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堂”产业链
2009-01-07周娟娟
周娟娟
【长风堂博物馆】
主题:以中国画为主,综合性博物馆,藏品数量超过6000件。
创办人:杨休
开放时间:9:30~17:00(星期一至星期五)
门票:50元
地址:南京市北京东路22号和平大厦16层
长风堂在私人博物馆的行列中虽算不上老资格,却已经是“枝繁叶茂”。以博物馆为核心的产业链中,画廊、拍卖行,一应俱全,并覆盖了江苏、北京、香港等地,发展势头之迅猛,让许多“前辈”都望尘莫及。
2004年6月26日,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书画拍卖专场中,陆俨少的《杜甫诗意百开册》正如火如荼地竞拍。当现场只剩下两位竞拍者的时候,气氛变得更加紧张,随着价格的不断攀升,卖家手中的号牌越来越有分量。“6930万”,32号买家笃定地举起了手中的号牌,现场一片寂静,“6930万1次、6930万2次、6930万……成交!”拍卖师一锤定音。中国画拍卖的世界纪录由此刷新,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经过新闻效应的充分发酵,5天后,长风堂博物馆在南京应势而生。
“我带了一个亿的资金到场,就是要把这个作品带回长风堂,做镇馆之宝!”一向低调的南京天地集团总裁杨休从此走进了公众视线。他毫不讳言,作品本身价值是竞拍的首要因素,但举牌的背后,确实有一个专家团队参与策划。
长风堂的高调亮相,业内外人士普遍认为是一个绝妙的创意——在注意力经济时代,谁吸引了眼球,谁就拥有了品牌。
收藏是“娱人娱己”
杨休玩收藏,源于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从小就爱逛废品收购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到一大堆废品中去“扒拉”。由于他喜爱书画篆刻,所以经常能“扒拉”出好东西,在铜还卖3块5一斤的时候,他就买下了不少铜器,大学毕业的时候,就已经攒了一床底铜钱。而今,走进他满是文化遗珍的办公室,还能看见他当年“扒拉”出的两面铜镜。
有人说“收藏”中的一个“藏”字就意味着大多数藏家不愿将藏品示人,杨休则不然,他将收来的真迹挂满整个办公区,此举一度让公司的人下了班也不敢在办公室逗留,生怕那些价值连城的名品有所闪失。杨休却不以为然,他只是想和更多的人分享罢了。
“这些东西,我自己喜欢,让大家看了也高兴。”说这句话时,杨休的眼神中只有诚意。
对于创办长风堂的初衷,杨休写过一段自述:“所藏既多,斋室盈满,无下足处。计以独赏之无大益,未若另设堂馆,公之于众,或可以光传统、成教化。”
或许是出于商人的本能,一个私人的爱好,一不小心就做成了一项事业。走过5年岁月的长风堂,已经是全国最大的私人博物馆之一。除了传统的收藏项目,长风堂还有几件特殊的藏品——地面文物,也就是名人故居。其中“傅抱石故居”最有代表性。本着“复古修古”的原则,长风堂斥巨资还原了故居的原貌,使这些“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重新焕发青春。
看着每日纷至沓来的参观者,往大说这是公益事业,杨休却说这叫娱人娱己。
以艺术品养艺术品
博物馆本身是非赢利性的机构,作为私立博物馆,不像国家的馆藏机构那样有国家资金支持。一个私立博物馆要想经营下去,场馆建设、人员成本、购买藏品等开销都很大。有很多私人博物馆开张时也是风风光光,但没多久就陷入了资金困难,不得不关闭。因为早早地意识到这一点,长风堂从一开始就把博物馆的经营作为一项文化产业来发展。
博物馆开馆不久,南京长风堂画廊就成立了。除了中外名家名作,在扶持和推介中国当代具有潜力的书画家方面,用力尤勤。当然,画廊最大的功能还是造血为博物馆造血。
说起画廊的经营,不得不说杨休的商人气魄。画廊在2004年11月开业,那时候南京的画廊良莠不齐,赝品充斥其间。为了给收藏者信心,杨休提出了“售出艺术品无条件退换”的口号。这在艺术品收藏界是没有先例,考验的是幕后专家团队的专业性。杨休用自己的诚信赢了这场赌,画廊开业至今将近5年,还没有一个客人要求退换货。
当南京的画廊声名鹊起,长风堂又迅速把版图扩张到了北京,毕竟相比起南京的艺术品消费能力,北京才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越是成熟的市场,竞争就越加激烈。长风堂也不打没把握的仗,在北京他们没有选择孤军奋战,而是和北京文物局下属的翠珍斋画廊合作。
开业当天,店内悬挂的傅抱石、任伯年、范曾等名家的书画精品引起了来宾的极大兴趣。诸多收藏界知名人士对翠珍斋及画廊的藏品给予肯定,不少企业家更是对长风堂与北京文物公司的这种新的合作模式赞赏有加。而今,长风堂在北京的第二家画廊已经步上正轨。
独辟私博产业
一边长风堂画廊在迅速扩张,另一边北京和香港两地的长风拍卖行已经营得风声水起。
两年前,由长风堂和国内知名企业出资组建的北京长风拍卖行在北京昆仑饭店开槌。首拍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公司的前景,这是一场必须胜利的仗。为征集到好的拍品,杨休令旗一挥,亲自带专家团奔赴港台征集藏品。经过半年的努力,一批极其珍贵的名家精品被这群执著的人带到了长风拍卖。小试牛刀,就大获全胜,这在中国的收藏界无疑又是一场革命性的轰动。
半年后,长风拍卖进军香港,作为第一个赴港开展拍卖业务的内地拍卖品牌,首拍成交率就高达75.7%,这是一个传奇,但被长风堂做到了。香港长风的成功,意味着内地拍卖品牌在亚洲艺术品拍卖的中心占据了一席之地。
脚跟刚刚站稳,金融危机就来了。在各类艺术品拍卖行的一片凄雨悲风中,杨休并不惊慌。他看准了中国书画表现出的持续抗跌性,在09年春季拍卖会上做出了“求精、求珍、发挥长项”的策略,果然效果显著。数件中国书画拍品都创下市场新高,总成交额接近2亿港元。
在藏品专场的设置上,长风堂也是费尽心机。他们看到每年香港苏富比、佳士得的大拍,都会吸引许多海内外的非常有实力的瓷器藏家,就将瓷器专场设在香港长风。而书画方面,也根据地域需求将岭南画派的作品放在香港,北京则突出京津塘系列。
现在长风堂拍卖公司在北京已经是行列翘楚,在香港也是仅次于苏富比和佳士得。拍卖公司的经营为博物馆带来了很多机遇,遇到好的拍品,博物馆就会先进行研究,合适的就在自己的拍卖会上买下。拍卖公司的信誉好了,博物馆买东西也方便。博物馆的名气大了,拍卖公司的关注率也会随着上升。
独到的眼光和产业化发展的商业模式,浇注在一起,为长风堂的成长铺上一级级台阶。
在同行看来,长风堂已然是产业化发展的楷模。他们却觉得自己的产业链子不够完整,他们还需要一个典当行和一个媒体。南京自古就是书画创作的高地,但不是市场的高地,更不是舆论的高地,所以长风堂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声音来引导市场。
我想,整个收藏行业都需要这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