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说专题复习指导与训练

2009-01-06闫会才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香雪吉米铅笔盒

闫会才

【高考对结】

哦,香雪

铁 凝

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只有香雪躲在后面,双手紧紧捂着耳朵。

“香雪,过来呀,看!”凤娇拉过香雪向一个妇女头上指,她指的是那个妇女头上别着的那一排金圈圈。

“怎么我看不见?”香雪微微眯着眼睛。

“就是靠里边那个,那个大圆脸。看,还有手表哪,比指甲盖还小哩!”凤娇又有了新发现。

香雪不言不语地点着头,她终于看见了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但她也很快就发现了别的。“皮书包!”她指着行李架上一只普通的棕色人造革学生书包。就是那种连小城市都随处可见的学生书包。

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

日久天长,这五彩缤纷的一分钟(指火车停站的一分钟),竟变得更加五彩缤纷起来,就在这个一分钟里,她们开始跨上装满核桃、鸡蛋、大枣的长方形柳条篮子,站在车窗下,抓紧时间跟旅客和和气气地做买卖。

深秋,山风渐渐凛冽了,天也黑得越来越早。但香雪和她的姐妹们对于七点钟的火车,是照等不误的。

火车停了,发出一阵沉重的叹息,像是在抱怨着台儿沟的寒冷。

凤娇照例跑到第三节车厢去找她的“北京话”,香雪紧紧头上的紫红色线围巾,把臂弯里的篮子换了换手,也顺着车身不停地跑着。她尽量高高地踮起脚尖,希望车厢里的人能看见她的脸。车上一直没有人发现她,她却在一张堆满食品的小桌上,发现了渴望已久的东西。它的出现,使她再也不想往前走了,她放下篮子,心跳着,双手紧紧扒住窗框,认清了那真是一只铅笔盒,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它和她离得那样近,她一伸手就可以摸到。

当她断定它属于靠窗的那位女学生模样的姑娘时,就果断地跑过去敲起了玻璃。女学生转过脸来,看见香雪臂弯里的篮子,抱歉地冲她摆了摆手,并没有打开车窗的意思。不知怎么的她就朝车门跑去,当她在门口站定时,还一把扒住了扶手。她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跑进车厢,以最快的速度用鸡蛋换回铅笔盒。也许,她所以能够在几秒钟内就决定上车,正是因为她拥有那么多鸡蛋吧,那是四十个。

香雪终于站在火车上了。这时,车身忽然悸动了一下,接着,车门被人关上了。

列车无情地载着香雪一路飞奔,台儿沟刹那间就被抛在后面了。下一站叫西山口,西山口离台儿沟三十里。

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她一定要把铅笔盒送给香雪,还说她住在学校吃食堂,鸡蛋带回去也没法吃。她怕香雪不信,又指了指胸前的校徽,上面果真有“矿冶学院”几个字。香雪却觉着她在哄她,难道除了学校她就没家吗?香雪一面摆弄着铅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过别人的东西。就在火车停顿前发出的几秒钟的震颤里,香雪还是猛然把篮子塞到女学生的座位下面,迅速离开了。

车上,旅客们曾劝她在西山口住上一夜再回台儿沟。她只是一心一意地想:赶快走回去,明天理直气壮地去上学,理直气壮地打开书包,把“它”摆在桌上。

哦,香雪!香雪!

1.台儿沟有什么特点?那里的人有什么特点?请简述。

答:

2.阅读下面句子,结合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尽管姑娘们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但她们还是围了上来。(姑娘们为什么对香雪的发现总是不感兴趣?)

答:

(2)在车上,当她红着脸告诉女学生,想用鸡蛋和她换铅笔盒时,女学生不知怎么的也红了脸。(女学生为什么也红了脸?)

