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其忠: 我的伯乐我的梦

2009-01-08

华人时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江阴董事长大陆

万 森

陈其忠其人其事多受环境变迁所影响,年少时的贫苦经历使他比常人多了一份坚韧和练达。谦逊乐观的他,思维缜密,谈吐颇具感染力。作为信邦电子华东区域副总经理,这位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在回顾他所走过的20多年的从业经历时,感慨良多……

“喂,老婆,你和孩子在哪里?为什么家里电话没人听?”

“我们在爬山。”

“爬山?”陈其忠将信将疑。他又灵机一动,让妻子把手机给孩子接。

“亲爱的,你在哪里?”

“我在逛街啊。”果真,8岁的孩子不会撒谎。

“逛街?妈妈不说在爬山吗?”

“……嗯……啊,我们在逛山上的街啦!”

陈其忠吃惊不小,问道:“台北哪座山上有条街?”

“反正我们在逛山上的街啦,我们很忙耶,挂了,爸爸,拜拜!”

突然,陈其忠有种预感。下午,他急急忙忙从江阴工厂赶到了上海住处。

门一打开,有股淡淡的霉味,又关了好几天了———预感不准!那今天为什么董事长和同事们都反复问我什么时候回上海呢?

10分钟后,信邦上海公司一台籍高管突然出现。一进门,他就这儿看看,那儿瞅瞅。

陈其忠疑惑地看着他。

“Eddie(陈其忠英文名),你这个家也太简陋了,我送幅画给你,帮忙去车里拿。”

心情正沮丧的陈其忠,想想有人送画也不错,于是跟着他来到车前。

车门打开,陈其忠呆住了。

妻子和一对儿女“从天而降”。难道是在梦里?!陈其忠又惊又喜:“你们不是在台北爬山吗?”

“全世界就你一个人不知道啦。董事长吩咐一定要给你个惊喜!”妻子不好意思地说。

忽然,陈其忠感到鼻子一酸,泪水夺眶而出。

锋自磨砺出

1964年12月出生的陈其忠,言及年少时的苦,有着刻骨铭心的感受———直到“国小”六年级,他才穿到生平第一双新鞋。“国中”时代,他的记忆总定格在昏黄的白炽灯和轰鸣的机器上,还有父母起早贪黑的身影。放学回家,别的同学可以做功课可以玩,他却扔下书包奔向父母的小作坊去帮忙。高中时,尽管家境未曾有大的改观,但陈其忠仍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台湾著名的淡江大学英文系。

大学,对于当时的台湾社会来说,是个多么骄傲的字眼。“最让老爸老妈欣慰的是,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让他们多费心。”忆及往事,陈其忠欣慰言表。

大学时代的陈其忠似乎“不务正业”。大二时,他在同学当中第一个拥有了彩色电视机和摩托车。面对同学的议论,陈其忠一笑而过。到大学毕业前,他又“变本加厉”地买了一辆轿车。有同学无法理解地问:“小陈,你家里那么穷,怎么还有钱买车?”平时笑呵呵的陈其忠一本正经地告诉同学:“寒暑假你们在旅游,周末你们在开派对,我在哪里,你们知道吗?我一直都在打工挣钱。”同窗们面面相觑,哑口无言。

求学、服役、参加工作,再到今天的上市公司高管,陈其忠自言人生路上除了辛苦付出,还总是能够遇到好伯乐。

服兵役时,陈其忠趁着假期参加台湾著名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的招聘会。直到对方拍板定案,负责招聘的经理才知道陈其忠仍在服役,2个月后才能上班。

让陈其忠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经理把职位专门为他预留2个月。上班后,他迫不及待问起缘由。经理让他猜,种种自信的答案都遭到了否定,年轻的陈其忠弄了个满脸通红。经理告诉他,之所以录取,既不是因为你是大学生,也不是因为你英文有多好,更不是因为你有多聪明多机灵,而是我们被你的经历所感动。

陈其忠写满成绩的人生之路,或许正是从此刻正式开启。这段经历,让陈其忠对“苦难”二字有了特别深刻的理解。如果不是那位经理的离开,或许陈其忠不会轻易离去。直到遇见今天的伯乐———信邦董事长王绍新。

