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福林:用真诚积淀人生
2009-01-06刘立平
刘立平
2009年8月25日下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苏州九龙医院,董事长孙福林办公室。
采访之前,碰巧有位客人前来拜访孙福林。客人来自上海一家知名医院,拥有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的头衔,从业10多年,慕名想跳槽至九龙医院工作。双方面谈十几分钟,工作事宜基本敲定。
“我们医院成立4年来,招来了全国各地知名的医学博士、硕士,他们都有很好的技术和知名度。这也说明,我们九龙医院在业内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孙福林微笑着说。身后的墙上挂满了大幅照片,都是他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合影。
作为刚上任的苏州侨商投资企业协会首届会长,孙福林还担任江苏政协港澳委员、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监事长、江苏省侨商总会副会长、江苏省海外联谊会副会长等职务。在国内华侨界,在苏州,尤其是在他的家乡吴江,孙福林有着很高的知名度。
采访话题就是从华侨身份开始。
13港币开始的转折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元年。当年还生活在江苏吴江太湖之滨的孙福林作出了一个决定:申请去香港,去投奔自己的父亲。改革之初,申请出国门,其难度可想而知。等到一切手续完成之后,已经是1982年,孙福林已过了而立之年。
“在罗湖口岸出境时,我身上仅剩下13港币。你知道这13港币我是怎么花的吗?从罗湖坐火车到九龙,花了2港币;从九龙火车站打的士到父亲住的地方,花了5港币;期间,买了一包烟,花了4港币;最后,身上就剩下了2港币。
就是从这2港币开始,孙福林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片天地。
因为父亲年事已高,就把香港所经营的宾馆交给孙福林打理。“在香港做生意,一开始太难了,因为我普通话说得不好,广东话、英文更不会说,只能硬逼着自己一点点地去学。”孙福林说,自己虽然出生在上海,但生长在江苏农村,特别能吃苦耐劳,因此他每天从早上8点开始,一直干到晚上12点,什么活都做,刷厕所、拖地板等等。在辛苦打理宾馆的同时,他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学习怎么做生意。
“我那个宾馆住的人,有很多是来自其他国家的生意人,其中不少是做服装贸易的,常常看见他们在房间里堆满了服装。我就想,这些人是怎么做生意的,能不能跟着他们学学呢?”孙福林敏锐地发觉了这里的商机,于是有意识地跟着房客们学起了生意经。
随后几年,孙福林尝试着做服装贸易、机器进口等,开始了另一条经商之路。
5%的营销原则
做生意,必然有做生意的原则。孙福林的原则就是“诚实经营+适当利润”。
“老老实实地做生意,以诚心对待别人,别人自然就信任你,就会和你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这是孙福林给自己设定的经营思路。正是这种诚信的理念支撑了孙福林20多年的经商之路,也为他赢得了业界良好的口牌,带动事业不断拓展、壮大。
孙福林讲了自己刚开始经营宾馆时发生的一件事。
当时,因为语言不通,经营也没经验,宾馆生意并不好。但生意再差,孙福林也不愿降低服务标准,不乱要价,宰客人的事更不会去做。有一次,一位经商的外国客人离店后,在客房枕头底下落下了2万美元的现金。要知道,2万美元对当时的孙福林来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孙福林自己也开玩笑说,要是有了这么多钱,干什么都可以了。但孙福林没有被眼前的美元所诱惑,当客人从机场打来电话询问时,他据实以告,并保证完璧归赵。客人放心地登上了飞机。等再回到香港时,这位客人感动地抱住了孙福林。随后,这位客人的朋友来香港,都住在孙福林的宾馆。
“类似的事还不止发生一件,遇到客人落下现金,我都还给了他们。”孙福林说,属于自己的才能拿,不属于自己的一定要还给人家,这是最基本的诚信。孙福林的诚信赢得了客人们的认可,宾馆生意随之好起来,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入住率达到100%。
“经营宾馆,我的原则是适当的利润就行。做其他生意我也是这个原则,最多只赚5%。所以,我做生意一直都是蛮成功的,因为利润要求不高,我卖的东西就不贵,品质又能保证,这就是我一直能走到今天的一个法宝。”孙福林说。