答:

3.香雪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析。

答:

4.作为小说,本文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但却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欲罢不能。这是为什么呢?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给以探究。

答:

一、文体特征。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都具有三个相同的特征,这就是多方面细致地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生动地描述丰富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形象地描绘自然和社会环境。就《哦,香雪》而言,作者塑造了一个心灵如水晶般的品质高尚的女学生香雪的形象;描述了香雪上火车买铅笔盒的故事;香雪生活的环境是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小山村。

二、命题角度。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主人公有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样的性格等,往往是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系的。比如台儿沟偏僻、闭塞、贫穷,远离城市,正因为这样,香雪和她的同伴们才向往大山外的文明。第一题正是从这个角度命题。二是人物形象。小说的主要任务就是塑造栩栩如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哦,香雪》的主人公是香雪,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命题人自然要设题给以考查。三是情节。有的小说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有的则没有。比如《哦,香雪》就没有,可它又能够抓住读者的心,这是为什么呢?就完全可以设题让考生给以探究。四是语言。这包括作者的叙述语言和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往往受到读者的关注。正因为这样,命题人也就往往从这个角度命题。比如上面的第4题。

三、命题趋势。环境、形象、情节、语言,一如既往,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命题角度值得我们重视。一是续写小说的结尾。很多小说,往往具有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项链》,比如美国作家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能不能续写出合情合理的结尾,取决于我们能不能读懂小说的前半部分,找出其中的伏笔,然后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这样,续写小说的结尾,其实是考查我们是否将小说读懂了的好方式。二是概括小说的主旨。这需要我们从小说的情节、形象、语言等多方面入手归纳,也就是说,概括小说的主旨,实际上是考查我们对小说的整体把握能力。三是分析小说所使用的手法,这包括结构手法,比如倒叙、插叙、补叙、过渡等,也包括表现手法,比如欲扬先抑、渲染烘托、象征等。四是比较中外小说的不同等。外国的小说,多心理描写,情节发展较缓慢;中国的小说多有生动的对话,情节发展一波三折。通过比较,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外小说的不同。

四、解题要诀。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如香雪,她看中了人家的铅笔盒,人家要赠送给她,她却执意将一篮子鸡蛋送给人家交换,因为她没有贪占别人便宜的习惯,这样,一个淳朴、善良、品质高尚的山村少女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地立在了我们面前。分析人物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小说中没有纯粹的景物描写,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带有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的;二是无论是描绘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为了便于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哦,香雪》第一段说“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实际上是在写台儿沟的偏僻、落后、闭塞,借此写出香雪生活的自然环境。正因为香雪生活在这样的一环境里,一个人造革学生书包、一只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才吸引了她,我们读来才感觉真实可信。写香雪的同伴,实际上是在写出香雪生活的社会环境。写香雪的同伴,作者突出了一个叫凤娇的,她惊喜地发现了旅客中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和她腕上比指甲盖还要小的手表,马上拉来香雪看,爱美的香雪也感兴趣,但她更感兴趣的是学习用具,因为她还是一个学生,这样,也就突出了香雪。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需要抓住特点,比如跌宕起伏,比如倒叙的运用、插叙的运用、出人意料之外的结尾等。小说的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可从是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否生动形象、是否含蓄有味等方面入手分析。

【名题精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

“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

“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

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

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

“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小说两次写到“一阵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也就是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能力。能力层级为D。

在“解题要诀”中,我们已经说过,“所有的景物描写,都是带有作者的感情和写作目的的”。所谓写作目的,具体地说就是:(1)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2)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解答这道题目,只要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再梳理一下小说情节发展脉络,也就能够作出准确回答: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

2.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在“解题要诀”中,我们已经说过,“分析人物形象,应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等方面入手”。鲍勃虽然是被通缉之人,但他没有忘记二十年前和朋友的关于相会的约定,并且冒着风险来了。从鲍勃的这一行动能够看出他重视友情,信守诺言。我们再抓住鲍勃和吉米与便衣警察的对话来分析。鲍勃看到一个警察向自己走来,他心里很不踏实,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由此我们能够知道鲍勃心里非常警觉,很怕警察发现他就是被通缉的罪犯。但不管怎么说,鲍勃来了,说明他是抱着侥幸心理。再接着看他们之间的对话,则能够知道鲍勃这个人是乐观开朗、心直口快。分析到这里,答案也就出来了,即:重视友情,信守诺言;乐观开朗,心直口快;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