“外援”的眼光

教师出身的王绍新也是一个不甘平凡的人。

1989年初,他和5个合伙人在台湾苗栗成立信邦电子,由12万美金起家。风云叵测的商海中,信邦电子在成立第三个月就面临夭折。

迎着早春的丝丝寒意,董事长王绍新和总经理在工厂前的小沟边一人燃起一根烟。他们商量:发完员工工资就关闭公司,最后剩下的钱再买辆车———两人说好去开出租,并约定,年纪大的白天开,年纪小的晚上开。

然而,就在公司准备关门的前一天,王绍新突然接到一笔1000万的大订单。从这时开始,信邦电子走上了连续20年的盈利之路。

陈其忠从保险业转身电子业,仅缘于一通电话。

“刚开始我以为对方是做推销,然后对方说他是信邦电子,有成为上市公司的可能。于是我就猜,他是不是跟我推销股票呢?”1997年的一天,陈其忠如同往常一样,听到电话铃声随手拿起话筒。当然,他并不知道,与他通话的正是信邦电子的董事长王绍新。

耐心听电话是陈其忠多年保持的一个习惯。这个习惯,成就了陈其忠的“信邦人生”。1997年,王绍新将其召至麾下,既是基于对陈其忠细致观察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信邦事业发展的全方位思考。

起死回生后的信邦电子,步入高速发展时期。1994年开始涉足大陆市场。董事长王绍新相信公司应该是永续经营的。他曾对别人说:“我的公司里没有我的家庭成员。我有两个儿子,已经攻读了MBA,但没有在公司里任职。我们奠定好信邦的基础,就是要让下一任的管理人员顺利接管。”

王绍新急需“新鲜血液”带给公司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活力。

“信邦从来不会固步自封,一直在稳中求变,这是董事长和公司高层的一致态度。”陈其忠说,“同行业的人或许都是同样的做法和同样的思维方式,做出来的事多多少少也会雷同。公司当年选用我,就是要我用不同角度的眼光来看信邦。”

千里走单骑

2006年12月21日,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迎来了当年最寒冷的一天。

到上海之前,董事长王绍新曾找过陈其忠谈话,重点内容是想听听他对大陆经济形势的判断与分析。王绍新一直期盼信邦能在大陆市场生存、扩大。他认为,大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潜力巨大。如果不重视大陆市场,信邦可能就没有机会进入到全球化的生存状态。

如今看来,从1994年到2005年的十余年间,无论从哪个局部观察,信邦在大陆市场的战略意图已十分清晰。这天的对话,他们相谈甚欢,陈欣然作答,王频频点头。主题看似游离,但陈其忠也明白董事长隐约有所指。

然而,当公司几天后提出派遣他到上海工作时,陈其忠还是感到分外震惊———这似乎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决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没有离开过台湾,大陆对其而言更是一片空白。

当飞机徐徐降落在浦东机场,陈其忠如此靠近这座陌生的城市,心情十分复杂。一下飞机,台北与上海的气温落差也是他没料到的。“这天正好是上海当年最冷的一天,从台北的十几度一下降到了上海的零下好几度,我的情绪也是这样!”当晚8点多钟,他自己拎着两个大皮箱打车找到上海信邦驻地。

当他赶到公司时,才发现王绍新早已在等候。此时已是晚上10点。原来,先期到达的王绍新一直在办公室等他共进晚餐。

那天晚上在公司楼下的餐厅用餐,吃着吃着,陈其忠吃到了百味杂陈。

“我甚至做过最坏打算,如果我不喜欢,我会找机会退出。”陈其忠回忆往事,唏嘘不已。“董事长早就看到通讯业在整个大陆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但他希望信邦产品是真正在当地生产,打进当地市场,而不是单纯依靠廉价劳工来加工出口。公司安排我到上海,为我进入江阴从事管理工作提前热身,而我并不知道这些。”

