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则臣评集

2009-01-06

百花洲 2009年6期
关键词:徐则臣乡土作家

徐则臣的写作,已经充分显露了一个优秀小说家的能力和气象:他对充满差异的生活世界具有宽阔的认识能力,对这个时代的人心有贴切的体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具有充分精神和艺术准备的小说家,他对小说艺术怀有一种根植于传统的正派和大气的理解,这使他的小说具有朴茂、雅正的艺术品格。

——李敬泽

徐则臣身上有令人敬佩的“忠直无欺”之气,有我们久违的书写品质:“诚实”“理解”“朴素”“从容”“诚恳”,当这些品质慢慢累积,便构成了这个时代里罕有的某种与“正”有关系的品质,在我眼里,这也是与时代的焦灼气息保持距离的“先锋精神”。无论是诚实还是忠直,其实都是我们该有的常识、良知,但是,因为对金钱和名利的追逐,在当下大量的浮躁的作品中再也难以寻找了。所以,它们宝贵。所以,徐则臣是70后作家的光荣。

——张莉《一个人的乌托邦》

徐则臣的写作敏锐、正直、宽阔。他的小说,正视人类经验的复杂,体认卑微人生的艰难,也珍视个人成长史上的创伤记忆对自我的影响和塑造。他以一种平等的思想、冷静的观察介入当代现实,并以叛逆而不失谦卑的写作伦理建构个人的历史,使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被理解的权利。他发表于2007年度的长篇小说《午夜之门》、中篇小说《苍声》《人间烟火》《把脸拉下》等作品,见证了一个作家的成熟,也标示出了一个人在青年时代可能达到的灵魂眼界。他的叙事果决,但语言并不尖刻;他的内心沧桑,但感情并不孤冷。他对低矮的生活不轻慢,对重大的问题不怯场;对青春有警觉,也有向往,对人性有拷问,也有善意。随着徐则臣在稳重与冒险、写实与虚构之间的进一步抉择,他的写作也正在重新出发。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

徐则臣的出现,是否预示着小说创作乃至整个纵“欲”过度的文学在新世纪的一个新的动向和转机?预示着严肃思考的经典叙事和文学传统开始反攻倒算了?徐则臣敢于在这个消费社会追新逐异的审美风尚下,转身回到传统的常规写作那里,回到了经典小说叙事的生活性、故事性、情感性和思想性,以直面现实的真诚和勇毅,直接切入生活的一些根本方面,既关注生存现实,也呵护情感心灵,善良、正义这些一度神圣庄严如今却被嘲讽揶揄的字眼,重新被赋予了精神力量,成为了他小说一再顽强表现的主题。徐则臣不以形式技巧等方面的花哨取巧,也没有任何的前卫先锋姿态,而是始终以勤奋的写作,脚踏实地地靠本色取胜。以最朴素的形式,去把握那些复杂的时代表象下的生活本质,体现出这个时代的文学少有的思想的深度和力度,越来越呈现出大家气象。

——张立新《双重镜像》

徐则臣,从内到外透露着老到,和他年龄、经历并不相称的老到。我是在2004年初认识他的,当时他正在北大读研,刚刚发表《啊,北京》和《花街》。他给我一种“横空出世”的感觉,这种“横空出世”感与所谓的有无名气、火与不火无关,他让我惊讶的是他的成熟和能力。是的,在我看来,他几乎没有经历一个作家漫长的成长期,就进入了成熟。《啊,北京》中结实的写实功力和情感推进的层次感,《花街》中那种氛围和情感的营造,他甚至给一些词都涂上了锈色。他把控严谨,收到自如,虚实间映,显示了一个作家的天分。徐则臣所操持的是名门正派的路数,招法清楚,句句落实,浑圆大气。其实,一个作家看另一个作家的作品多少类似于武侠小说中的高手过招,拆解招式看看斤两,寻找破绽是一种较普遍的心态,当时我的心态也大致如此。看过这两篇小说,我就产生了好奇,惺惺相惜,于是开始找他的其他小说。

——李浩《侧面的镜子》

他虽身处学院,但小说很少有学院的影子,尽管在文本中处处主动表露“我是学生”,却处处流露出社会混混般的沧桑气质。这种伪装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实在是弥足珍贵的品质,它与其说来自刻苦的训练,不如说源于一种天生的体验才能,即一种准确把握各种人物特性的超常感受力。无论是处理当下问题,比如非典、办假证,还是讲述遥远的古代,比如家变、谋财害命;无论是当贩子、佣人,还是做店主当警察,都做得恰如其分,酷肖逼似。另一层不易察觉的伪装在于,他总是把令人震惊的个人经验或人生哲理,包裹在平和的糖衣下面,有一种格外的亲和力。

——师力斌《慢,作为一种人生观的艺术》

出现徐则臣,在今日中国文学写作的语境里是一个值得心中暗喜的信息,它从学院传出来,意味着中国文学被忽视甚至部分地或者说曾经断裂的学院写作的传统有了新的生机。现代时期,学院背景几乎就是现代作家的知识背景,学院身份的作家占写作队伍的大半。到了上世纪40年代后期,学院写作的淡出,几乎造成了中国文学与世界对话的可能性的丧失。状况的恢复大约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的事情。仅北大,20世纪80年代初养育了曹文轩、陈建功、黄蓓佳、刘震云等等一串发光带电的小说家;然后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下李敬泽、杜丽、王芫、臧棣等散文家、诗人、小说家之硕果;然后就是不该发生的断代期,直至将近10年之后,终于出现徐则臣。

——施战军《出现徐则臣,意味着……》

正是由于这种强烈而敏感的时代意识,面对乡土和城市,徐则臣不再四顾张望,而是以自己对乡土变革的深切情感关怀介入到对乡土中国现代化时人的灵魂与价值如何认同的思索上。如徐则臣所说:“故事只是小说之‘用,发现、疑难、追问、辩驳、判断,一个人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故事与现实与人的张力,才是小说之‘体,也就是说,小说的真正价值在于,肉身之外非物质化的那个抽象的精神指向。它要求一个作家能够真切地说出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徐则臣不是简单地说出他对世界的看法,而是由个人成长的三十年中对乡土中国变化的切身感受,敏锐地触及到中国乡土现代化进程中人的价值与情感危机、道德困惑等诸多涉及人的存在的重要问题。面对假证制造者、盗版碟贩卖者、假古董倒卖者这些底层人物,徐则臣不是热衷于编故事,把底层写得悲惨而鲜血淋漓,不是将丑恶本质化,而是俯下身来,介入自己的乡土经历去审视观望他们,这种介入式的思索无疑提升了小说的价值和品位,使得徐则臣小说的精神立场切入底层而又高于底层,显示了70后作家的思想高度。

——李徽昭《退隐的乡土与迷茫的现代性》

责任编辑 许 复

猜你喜欢

徐则臣乡土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成长、转徙、回望
——论徐则臣文学的发轫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徐则臣自称写《北上》靠的是“现实感”
评徐则臣小说创作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