3.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探究题,是要求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人物形象的丰富意蕴。能力层级为F。这是新课程考纲规定考查的最高级别。

命题人给了4种观点,我们认同哪一种都可以,重要的是答出理由。理由哪里来?从文本中来。千万千万不要架空分析。只要抓住了文本,我们去仔细阅读,理由是不难寻出来的。比如说鲍勃值得同情,是因为他重情谊守信用;比如说鲍勃罪有应得,是因为他是通缉犯;比如说吉米忠于职守,是因为他不徇私情;比如说吉米背叛了友情,是因为他通过便衣警察抓捕了朋友。

【能力冲浪】

喀布尔人

泰戈尔

我的五岁的女儿敏妮,没有一天不叽叽呱呱地说个不停。

我屋子的窗户是临街的。我正在专心地写小说的第十七章。忽然间敏妮不玩了,跑到窗前,喊道:“一个喀布尔人!一个喀布尔人!”下面街上果然有一个喀布尔人,正在慢慢地走过。他穿着宽大的污秽的喀布尔族服装,裹着高高的头巾;背着一个口袋,手里拿着几盒葡萄干。

没过几天,有一个早晨,我正要出门,出乎意外地发现敏妮坐在门口长凳上,和那个坐在她脚边的大个儿喀布尔人,又说又笑。我这小女儿,一生中除了她父亲以外,似乎从来没遇见过这么一个耐心地听她说话的人。她的小纱丽的角上已经塞满了杏仁和葡萄干——她的客人送给她的礼物。“你为什么给她这些东西呢?”我说,一面拿出一个八安那的银角子来,递给了他。这人不在意地接了过去,丢进他的口袋里。

糟糕得很,一个钟头以后我回来时,发现那个不祥的银角子引起了比它的价值多一倍的麻烦!因为这喀布尔人把银角子给了敏妮,她母亲看到这亮晶晶的小圆东西,就不住地追问:“这个八安那的小角子,你从哪里弄来的?”

“喀布尔人给我的。”敏妮高兴地说。

“喀布尔人给你的!”她母亲吓得叫起来。“呵,敏妮!你怎么能拿他的钱呢?”

“我没有要,是他自己主动给我的。”敏妮差一点要哭出来了。

后来才知道,敏妮和喀布尔人已不是第二次见面了。小贩每次来,总是用杏子等干果来贿赂敏妮那小小的贪婪的心。

他取得了敏妮的信任。

我看到,他们常说些好玩的笑话,给他们增加许多乐趣。敏妮满脸含笑地坐在喀布尔人的面前,小大人似地低头看着这大高个儿:“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

他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也许这并不可笑,但是这两个人多么欣赏这句俏皮话!依我看来,这种小孩子和大人的对话里面,带有一些非常引人入胜的东西。

敏妮的母亲偏偏是个极胆小的女人。因此她对于这个喀布尔人充满了疑虑,常常叫我注意他的行动。

每年一月中旬,这个喀布尔人总要回国去一趟,快动身的时候,他总是忙着挨家挨户去收欠款。今年,他却匀出工夫来看敏妮。旁人也许以为他们两人有什么密约,因为他若是早晨不能来,晚上总要来一趟。

在他决定动身的前几天,有一天早晨,我正在书房里看校样。忽然我听见街上有吵嚷的声音,往外一看,我看见这个喀布尔人被两个警察架住带走了,后面跟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他被人忘却了。我们仍在原来的地方做原来的事情,我们很少或是从来没有想到那个曾经是自由的山民正在监狱里消磨时光。

一年一年过去。又是一个秋天,我们把敏妮的婚礼筹备好了。从清早起,房子里就充满了嘈杂和忙乱。有一个人进来了,恭敬地行过礼,站在我面前。原来是那个喀布尔人。

“这儿正在办喜事,”我说,“我正忙着。你能不能过几天再来呢?”