信邦电子的销售额,主要包括中国台湾、大陆及欧美三个部分。中国大陆的销售成绩,开始的时候只占公司总销售额的5%~6%,后来比例慢慢攀升,现在达到50%左右。早年,信邦大部分的客户都是外资和台资企业,而今正如王绍新所料,订单比例内地企业已追到一半。

离开台湾,离开妻儿,到底付出了多少勇气,陈其忠心里清楚。但对于公司安排一个长期从事行政总务工作,没有工厂经验,没有大陆经验的人来到大陆管理工厂,公司层面又付出多少勇气和思考,陈其忠几年以后方才真切感悟。

从江阴延伸

信邦之所以在电子业强手如林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天时地利之外,以陈其忠从业经历看,最重要而且难能可贵的还是“人和”、“人才”和“人脉”。

从台北到上海再到江阴,在陈其忠心里,收藏着许多令他感动的故事。在上海和江阴工作交接期间,在董事长的秘密安排下,演绎出本文开篇一幕。

2007年10月,陈其忠被任命为信邦电子华东地区副总经理,负责华东区域信邦电子有限公司2000多人的企业的事务。此时,作为上市公司的信邦集团,年营业额已达3.1亿美元,在同行业中世界排名第九位。

如今,除了台湾本部,信邦在中国已拥有香港、深圳、东莞、天津、北京、上海、江阴信邦电子全资子公司及分公司,国外则有美、英、韩、日、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多个布点。支线扩展让信邦逐步“集群扩大”,融成新的肌体。江阴信邦作为集团投资最多,最具综合性的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是信邦集团在大陆规模最大的事业体,新产品的研发及刚研发出高技术含量的通讯、工控、医疗产品均将在此地评估量产。从另一种层面来说,江阴信邦的地位与作用在信邦家族中可谓举足轻重。

进入有充沛盈利能力的良性循环,是信邦高层的夙愿。在大陆的全盘布局中,寻找新的发力点,无疑是重中之重。陈其忠肩头担责之重,让他不敢有丝毫懈怠。至此,他在企业文化建设、与地方政府、海关、检验检疫机构等方面的沟通协调方面多有努力。

金融危机猝然而至,笼罩在许多企业头上的业绩光环被冲刷得荡然无存,一些电子产品制造厂商很快发现自己不得不面对“重面子不重里子”而留下的青涩果实。反观信邦,首季获利数字让人惊艳。在企业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时,今年前4个月集团营收达4.91亿元,江阴信邦获利同比增长2倍,持续4个月正增长。

陈其忠也不讳言,20年来信邦一直在盈利。公司大订单也做,小订单也做,但亏本的订单绝对不做。前几年,信邦不惜“壮士断腕”,放弃一个2000多万的老客户订单。他解释说,公司一直保持利润优先,而非业绩至上的理念。这样做固然有客户流失之虞,“但是既然不赚钱,那就更应当让公司避免承担更大的后续风险,同时还可以催逼业务部门不断开拓新的增益渠道,寻找到真正共赢的合作伙伴。”

2008年5 月1 日,江阴信邦又注资600万美元,在安徽桐城成立信邦电子有限公司。特殊时期的动作,引起同行高度关注。陈其忠表示,具有更大挑战性的同时,也孕育了更多成功的梦想和希望。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信邦这艘在一出海就经历过惊涛骇浪的巨轮,如今又发展出大大小小的分公司和子公司,可谓更深度理解了“船小好调头”的行商之道。

至2009年,信邦电子正好成立20周年。信邦集团董事长王绍新表示:“我在1989年创立了信邦公司,后来在台湾成功上市。上市后,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我个人或者家族的产业,而是一家公众公司。”

陈其忠则说,“信邦人拥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让信邦从优秀企业变成卓越企业。信邦之所以有今天,取决于广大同仁的努力!同时,公司的决策力和执行力的融会贯通,作用极大,自始至终能够力尽其道,人尽其才。”

猜你喜欢

江阴董事长大陆
江阴: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冰之大陆
冰之大陆
一次特别的考试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江阴旅港同乡会成立26周年晚会在港举行
冰之大陆
打错了
大陆的漂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