孙福林举了个例子。当时因为他的诚信和热忱,很多内地企业和机构纷纷找他代购进口设备,而在当时这样的差事往往都有丰厚利润的,但孙福林依旧坚持5%原则,只赚取合理利润,不贪图暴利,更不做坑陷之事。正是这份诚信,为孙福林树立了良好口碑,并赢得了很多人的信任,并为以后的事业拓展作了理念铺垫。
两年一次的投资眼光
仅靠宾馆的赢利,孙福林觉得还无法完成自己心中的理想。于是,他瞄准了香港的房产市场,并且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房产投资。
“当我接触到房产市场,立即就捕捉到了其中蕴涵的丰厚商机。于是我把挣的钱都拿去买房,几乎是每2年就投资一套。后来的事实证明,房产的快速增殖,加快了我的原始资本积累。正由于投资正确,才有我后来回内地投资办企业的可能性。”孙福林详细解读了自己在香港的投资之路。
从身负2港币,到投资房产,并快速地实现资产积累,其中需要付出的艰辛与奋斗,孙福林没有细说,他只肯定了自己的一点:对商机的把握,对认准之事的坚持与信心。
他说,在香港的10年奋斗,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因为,自己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步都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这种磨炼是现在的创业者所无法体会的,这是他人生最丰厚的精神财富。
回与不回,艰难的选择
1992年,离香港回归还有5年,这一年孙福林却面临两个选择:一是随父亲移民海外,继续经营宾馆;一是回内地投资办厂。
“父亲当时已经移民海外,并在当地投资了一家宾馆,希望我来经营。我的办公桌上摆了一大堆的表格,只要填了,就可以移民。但我又很渴望到内地来投资,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当年我40多岁,还有精力和闯劲去干一番事业的。”孙福林回忆说,当时真的很难下定决心,因为一边是已经铺好的路,可以走得很轻松,一边是充满风险的路,也可以说前途未卜。
该如何抉择呢?孙福林向好友们进行咨询,其中一位很要好的朋友分析认为,此时回内地投资,正是大好时机,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在当时,已有一些内地的政府人员来香港进行招商引资,所以可以了解到很多的内地政策。参考了朋友们的意见,并了解了内地发展形势后,孙福林最终决定回家乡投资办厂。
1993年下半年,孙福林在家乡吴江开办电缆厂,成立苏州九龙电缆有限公司,生产制造现代化通信电缆。该公司成为最早落户吴江经济开发区的侨商投资企业之一。
“我想为家乡人做点事情,想为父老乡亲做点事情,所以我就回来了。”孙福林说,回家乡,一直是萦绕在他内心的梦想,甚至成了一种信念。所以,当朋友邀请他到上海等地投资办厂时,他婉拒了,而是直奔家乡吴江。
1997年孙福林又开办了光缆厂,1999年开办数缆厂,2001年开办塑管厂……
每2年新开一个工厂,这种发展速度正是孙福林一贯坚持的速度,与在香港的投资频率相一致。而且巧合的是,2003年苏州九龙医院开始筹办,距离塑管厂开办正好2年。不过,这步跨越,意义不同于前几次,因为这个大胆的决策,为孙福林带来了可以“终此一生”的事业。
终此一生的事业
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东面不远处,一座现代化的综合医院耸立。这就是苏州九龙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13.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100张,功能布局科学合理,服务流程顺畅便捷,门急诊大楼、医技大楼、病房大楼和行政综合大楼一应俱全。另外,设有急救站,全天候为突发病人服务。其规模、设备设施,均列江苏省各大医院前列。
2006年4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视察苏州九龙医院。李源潮肯定了九龙医院的医疗服务,赞扬九龙医院是当今民营医院的办院方向,是时代的进步。
办好九龙医院,正是孙福林称之为“可终此一生的事业”。
时间回到2003年。拿出6.5亿元来建一所高水准的医院,作出这个大胆的决定,孙福林内心里澎湃许久。当时的九龙集团事业蒸蒸日上,员工达到了2000人,资产达10多亿,企业每年都是区域内的纳税大户,孙福林成为别人眼中的事业有成者。突然转变发展方向,涉足陌生的医疗领域,而且一次性投资数亿元,这需要一份绝大的魄力。