这个人的脸上露出失望的神色。他不满意地看了我一会,说声“再见”,就走出去了。

我觉得有点抱歉,正想叫住他,发现他已自动转身回来了。他走近我跟前,递过他的礼物,说:“先生,我带了这点东西来,送给那小人儿。您可以替我交给她吧?”

我把它接过来,正要给他钱,但是他抓住我的手说:“您是很仁慈的,先生,永远记着我。但不要给我钱!——您有一个小姑娘;在我家里我也有一个像她那么大的小姑娘。我想到她,就带点果子给您的孩子——不是想赚钱的。”

眼泪涌到我的眼眶里。我忘了他是一个穷苦的喀布尔小贩,而我是——,但是,不对,我又哪儿比他强呢?他也是一个父亲呵。

1.你喜欢喀布尔人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2.作者塑造喀布尔人这个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试举例说明。

答:

3.本文在情节安排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述。

答:

4.倪培耕在《泰戈尔诗化小说》中写道:“如果说,契诃夫以刻画性格见长,凝练深沉;莫泊桑以描绘世态见长,辛辣机智;泰戈尔则以抒写情感见长,激荡肺腑。”倪培耕如此评价泰戈尔的小说,你同意吗?请结合本文谈一谈。

答:

【参考答案】

【高考对结】

1.贫穷、落后、闭塞,是一个远离城市、远离现代文明的小山村。虽然如此,台儿沟的姑娘还是有一颗对美孜孜以求的心。

2.(1)香雪的心思在学习上,关注的总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不是与穿着打扮有关的东西,而姑娘们都已经不上学了。(2)女学生很单纯,在她的人生字典里只有“赠送”,没有“交换”,现在香雪要用鸡蛋换她的铅笔盒,她自然是红了脸。

3.香雪是一个心灵如水晶般的品质高尚的女学生,她也爱美,但她更喜欢与学习有关的东西,比如皮书包、装有吸铁石的自动铅笔盒。

4.作者将这篇小说诗化了,具体地说就是,作者以清丽、简洁、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营造空灵、淡远、含蓄、和谐的诗意境界,塑造单纯、高尚、美丽的女主人公香雪的形象,成就了这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体短篇小说。

【能力冲浪】

1.喜欢。一个伟大的父亲形象。他深爱女儿,可是身在异国他乡,爱又不能够,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不能爱女儿的心灵。

2.通过一个又一个的细节描写。比如二人逗耍的细节。敏妮说:“呵,喀布尔人!喀布尔人!你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喀布尔人就用山民的鼻音回答说:“一只象!”喀布尔人对敏妮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他之所以喜爱敏妮,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家中也有一个像敏妮一样的小姑娘。

3.开始就设置了悬念,这就是:喀布尔人为什么喜欢自己的孩子?难道是抱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带着悬念去读,读到结尾,才知道他也有一个这么大的女儿,可他短时间内不能够回家,于是去爱敏妮,以慰藉自己爱女儿的心灵。

4.同意。读完本文,谁也会被感动:天下竟有这样伟大的父亲?他爱女儿爱得如此深沉,实在让人想不到。他只是一个穷苦的小贩啊!父亲的伟大与出身、职业是没有关系的。如果泰戈尔不是以抒写情感见长,又怎么会感动我们读者?

[作者单位:山东青州五中]

猜你喜欢

香雪吉米铅笔盒
台儿沟的姑娘们——评女性视角在《哦,香雪》中的运用
青春的觉醒和生机——《哦,香雪》自主读写
便携彩铅笔盒
吉米问答秀
吉米问答秀
紧贴人物读小说
新年快乐,吉米!
小袋鼠的新家
放弃后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