)每回都是饭局的高潮,受欢迎程度如同歌手演唱会上,周杰伦突然出场,赢得的欢呼声叫好声无人能比。疙瘩汤是北京饭馆的一大特色,老北京特色的餐馆里有它,烤鸭店里有它,上海菜馆里也有它的身影。听老一辈的人讲,疙瘩汤是“困难时期”的吃食,因为它太简朴了,稀汤寡水不说,还有许多不值钱的蔬菜在里面晃荡。
在鱼虾螃蟹都吃烦了的今天,“困难时期”的食物又重新成为宝贝,这可能是过去的人所没想到的。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重新又回归简洁。北京的饭局,重要的不是“吃”,而是“谈”,由于这个重点跟别的城市不同,吃法也跟别的城市不同。
北京的饭局最大的特点就是:说得多,吃得少。在北京的饭局上,常常看见一堆人面对一大桌子美味佳肴侃侃而谈,谈兴正浓,相比之下吃的兴趣就要寡淡得多。不是饭菜不好吃,而是要谈的事情太重要,因为饭局就是江湖,在江湖上不显山,不露水,那怎么成?
近来谈事情又多改在茶馆,“哪天请你一道喝个茶”差不多成了“约你写本书”的另一种说法,具体条件要在茶馆里慢慢谈,然后才能敲定。茶馆最适合谈事,也最容易成事。在北京泡酒吧过于稀松平常,酒吧又太吵,娱乐可以,谈事的话容易听错一个小数点。
北京的茶馆都有一股风雅、幽静的味道。很静,有鸟叫,听得见流水的声音,隔着薄薄一层玻璃,外面是滚滚车流,里面却天外有天,仿佛生命的旋缸被调慢了,没有什么事需要紧赶慢赶去做,只需要捧一杯绿茶,说着话,隔5分钟品上一口即可。
茶馆还很适合签合同,因为桌上没那么多油腻,在咕嘟咕嘟的红油火锅旁签订出版合同,将来做出来的书,也一定透着股涮羊肉味几吧?
北京的饭局比前两年少多了,是文人已厌倦了吃喝,还是电脑网络的普及,使文人变得越来越“自闭”?坐在家里,除了不能印刷人民币,别的事情统统可以在网上完成,可以用收发电子邮件的方式传稿子、传照片、传新书封面,与朋友互致问候,也可发邮件。发个邮件只需要轻轻一点,而要去赶个饭局得穿过偌大一个北京城,饱爱堵车之苦。六点半吃饭,四五点钟就得从家里出来,所以很不划算。
在北京,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过去没有私家车,人们却很爱聚会,现在有车了,聚会倒少多了。北京的饭局,就快成为历史了吧?
我们怀念在“玫瑰坊”喝疙瘩汤的日子:
怀念1998年“孔乙己酒馆”的女儿虹:
怀念1 999年“蜀味浓”的火锅;
怀念“丑鸟酒吧”里无数次文学聚会,我们吃掉的爆米花比我们写过的字还要多。没有爱情发生,所有的爱情都给了文学。
你们水瓶都这样
Moss
作为一种分类方法,星座和所有的分类方法一样,是为了加深理解,而非树立隔阂。就像我的星座说我粗心,不代表我就做不了会计啊!
1992年的冬天,我开始学习星座知识。用于早恋一一向我的女性朋友解释我和我暗恋的男生是多幺天造地设的一对,17年过去,星座俨然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只不过使用得更加有意义一一它成为我和采访对象套磁的绝佳开场,也成为我对其性格做不自责任判断的最佳佐证。
但问题是,17年前我是一枚星座专家,大家十有八九要报上出生日期向我咨询他的星座,而今,连出租车师傅都能说“我是天蝎”啦!且一旦我拿星座开了话头,就等于把话语权拱手相让,人人都是精通星象的专家,他们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仰望天空,非常深沉地对我说:来,我得根据星盘具体分析一下。呜呼哀哉!
若说星座的直行,我想不是没有原因的。一来这年头流行“速读”,相见一面即能“读”出对方性格爱好,这对接下来的公事洽谈,合作商讨是非常有好处的,故此,星座作为一门简单实用的统计学,备受大家推崇;二来人人追求“相见欢”“自来熟”,星座作为一个简单的公共话题,没有门槛限制,人人都可以套用自己的经历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打破冷场的万灵妙药。
总之,在目前的情况下,大家价值观体系和信奉对象都比较混乱,这为星座这个介于迷信和科学之间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可能!觉得人人说话均处在不同语境,鸡同鸭讲?没问题,用星座吧!这是少数语意统一叉能引起共鸣的话题了,难怪老少成宜,雅俗共赏,连主管都开始在面试时使用它了……
当然,星座盛行亦有坏处,坏处就是一旦你使用它成为习一琦,你就成为了经验主义和标签党,新朋友新相识统统简单按星座八“盒”,粗暴分成三六九:哦,处女座是本行最佳职员;木星天蝎企图心极强,无需激励也能前途无限:本公司员工一半天秤,但凡天秤就被“缘分”送进二面;遭遇双鱼男友劈腿,至此双鱼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滥情且没原则的:曾攻下三个狮子座的客户,每遇到狮子座客户,谈判还未开始,就气势高起一半……人都是经验的俘虏,是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本自己的星座书:我最中意的男人,我最投契的同事,我最相知的朋友,我最搞不定的怪咖……是以,狮子座化妆师一听见摄影师是处女座就扁嘴,某时尚杂志社主编一听见面试者是射手就在她的姓名上“打叉”。星座反倒成为划分阶级等级而非加深理解的工具,“你你你,我我我,我们不同国,还是不要耽误时间了吧……”
都说过去有种族歧视,未来有基因歧视,实际上,我们难道不是在搞小小的星座歧视?善于用分类法来了解世界的现代人,谁叉不是在奉行自己的一套“歧视标准”?总之,我们就是有各种各样的分类,先天的有男女和肤色,后天的有职业和薪水,有分类就有歧视,但搞不好大家都误会“分类”了。分类是为了加深理解而不是制造膈阂;分类是为了帮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复杂局面,而不是让人们放弃去了解复杂;分类是为了让人们了解更多的参差多态因而更宽容,而不是党同伐异、更刻薄。
反正我扯得有点远。但是星座也好,别的识人工具也好,千万别轻易给自己和他人定性划圈子。前两天,我不小心对一愤青随口说道,“你们水瓶都这样!”不料立刻被嘲讽,“你年纪轻轻,思想却这么模式和僵化。”一想也对,贴标签容易,撕标签才复杂。星座的使用方法反映的不是八卦秉性,是思维惯性啊,要命,同志们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