“看准的事,我都会全力以赴地去做,而且是不带一丝犹豫,相信自己的眼光。多年来,我所有的投资项目都是如此。因为,我相信一个原则,凡事只要你认真地、实实在在去做,就能做出成绩。”孙福林说,凭借多年经商办企业的眼光,他确信医疗卫生事业很有发展前途,“况且,建医院是一项高尚的事业,可以造福乡亲父老,造福社会,值得终身追求,所以我义无返顾地去投入、去认真做。”
然而建医院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医院运行的头三年,都是亏损的,第一年亏损5000万,第二年3000万,第三年略持平。但即使是亏损,我仍然给医生们发奖金,我对自己的选择充满信心。”
在医院度过了艰难时期之后,迎来了高速上升的阶段,很多知名医生纷纷慕名前来九龙求职。与此同时,医院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引进了众多世界最先进的现代化诊疗设备,配备了先进的医院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中心呼叫、中心供氧、中心吸引系统和完善的疗养、生活环境与设施。此外,医院向社会公开承诺,不将任何病人拒之门外。
“我的原则是,做最好的医院,而不是昂贵的医院。所以,在九龙医院看病,和普通公立医院一样便宜,而且服务上我们要求更高。”孙福林说,附近吴江、昆山、吴中、相城等地的老百姓来九龙医院都可以刷医保卡,而且医院还常年开通了免费班车,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来医院看病,既可以刷卡,又不用出路费,十分方便。
财富都是社会的
从香港创业到拥有庞大的九龙科技集团,孙福林走过了27个春秋。如今的他,对事业有了新的理解。
“对于财富,我的观点是财富都是社会的。我办医院,就是想把这些年的积累还给社会,为老百姓做些实实在在的事。”孙福林说,余下的人生,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全力以赴去办好医院,为社会多做点公益的事。
有摄取就要有回报,这是孙福林的人生理念。他认为,九龙科技集团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支持,离不开家乡父老的关爱,所以只要有机会他总是热心回报。1998年大水灾,他毅然捐款捐物共计50万元帮助灾区人民;2002年,他应邀参加国务院侨办举办的“侨资企业西部行”活动,捐出30万元为甘肃省积石山县建造了一座医院,为当地民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2003年,他捐款10万元支持中国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2004年,他向江苏省残疾人联合会捐款5万元……而最近的一次台湾台风灾害,他又拿出了10万元。
扶贫帮困、捐资助学、为弱势群体解难,孙福林认为这是应尽之责。他十分关心残疾人事业,多次捐款给吴江市聋哑学校;2002年一次性捐款10万元给吴江市救济基金会用于扶贫帮困;在“非典”肆虐的日子,他向吴江市红十字基金捐款10万元;2005和2006年,又为吴江市工商联光彩事业基金捐款12万元;他为家乡建学校、建老年活动中心,包揽了14名家庭困难的学生自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杂费;连续几年每年拿出近40万元支持家乡修桥铺路,逢年过节为家乡的两所敬老院送钱送物、慰问孤寡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孙福林在回到家乡10多年的时间里,累计为各类慈善事业捐款达600多万元。
“我与新中国几乎同龄,一生经历颇丰,但无论是在艰辛创业的日子,还是在事业不断拓展的时候,我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在这里,是这片土地哺育了我。所以,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是理所当然的。”孙福林笑言,他就一张嘴,仅需一张床,需求有限,所以再多的财富都将最后回归于社会。
做真诚之人,行真诚之事。正是抱着如此的人生信念,孙福林的事业才会越做越大,他在全国侨商界的影响力才会日渐深远,他旗下的企业才会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也正是真诚的处世原则,让一个60来岁的人,仍在发挥自己的智慧,为回报社会的理想,不懈地努力着。
“我的字典里,只有往前,没有停歇,更没有退怯。”孙福林坚定地说,他那积淀着岁月沧桑的脸庞,露出孙氏特有的自信与豁达。